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半命题作文的拟题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半命题作文的拟题

半命题作文指导要点
(一)题型要点\
1、题型特点
半命题作文,如同在蓝天里放风筝,限制性与开放性兼具。

因为这种题型指定了某些词语,有较大的限制性;同时又留有一半空间让考生自由发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题型解码
半命题作文在试卷上出现的情形有两种:一种是单独出现,约占三分之二;另一种是在选题作文中出现,约占三分之一。

从命题形式上看又可分为两种:有提示语的半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相像;无提示语的半命题作文,距全命题作文较近。

这几年来半命题作文最显著的变化是有些考区在待补充的部分,题目给出选择提示,且作了限制:必须选填提示中的一个词。

还有少数考区出现了给材料半命题作文和要求写读后感的半命题作文。

这就加大了限制的力度,这些新情况可能会成为未来半命题题型的走向,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根据要求补全题目的位置,半命题作文可分为四种:一是前空式,即要填的文字在题目的前半部分;二是中空式,即要填的文字在题目的中间部分;三是后空式,即要填的文字在题目的后半部分;四是前后空式,即要填的文字出现在题目的两端。

2.审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1)拟题支招
文题,乃一篇文章之眼目。

好文章,不仅要有慧心,还要有一双明眸。

在半命题作文的拟题中,如何打造一双诗意盎然的明眸,达到一笑惊宫闱的效果呢?
①审清题旨,找诗意触点。

审题,就是要辨别题目在哪里限制、在哪里开放。

开放之处就是诗意的触发之点,只有找到了这个点,才能有的放矢,拟出靓题。

有些题的限制性极强,如“______,想说爱你容易”,第一空只能填“想说”的对象,第二空也只能填“很”、“不”等副词,像这样限制性极强的半命题,只能在内容或体裁上去下工夫。

有些半命题看似限制性强,其实是很开放的,如“如果感到______,你就______”,乍一看,可填的无非是“快乐”、“拍拍手”、“痛苦”、“哭出来”之类,仔细审视一下,你就会发现第二空是可以挖掘的出彩点,如“如果感到快乐,你就撷一路落英”。

而有些题,只是在句式上给出了限制,选材、立意的自由度很高,如“最爱______”、“______我______”如果遇到这样的题,就可以尽情发挥。

②匠心独运,采诗意文眼。

以下面这道作文题为例吧: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过去的日子去得那么匆匆,现在的日子如指间滑落的轻纱,在这如烟似雾的日子里,你体验着成长的快乐与烦忧,释放着青春的朝气与才情,思索着人生的梦想与遭际……请你选择一段刻骨铭心的日子.以“在______的日子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可借鉴古诗词。

我们平时在课文中所学的古诗词都堪称经典,借鉴古诗词既能使文题文采斐然,又能显示出良好的语文素养。

如“在浅草弄春的日子里”(《钱塘湖春行》)、“在情满秋池的日子里”(《夜雨寄北》)、“在暗香盈袖的日子里”(《醉花阴》)、“在举杯邀月的日子里”(《月下独酌》)等等。

可借鉴精妙的歌词。

有些歌词是词作名家的杰作,借鉴他们的作品,不仅事半功倍,而且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如从《明天会更好》中我们可以“借”得这样一些题目:“在记忆风干的日子里”、“在心灵被敲醒的日子里”。

从《菊花台》中可以得到这样一些题目:“在夜凝成霜的日子里”、“在笑容泛黄的日子里”等等。

其实还可以借鉴公益广告、书名、影视剧名、经典台词等等。

可虚实相生。

如“重重的赞美把嫩嫩的花蕾压得在春寒中瑟瑟发抖,柔柔的和风把深深的期待幻化成神话中的玫瑰迷雾”,本是虚化的“赞美”、“期待”,却因“重重”、“玫瑰迷雾”而变得形象可感,这样化虚为实,使语言美不胜收。

拟题若能变虚为实,题目一定诗意盎然。

如“在梦想拔节的日子里”、“在心灵久旱的日子里”、“在乘梦飞翔的日子里”等。

可拟人。

“而海呢……欣然地溅跃起来……开了灿然万朵的银花”(《说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海的生动活泼。

拟题时,也可用拟人的手法将题目拟得意趣动人。

如“在阳光偷懒的日子里”、“在风歌云舞的日子里”等等。

可提出一个象征体。

“蚕食桑,而所吐者丝也,非桑也。

”拟题也像蚕吐丝那样,要善于思考,从内容中提炼出一个传神的象征体,并把它拟到题目中去。

如同样以汶川大地震为素材,颂扬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有的同学将题目拟为“在地震的日子里”或“在地动山摇的日子里”。

