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作业本必修三【高中新课程作业本地理必修1答案】高中新课程作业本地理必修1 向国生向国生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1.D 2.(1)蒸发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水汽输送蒸腾下渗降水(2)地表径流、下渗、蒸发、降水。
3.C 4.D 5.A 6.(1)①⑤②⑥(2)日本暖流西风漂流(3)寒暖(4)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基地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长逆时针方向流动。
7.(1)略(2)低A处沿岸有寒流经过,并等受冬季风的影响,B处为沿岸有暖流经过(3)处在千岛寒流仍处和日本暖流的交汇处沿岸为上升流(4)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同时沿岸又有寒流流往(5)北大西洋暖流8.在山区,由于流水的侵蚀造成了沟谷、峡谷等地貌,在河流长江流域地区,河流带来的河水大量沉积,形成了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等地貌。
例如,华北平原的形成就是汾河、海河等河川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的。
9.航线①利用了东北信风西南风和加那利寒流,一路顺风顺流;航线②利用了亲潮东北信风和北赤道暖流,一路顺风顺流;航线③利用了借助于盛行西风和北大西洋洋流,一路顺风顺流。
单元练习1.A2.C3.B4.A5.B6.C7.B8.C9.B 10.B 11.A 12.B 13.D 14.B 15.A 16.A 17.C 18.B 19.A 20.B 21.A 22.C 23.A 24.C 25.B26.(1)A (2)冷锋(3)冷锋过境,当地屡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晴天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损失的热量多,易出现霜冻。
(4)烟气进一步增强了大气逆辐射,起到防冻作用。
27.(1)水汽输送地表径流(2)E (3)向斜背斜山岭谷地背斜尾端受张力作用,容易被外力侵蚀28.(1)热力环流(2)右左(3)几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而后开始发热,空气膨胀上升,低处形成低气压,高处形成高气压;冰块处气温较低,空气冷却下沉,低处形成高气压,高处形成低气压。
这样,同一水平面气压出现明显的差异,空气就由高压处流向低压处,因此纸片A向右偏动,纸片B向左偏动。
29.(1)A B B C (2)大气吸收大气反射地面辐射或反射(3)冷30.(1)雨雪下降(2)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3)西北东北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规律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1.C 2.A 3.B 4.D 5.B 6.C 7.C 8.C 9.B 10.B 11.B 12.B 13.(1)5 30 46 40 (2)人口增长越快,物种灭绝的速度也越快(或人口增速该些与物种灭绝速度之间呈正相关)人类的发展战略破坏了物种的栖息地;有机体过度捕猎母体和采集生物资源;外来物种的入侵;环境污染或使一些物种灭绝。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C 2.B3.A4.A5.B6.A7.B8.C9.C 10.D 11.A 12.A 13.B14.A 15.B 16.B 17.(1)①D②B ③C④A(2)涵养水源、保持水土(3)整体水土地18.东北地区:合理耕作,促进土壤恢复;增施有机肥料,缩减土壤有机质含量。
华北地区:加强水利配套建设,合理排灌。
黄土高原:加强治理,恢复植被,增加植被覆盖率,避免土壤裸露而遭受直接冲刷。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同质性1.C 2.C 3.A 4.B 5.A 6.C 7.C 8.C 9.D 10.D 11.C 12.C 13.A 14.C 15.A 16.(1)土壤侵蚀、土地工业用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污染和板结(2)C (3)逐渐减少化肥使用量,查苗有机肥和土杂肥;改善土壤结构,缩减土壤有机质含量17.(1)C (2)B (3)水分(4)B 该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表面主要为荒漠景观18.(1)纬度热量(或太阳辐射)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2)水分条件由沿海向内陆递减(3)干旱(4)由山麓到山顶的景观变化通常呈现出西麓这样的规律:热带雨林景观—热带草原景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造景—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高山草甸景观—高寒荒漠景观—积雪冰川景观。
单元练习1.B 2.C 3.D 4.A 5.C 6.B 7.C 8.A 9.D 10.A 11.B 12.A13.D 14.B 15.B 16.A 17.D 18.A 19.C 20.B 21.B 22.C23.C 24.B 25.A 26.(1)整体性植被(生物)(2)A C DB (3)辽河北接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加之暴雨的冲刷,水土流失严重。
27.(1)热带雨林带(2)热带草原(3)赤道纬度纬度热量(太阳辐射)28.(1)光合矿物养分(2)热量水分(3)东北地区气温较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
