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行动对档案战备工作的影响和要求

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行动对档案战备工作的影响和要求

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行动对档案战备工作的影响和要求李恩学、刘运泉、宫岩人类进入21世纪,尽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战争的威胁一天也没有减少,战争不仅无情地吞噬着人类积累的物质财富,也严重地摧残着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

档案作为人类历史的珍贵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任何损坏都可能是无法挽回的。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相继问世,并用于战争,深刻地改变了战争形式,这不仅大大提高了战争效能,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战争的破坏程度。

因此,作为档案部门,如何在未来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确保档案的安全,做到“平时保得住、战时用得上;战时保得住、服务能保障”,从而为“打得赢”提供及时、快捷的信息服务,是我们军队档案工作者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特点信息化战争,是在信息时代以信息为基础,主要使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武器装备,以信息战为主要作战形式而进行的战争。

信息化战争以其军队人员知识化、武器装备智能化、作战编成一体化、战场要素数字化、作战方式精确化、作战空间多维化以及后勤保障集约化等鲜明特点,构成了与机械化战争的本质区别。

体现在制胜因素上,主导战争胜负的是信息能力,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就能够更多地掌握战场上的主导权;体现在作战方式上,非线式、非接触作战将成为未来作战的主要方式;体现在作战目的和手段上,实现作战目的更强调精确地运用“硬”、“软”一体手段,打击敌作战系统的关节点,瘫痪敌整个作战体系;体现在对抗方式上,体系对抗成为战场对抗的基本特征,各种力量的一体化作战成为基本作战形式。

随着大量先进武器装备在战场上的综合运用,陆、海、空、天、电磁等各种复杂的战场空间相互联结、照应、重叠,形成了全方位、高立体、全领域、多层次的战场空间,军事行动扩展到整个地面、海洋乃至外层空间,使战场空间越来越广,反应速度越来越快,战场时间越来越短,打击精度越来越高,战争的破坏程度也越来越大。

二、战争对档案的破坏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冷兵器战争,还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每次战争对档案的破坏都是空前的,也是无法弥补的。

而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又无时不充斥着战争。

从世界各国古代改朝换代火拼到近代疯狂掠夺的侵略战争,从现代争取和平与解放的正义之战到打着“正义”的旗号到处狂轰滥炸的霸权行径,这大大小小的数万次战争,都使大量珍贵档案资料在炮火中化为灰烬。

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期,以法西斯德国为代表的轴心国,就有计划地掠夺了被占领国家的大量档案。

在1938年3月德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后,从布拉格中央档案馆运走1800卷重要档案。

同年9月侵占波兰,将波兰军事档案馆、华沙近代文件档案馆馆藏军事档案运回德国;波兰在二战期间共损失了73%的档案。

1940年,法国马其诺防线的十几吨档案和参谋部的全部档案均落入德军之手。

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意、日本本土遭到大规模轰炸,大批档案毁于战火。

德国由于错误地估计形势,未采取转移档案的措施,因此,仅帝国档案馆就有一半的档案化为灰烬。

意大利战前虽有准备,但战事发展出乎意料,从1941年起,英国空军多次轰炸意大利各大城市,许多档案馆毁于战火,米兰档案馆化为灰烬。

意大利投降后,意大利档案又遭到德国的报复性破坏和掠夺,如波兰的档案在疏散后被德军发现,结果866箱档案被付之一炬,其中有保存数百年的54000张珍贵的羊皮纸档案。

鉴于二次世界大战对各国的文化财产的损坏和掠夺,1945年后,国际组织专门制定了在战争中保护文化财产的国际公约。

但是在强权政治的国际社会中,一些强权国家往往在对自己有利时高擎国际公约,一旦对自己不利,就视国际公约如废纸。

过去的德国法西斯是如此,今天的霸权主义国家依然如此。

科索沃战争,在北约强大的空袭中,南联盟50多座档案馆遭到破坏,大批国家机关档案被炸毁。

当年4月3日,南斯拉夫档案馆馆长波波维奇在一项声明中痛心疾首地披露:“原以为是个非常安全合适的地方,却不想在一次空袭中被炸毁,这不仅是南联盟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宝藏中无可挽回的重大损失。

”2001年阿富汗战争,塔利班当局不仅丧心病狂地摧毁了喀布尔的博物馆和巴米杨大佛,还焚烧了国家公共图书馆。

该馆馆长拉迪夫〃贝德拉姆在巴黎接受采访时说:“2001年8月12日是我一生中最难过的一天。

那天早晨,我看见数十个肩扛火箭筒的士兵,先向录像室发射了火箭,又向电视系统开枪扫射,并破坏了中心馆藏的所有文物书稿,致使55000册藏书,其中一些是几个世纪甚至是十几个世纪之前的罕见文稿葬身火海。

”由此可见,战争对档案的破坏是巨大的,任何一次战争都可能对档案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更何况现在天下并不太平。

所以,我们必须树立忧患意识、战备意识,早做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战争一旦来临,使档案少受损失或不受损失。

三、怎样确保战时档案安全问题的思考对档案进行保管和利用是档案工作的双重职能。

“保”是“天职”,“用”生“活力”,“保”是基础、是条件、是保证,无论平时还是战时,如果“保”的问题解决不好、处臵不当,“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由此可见,保管好档案在档案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臵。