这样的题目比较直白,而有的同学却能找到一个象征体来拟题。

如“在红旗飘扬的日子里”,这红旗既是北川中学傲然不倒的国旗,也是团结、坚韧的民族魂的象征。

③用心推敲,炼精妙文题。

半命题作文的拟题,要特别重视检查。

一是检查通顺不通顺,主要看语言是否连贯,文理是否通达。

有的同学为了题目的标新立异,不惜题文不对,这就本末倒置了。

二是检查精彩不精彩,但要特别注意:不能以词害意,题与文要圆融和谐。

如果题目通顺又精彩,那么这个半命题拟题就成功了。

(2)点题艺术
考场作文不喜欢含蓄,要多一点“二锅头”,少一点“碧螺春”!何谓“二锅头”?它是我国北方的一种烈性酒,一口下去,两眼冒火,浑身发热;何谓“碧螺春”?此茶需慢慢地品味,快喝猛喝是喝不出滋味来的。

也就是说,考场作文必须要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让阅卷教师在瞬间被它吸引,被它打动,而点题是最有效的方法。

点题的艺术可谓异彩纷呈,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①先声夺人,题记点。

题记如凤冠上的明珠,用它点题,能先声夺人,让读者对文章承载的思想与情感有明确的体味。

如中考满分作文《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别人》一文的题记为:“庸者,相信别人,怀疑自己;愚者,相信自己,排斥别人;智者,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

”题记用三个排比句夺人目光,整饬一致,指出了三种人对待自己与别人的不同态度,于鲜明的对比中点出文题,为下文阐明自己的观点作铺垫。

②开宗明义,篇首点。

落笔紧扣标题,为全文定下基调,使读者一下就抓住意脉。

如中考满分作文《充满活力的岁月》开头:“青春,在我的眼里,仿佛就是那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字母,每一个字母都能激起我无穷的想象。

青春是A,像一座金字塔……”开篇点题并领起下文,在作者眼里,每一个字母都是一种事物,一种能给人启示或力量的源泉,一个能展示
青春激情与风采的舞台。

③卒章显志,结尾点。

结尾点题,卒章显志,水到渠成,既能让读者充分、准确地把握主旨,又能在结构上收束全文。

如中考满分作文《诗——中国文化的亮点》结尾:“诗,是在这尘埃中绽放的绝世之花。

诗,是中国华夏千年的不老传说。

诗,是中国古文化幻化万千的绮丽亮点。

在历史中,在传说里,诗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亮点。

”用形象精当的排比收束全篇,回扣了文题,升华了文意。

④蕴涵深沉,含蓄点。

行文从字面上看与标题没有直接联系,但在意义上含蓄地点出了题意,让读者进行深思回味。

如中考满分作文《最是动人数母爱》文段中:“我说要考试了,最近很忙。

第二天,就发现换在墙角的袜子和衣服全都被母亲洗好晾在了阳台上。

我说明天不上课,想多睡会儿。

第二天早上,母亲就会轻轻地起床,轻轻地去做早饭,轻轻地吃饭,轻轻地离家,给我留下香喷喷的饭菜。

”作者借助细节描写,倾注一腔真情,把对母爱的感悟渲染得令人动容。

⑤貌似重复,强调点。

如中考满分作文《长大的路上,她牵着我的手》,全文以排比的形式,每一段的开头都围绕“母亲啊,长大的路上,您温柔的双手让我懂得了……”来写作,貌似重复,实则强调点题,唱响了一曲母爱的赞歌。

⑥前后呼应,首尾点。

有些文章,文题出现于开篇与结尾,既突出中心,又使结构严谨,题贯始终。

如中考满分作文《这就是责任》开头:“小草被暴风雨袭倒,是对生存的责任使它重新昂首,面向朝阳。

河鱼被远逐到海洋,是对后代的责任使它重新启程,游回故乡。

云雾被狂风吹散,是对万物的责任使它重新聚集,洒下甘霖。

”结尾:“朝阳下的小草说:‘这就是责任。

’故乡里的河鱼说:‘这就是责任。

’下着雨的云雾说:‘这就是责任。

’紧抱着她的他说:‘这就是责任。

”’开篇用排比句式,阐述了“责任”的主旨,末尾用排比反复的手法来收束全篇,均照应文题,使首尾圆合,无懈可击。

(二)试题例举
[例1)以“那一双_____的眼睛”为题作文,请把题目补充完整,空格处可填:“渴望”、“关注”、“失望”、“愤怒”、“美丽”……
要求:①有真情实感,内容具体。

②不少于600字。

③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2007年湖南省益阳市中考作文题)
审题要求与难点分析
该题为中空式文题,限制部分是写作的对象,“那一双______眼睛”,开放部分要求填出眼睛前的修饰词语,提示词语较多,开放范围大,选择面很宽,但必须明白,填人的词语,就是我们应该泼墨的地方。

一旦选择了就要加紧搜寻记忆库,进行发散思维、想象、联想、散点构思,精选自己得心应手的材料,围绕题目的要求,抓住材料追踪思考,想深想透,精心立意,迅速落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