挫折承受力测试评分标准
第十章 大学生的情绪及挫折的应对
.
【对于生 活的每一印象易于感受,不论躯体和精神 上的愉快都是如此,可以使身体发展、健 康。——巴甫洛夫 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突变,是带着同样或 较大的有利的种子。——爱默生
第一节 大学生的情绪与心理健康
.
什么是情绪
【阅读材料】大学生的冷漠行为
清华大学大四学生刘某,竟然为了证实“熊的嗅觉敏感, 分辨东西能力强”这句话的正确性,将黑手伸向北京动物 园的5只熊。 2002年1月29日,刘某用事先准备好的一瓶饮料兑上从 学校实验室偷到宿舍的火碱来到了动物园。他假意投喂黑 熊,并将掺有火碱的饮料倒向正在与游客戏耍的黑熊,看 到黑熊被烧得满地打滚,嗷嗷乱叫,侥幸逃脱的刘海洋并 没有感到满足,而是昧着良心又酝酿着下一次罪恶行动。 23日中午,刘某用一个白色纸袋装着两瓶饮料和一个 平时喝水用的500毫升硬塑料杯,从一家化工商店花8元 钱买了一瓶硫酸,分别兑进了随身携带的饮料和塑料水杯 内,而后乘公共汽车来到了动物园,又一次实施了他残害 动物的罪恶行径。 北京动物园先后有3只黑熊,1只马熊和1只棕熊受到了 刘某所泼的火碱或硫酸的残害。
(二)大学生消极情绪的产生原因
大学生之所以会产生消极情绪,既受他们个性、意志等心 理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社会、家庭等外在因素的影响: 1、达不到既定目标所产生的失败感是他们产生消极情绪 的重要原因。 2、不客观的自我归因。 3、自尊心的丧失。 4、人际交往贫乏。
四、调适大学生消极情绪的对策
(一)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 的校内外活动,是消除消极情绪的重要保障。 1、开展以适应校园生活为主题的活动。 2、精心设计组织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 文化活动。 3、鼓励大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区,走向社会,开展丰 富多彩的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 (二)提高教育者素质,改善教育手段,精选教育内容, 提高教育效果,是克服消极情绪的有效途径。 1、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应当把教育目的与学生个人期望有 效协调起来。 2、智育教育手段及载体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3、要加强校园正面引导,加强对校园社团和学生正式和 非正式群体的指导。
(一)在学习和生活方面常见的消极情绪 及表现
3、抑郁。 抑郁是大学生中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失调症,是大学生感到 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大学生的抑郁 主要表现如下: (1)坦途无悦。 (2) 不良暗示。(3) 要换环境。 (4) 自杀行为。 4、冷漠 冷漠,指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对引起挫折的对象 无法攻击,又无适当的替代对象可借攻击时,则强压愤怒 情绪,表现了一种表面的冷淡和失去喜怒哀乐的表情,同 时表现出一种对事物无动于衷的态度。大学生的冷漠一般 表现为: (1)角色性冷漠。(2)倦怠性冷漠。(3)忧郁性冷漠。
(二)大学生的情绪发展的特征
1、丰富性和复杂性 2、激情性和冲动性 3、内隐性和外显性 4、波动性和两极性
三、大学生消极情绪的表现及其产生原因
(一)在学习和生活方面常见的消极情绪及表现 1、自卑 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 验。 大学生的自卑感主要表现如下: (1)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 (2)消极的自 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 (3)不能承受挫折。 2、焦虑。 焦虑属于消极的情绪,它是一种能减弱人的体力、精 力,干扰人的正常活动的情绪体验,也属于不愉快的情 绪。 大学生产生焦虑主要表现如下: (1)考试焦虑。(2)困难焦虑。(3)毕业焦虑。(4) 健康焦虑。
二、大学生的情绪发展的种类和特征
(一)大学生的情绪发展的种类 1、心境。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而又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散 性,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由一定情境唤 起后在一段时间内影响各种事物的态度体验。 “忧者见 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 2、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这种情 绪状态往往是由一个人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所引起 的。 3、应激。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产生的情绪状态,是人们 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对 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情绪有 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情绪包括喜爱、 崇敬、高兴、幸福等,消极情绪包括忧愁、 悲伤、愤怒、紧张、焦虑、痛苦、恐惧、 憎恨等。
一、情绪的理论
(一)詹姆土一兰格的机体知觉即是情绪的理论 他们认为:情绪不是由外在刺激引起的,而是由身体的生 理变化引起的。 (二)坎农一博德的丘脑情绪理论 他们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质解除丘脑抑制的功能, 即激发情绪的刺激由丘脑进行加工,输送到大脑皮质的信 息产生情绪体验;身体变化和情绪体验是同时发生的,而 情绪感觉是由大脑皮质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共同激起的结果。 (三)沙赫特的激活归因情绪理论 他认为,情绪既来自生理反应的反馈,也来自对导致这些 反应情境的认知评价
【阅读材料】焦虑症
杨某,女,20岁,大学生。近半年来,常常感到有一种莫 明其妙的紧张、恐惧。每天至少发作1—2次,每次发作大 约5—10分钟。发作时心慌、气急、胸闷、心神不定、焦 躁不安。总有一种大祸临头的感觉,非常痛苦。在母亲的 陪伴下,她来到心理咨询门诊,经病史询问及心理测试, 诊断为“焦虑症”。 焦虑症是指以持续性紧张或发作性惊恐为特征的一种心理 障碍,临床上有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之分。急性焦虑也称 惊恐发作,表现为不明原因的突然出现的惊恐、恐惧和紧 张不安。常伴有大祸临头感、失去控制感、喉部窒息感和 死亡来临感。并出现剧烈的心跳、胸闷、呼吸急促、咽部 受阻、站立不稳等症状。每次发作短者数分钟,长者可达 一小时以上,但一般约为15分钟至半小时。慢性焦虑也称 广泛性焦虑症,常与生活紧张、工作重压、事业受挫、人 际关系不良等心理因素有关。常出现心跳、胸闷、气促、 头昏、眼花、疲乏、震颤等症状,睡眠障碍,如入睡困难、 噩梦、易惊等常为慢性焦虑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