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自然环境
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大气环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程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材分析】本节课包含两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其中,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部分教材既是对前面第一章第二节“太阳辐射与地球”知识的进一步延伸,又是后面学生学习大气运动、天气系统的重要理论基础。
本节内容涉及部分理论知识,学生自学有难度,课堂教学中应多联系实际生活。
【学情分析】在知识层面上,高一学生通过初中有关气温的学习,以及在第一章第二节中关于太阳辐射的学习,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关于物体辐射与能量的关系,学生的认识几近为零,需教师适度补充。
在能力层面上,高一学生仍存在提取信息及运用地理知识、原理解决问题等能力不足的问题,需教师合理设问,逐步引导。
【教学策略】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导学案的问题探究型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各层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相关示意图,比较三种辐射及大气对它们的削弱情况,概括大气的受热过程,并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以及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点,树立节约能源、低碳环保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突破措施:以探究活动为“学习支架”,通过生生、师生讨论,破解学习障碍。
页 1 第
【教学辅助资源】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多媒体播放影视作品《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避免所种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柴草。
”提问:为何点燃柴草,就可以使庄稼免遭冻害?
设计意图: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教师承转:要回答上述问题,就需要了解大气的相关知识。
板块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学生自主学习-------大气的垂直分层(5分钟)
阅读教材43页“图2-23 大气垂直分层”,完成下列图表。
大气分空气运动特高度范围气温垂直变化天气状况与人类关系层点
对随高度增加以运流与人类关系最为而,动为主层平对流层顶至50~随高度增加以运能见度好,大气平流55千米
而,动为主稳,利于层
高层大平流层顶至存在层,可反射电磁波,对无线通讯有重要作用气2019~3000千米
提示:
图中曲线代表气温随高度变化趋势线,仔细观察其在平流层、对流层及高层大气的变化情况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较为简单,且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
依据教师提示,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厘清有关大气的基本信息,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教师承转:既然对流层与我们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那么,对流层大气的热量又是来自何方?
板块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师承转:万物生长靠太阳,是否全部的太阳辐射都可以到达地表?厚厚的大页 2 第
气层对于太阳辐射有无影响?
小组合作学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5分钟)
多媒体展示教材44页“图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组内完成下列表格:
作用形式参与作用的大气成波长范围作用特点
分臭氧
有选择性吸收红外光
云层、较大尘埃可见光蓝紫光最易被散射散射
:提示 1.从以下方面去思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共有几种?分别是什么?(从大气何种成分完成削2.不同的削弱作用有什么区别?弱和削弱针对的波长范围等方面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是“大气保温作用”的前提和基础。
设计意图:将教材中的知识内化该知识具有一定难度,通过小组成员间的相互探讨交流,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加深学生掌握程度。
太阳光线
到达地面前被大气吸收、反射、散射,这些会影响到天空:教师承转的颜色吗?
我们平时看到的天空又是什么颜色?:晴天时蓝蓝的天空、阴天时灰蒙蒙的天空、傍晚时红通通的天空、学生回答、沙尘暴来临,黄色的天空、乌云密布,黑色
的天空、、提问:为什么天空在不同时间呈现不同的颜色?跟今天所学知识有关
系吗?探究活动:小组连连看请将下列现象与对应的原理连接起来。
吸收
1.晴朗的天空多呈现蔚蓝色
散射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2.
白天教室里太阳照不到,但依然明亮3. 反射
4.“日出江花红胜火”,日出、日落时,天空呈现红橙色页 3 第
高原地区紫外线强烈,人们外出时需做好防晒工作5. :教师点拨大气分子、微小尘埃对波长较短的蓝紫光的散射作用使天空呈现蔚蓝色。
1. 云层反射可见光,使到达地面的可见光减少,降低了地表温度。
2. 大气对可见光的散射。
3. 红光不易被散射。
4. 高原地区空气稀薄,大气对紫外线的吸收较少。
5.引导学生探究形成这些天气现象的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天气现象,设计意图:原理,使每名学生都能充分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教学全过程。
分钟)大气对地面的保
温作用(20班级探究学习-------但最终仍有一部分太阳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以三
种形式进行削弱,教师承转:能透过厚厚的大气到达地面。
这是怎样一个过程?,班级探讨回答:多媒体展示“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的直接热源。
辐射,射向地面,是1、太阳辐射属于
的直接热源。
和宇宙空间,是2、地面辐射属于辐射,射向
,可使地面增温。
3、大气逆辐射属于辐射,射向
4、大气的保温作用:中。
(1)地面辐射释放能量的绝大部分被截留在的热量损失。
)大气逆辐射直接补偿(2影响地面
辐射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 _________,
其释放能量的方式都包含辐射的每个物体都拥有一定的能量,相关知识链接:形式,不过其辐射的电磁波的波长不同。
实验证明,物体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
物体温度越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长。
由于地面和大气逆辐射都属于长波辐射,所以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大气的温度都比较低,而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
提示:
页 4 第
箭头为何变细了?被大气削弱后的太阳辐射仍有很大一太阳辐射透过大气时,地面产生地面辐射,部分透过大气到达地面。
地面吸收这部分太阳辐射后增温,它射向何方?大气获得由地面产生的地面辐射后,大气增温,产生大气辐射,大气的热量主要来方向如何?哪个方向的大气辐射会增加地面的温度?所以,自哪种辐射?白天,主要是哪种辐射为地面增温?夜晚呢?:通过图文结合,班级内探究讨论,观察分析,总结归纳等方式,帮设计意图助学生深刻透彻掌握这一原
理,并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培养团队意识。
:回到课前的问题,主人公朱开山为什么要在田间点燃柴草?教师承转:夜间地面温度低,点燃柴草增强大气逆辐射,加强对地面的保温作学生回答用。
:通过提问使学生建立整堂课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做到有始有终,设计意图首尾呼应,不留疑惑。
课后延伸:身边的反季节果蔬点燃柴草可以增强地面温度。
农民给蔬菜建立大棚,
为何也能使温:教师提问度增加,蔬菜提前成熟?原理一样吗?:温室大棚
内温度为何会比外界高?思考:通过对大气逆辐射的学习,顺势提问,理论联系实际,由生活中的设计意图地理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学地理用地理的意识。
【教学反思】本节教学内容是该章地理学习的基础和前提。
本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设计理念。
利用多媒体教学这一优势,协作探究突破难点,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本节知识涉及到物体辐射与能量的关系是学生的知识盲点,在教学中要注意补充,但需把握好度;同时注意掌控课堂
秩序,以免影响教学效果。
页 5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