尤其是在高技术战争条件下,怎样才能保得住、管得好、用得上,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树立战备意识,增强做好战时档案安全的紧迫感当今世界,虽然和平与发展是两大主题,但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早就把我国作为主要对象,千方百计地加以遏制,并逐步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力量。

我们的周边地区也不安宁。

种种迹象说明,我国的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

居安思危,首先我们要从思想上树立战备意识,增强做好战时档案安全的紧迫感。

一是加强战备教育,克服和平麻痹思想。

军队档案工作者大多未经历战争的考验,对战场环境、战争的突然性和战争的残酷性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尤其是1985年以后,我军建设从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转到和平时期的建设轨道上来,讲和平因素多了,讲战争因素少了,长期的和平环境,使部分同志滋生了和平麻痹思想,弱化了战争准备的紧迫感,失去了忧患意识。

近几年来发生在中东地区的几次局部战争,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天下居安,忘战必危”,这是一条血的教训。

作为一名军人,要充分认清我军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转变,并不意味着“建和平军”;军队不搞临战状态,并不等于不做应付突发性事变的军事斗争准备;遏制战争,准备打仗,永远是军人的职责。

作为一名军队档案工作者,就要密切关注未来战争对我军档案工作的影响,深入研究战时档案工作的安全问题,自觉增强忧患意识、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真正做到常备不懈,防患于未然。

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对档案工作人员的战备教育,要通过岗位练兵、战时模拟演练等多种形式,提高档案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应急能力,努力培养一支思想好、业务精、反应快的档案工作队伍,以确保战时档案信息的完整与安全。

二是树立“一盘棋”思想,克服打仗与已无关的模糊认识。

目前,在档案队伍中,有的同志认为,未来作战有一线部队冲锋在前,我们只要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就可以了。

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高技术战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战场重心已由“地面”转入“天空”,交战方式由“短兵相接”转变为非接触性作战,空袭和远距离精确打击已成为作战的主要样式,现代战争已无前后方之分。

档案馆一般都身处于机关院内,最有可能成为对方重点打击的目标。

所以,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克服这种模糊认识,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和前后方“一盘棋”的思想,关注档案命运,心系档案安危,自觉加强对高技术战争知识的学习,研究和探讨高技术战争的特点和规律,制定好战时档案安全应急预案,无论平时还是战时,都能真正做到“军事斗争准备需要解决什么重大现实问题,档案信息服务就突出什么主题;军事斗争准备工作推进到哪里,档案工作信息服务就延伸到哪里;军事斗争中心任务和重大行动调整到哪里,档案工作信息服务就主动保障到哪里;为首长、机关、部队提供快捷、准确、周到的信息服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只有筑牢随时打仗的思想基础,做到“眼高、手实、坚定不移”,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才能在未来战争中确保档案万无一失。

(二)制定应急预案,切实抓好落实《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条例》中明确规定:“军队档案工作必须坚持平战结合,适应平战转换的要求。

档案管理机构应当制定战备方案,遭遇突然袭击或者突发事件,应当根据上级指示的战备方案,适时组织档案转移,确保档案安全。

”长期以来,应该说我们对档案的安全防范工作还是非常重视的。

早在六十年代就依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对各类战备物资的处臵办法,制定了适合军队档案工作特点的“平战结合”、“三分四定”、“前馆后库”等行之有效的方针、办法和措施。

各单位也都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战时档案转移的应急预案,诸如,人员的组织、车辆的安排、转移地点的落实,战时哪些档案需要携行,哪些档案需要就地封存,哪些档案需要战时销毁等。

问题是这些预案大多是纸上谈兵,很少进行实际的演练,更缺少实践的检验。

尤其是随着档案“以利用为中心”观念的提出,“前馆后库”的格局已名存实亡。

有的单位虽然还有后库,但是由于受人员编制、经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现已无人看管;有的年久失修,已形同虚设,根本无法使用。

面对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怎样确保档案安全,是我们必须面对和着力研究解决的问题。

我们认为,根据现代战争的特点,如果照搬60年代那种大搬迁的作法,无疑是把自己进一步地暴露给对方,成为对方追逐打击的目标,这样将给档案安全带来灭顶之灾。

但是又不能按兵不动,坐以待毙。

我们认为比较可行的办法:一是以档案馆原址为依托,就地修建或扩建地下库房,尤其是新建和待建的档案馆,在设计规划中,要作为重点内容考虑其中,这样遇有紧急情况,档案原件就可以就近转入地下库房;二是各档案馆基本都在机关院内,六、七十年代为了备战,机关院内都修建了大量的人防工程,我们也可以对部队人防工程进行改造,建成战时档案库房;三是为适应现代战争需要,档案战时库房也可以和战时地下指挥所建在一起,这样即方便首长、机关利用档案,又可以保证档案安全;四是可以考虑对现有的部分条件比较好的后库,进行有重点的保留,纳入设防工程计划,由全军统一规划、妥善修复、统一使用。

综上方法,是把平时的档案管理与战时的隐藏、防护结合起来兼容前馆与后库的双重功能,形成“平战一体”管理档案的新模式。

其好处:一是遇有突发事件可以就地转移,确保档案安全;二是可以节省长途转移过程中付出的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三是可以避免原件转移途中的损坏,有利于对档案原件的保护;四是地下库房密闭性好,具有良好的保温、保湿、防震、防火等功能,能适应恶劣的战场环境;五是利于保障战时首长与作战部门对档案信息的使用;六是可以节约经费,做到少花钱、多办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