(4)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性状和化学组成;生物是裂稃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已经形成形成演化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29.(1)③④①②(2)垂直纬度地带(3)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水热充足;南坡相对高度大,水热的垂直分异明显(4)南坡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降雪)丰富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工业区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D 2.A 3.A 4.A 5.C 6.A 7.B 8.A 9.D10.(1)②受地形的影响,山谷中的道路要沿等高线修建,避开陡坡(2)考虑经济因素,尽量多经过城镇,以加大运输量,提高经济效益(3)修人工运河图略(在两河最狭窄、最近的距离处)11.(1)总投资:青藏铁路线路较短,沿线地势平坦,造价较低,总投资最少;滇藏和川藏铁路要穿过高山峡谷,总线路较长,造价较高,总投资很多。
沿线自然条件:青藏铁路沿线的冻土层施工技术问题海床已经解决;滇藏和川藏铁路要经过地质条件复杂、多断层、地震和泥石流海啸等地质灾害多发区,且有积雪、冰川,容易发生雪崩,冰川的破坏作用较大(2)A (3)D (4)C (5)畜产品、矿产品、当地土特产工业品和人们生活用品钢材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现代人活动活动的影响1.B 2.B 3.D 4.B 5.B 6.C 7.B 8.D 9.B 10.A11.(1)一致(2)温暖寒冷(3)温暖2~3 寒冷1~212.(1)A (2)欧洲北美洲亚洲(3)大量燃烧氧化物能源过度砍伐森林等极地冰川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导致沿海城市倒塌,影响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增强(4)全球大多数国家似已协同一致,应对全球面临的最大规避挑战之一——危险的气候变化风险问题。
美国是全球排放温室二氧化碳尾气最多的国家,排放量几乎占全世界总排放量的四分之一,应加入国际社会的行动,应该为遏止全球气候变暖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
(言之有理即可)第三节生物资源与人类活动1.A 2.C 3.D 4.C 5.C 6.D 7.D 8.B 9.D 10.D 11.C 12.C 13.D14.(1)B (2)B (3)A15.(1)农业社会阶段矿产(2)石油工业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3)在后工业化阶段,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产业布局渔业资源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减小,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也不断。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日益增大,利用深度逐步深耕。
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1.C 2.D 3.A 4.B 5.D 6.C 7.D 8.C 9.B 10.D 11.B 12.D 13.B 14.C15.(1)发生的暴雨或短时间内的大暴雨(2)南方东部(3)季节性频发性高强度广东和广西受台风的影响(4)流域内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造成河道淤塞,河床抬高;中游地区围湖造田,导致湖泊引水暴雨洪水的能力下降。
单元练习1.D 2.C 3.A 4.B 5.D 6.B 7.B 8.C 9.A 10.C 11.D 12.B 13.B 14.C 15.B 16.D 17.B 18.B 19.A20.D 21.B 22.A 23.A 24.D 25.A26.(1)A B (2)A 网状B “之”字形(3)北方规模较小,空间相对分散,人口较少(4)A B27.(1)0.32 1.1~1.5 1.6~2 (2)(3)见下图(其中B与C,F与H次序可对调)(4)全球各国开展加强合作,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开发清洁新能源逐步取代矿物化石;保护森林植被,植树造林等。
(其他一般性答案也可)28.(1)C (2)A (3)湿润季风夏季风(4)A29.(1)露天开采井下开采(2)深加工煤化工(3)煤渣、煤灰可作为木器的原料;煤烟脱硫乙炔硫酸、硫黄;废热可用来发展气溶胶种植。
综合练习1.B 2.C 3.C 4.C 5.B 6.A 7.B 8.C 9.B 10.B 11.C 12.A 13.C 14.C 15.D 16.B 17.A 18.B 19.B 20.A 21.B 22.B 23.A 24.A 25.D 26.C 27.D 28.C 29.C 30.D 31.(1)①喷出(侵入)作用②熔融(重熔再生)作用③变质作用④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2)A B32.(1)首先是水珠塑料膜上有水珠堆积,然后水珠沿着小木头下压的方向冰晶聚集,滴在装沙的小瓶中所,小瓶的沙由干变湿。
(2)水循环现象。
具体环节是蒸发、水汽输送、水汽凝结、降水。
33.(1)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2)略(3)西北(4)9月30日17点(5)带该纬度拎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34.(1)美洲非洲太平洋(2)消亡生长(3)亚欧印度洋(4)扩大35.(1)①6月22日②3月21日或9月23日③12月22日(2)南回归线近日(3)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为90 ■ ,为一年中最大值;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66.5 ■ ,为一年中最小值。
(4)略B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