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基本原则认识
行政法基本原则是指导和规范行政法的立法、执法以及指导、规范行政行为的实施和行政争议的处理的基础性规范,是在行政法调控行政权的历史长期形成的,由行政法学者高度概括出的调整行政关系的普遍性规范。
它的性质有三点:行政法基本原则是一种基础性规范,是一种高度抽象的并体现行政法的基本价值观念的规范,是一种普遍规范,对行政关系进行整体的宏观的规范、调整。
行政法的形成具有历史性和学理性,并分成两大类别,一类主要是调整实体关系的称为“行政法的实体性基本原则”;一类主要是调整行政程序关系的,称为“行政法的程序性基本原则”。
行政法的实体性基本原则:
∙依法行政原则
依法行政的基本含义是指政府的一切行政行为应依法而为,受法之拘束。
德国行政法学者认为依法行政原则包括三项内容:法律创制、法律优先、法律保留。
在我国,依法行政原则的基本要求是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
∙尊重和保护人权原则
在行政法领域,这一原则要求:第一,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行为时,应充分尊重行政相对人的人格,文明和有礼貌地对待相
对人;第二,行政机关应积极履行职权,切实保障公民的各项基本自由,包括人身、言论、信仰、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第三,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行为时不得侵犯公民的各项政治权利,包括选举、被选举权、监督、申诉、控告、检举权等;第四,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应注重保护行政相对人的财产权,包括财产的所有、使用、继承权。
∙越权无效原则
越权无效原则的基本含义是行政机关必须在法定权限范围内行为,一切超越法定权限的行为无效,不具有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
我国行政法对越权的解释较窄,包括四种情形:无权限、级别越权、事务越权、地域越权。
根据越权无效原则,行政机关所有的越权行为都是无效的,包括无效和可撤销的行政行为。
∙信赖保护原则
信赖保护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政府对自己做出的行为或承诺应守信用,不得随意变更,不得反复无常。
信赖保护原则的要求有四:其一,非有法定事由和程序不得随意撤销、废止或改变;其二,除非会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事后发现的违法情形只要不是因为相对人的过错形成的,不得撤销或改变;其三,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撤销、废止和变更已经做出的行政行为,但应事先进行利益衡量;其四,如违法情形不是因为相对人的过错,撤销、改变行政行为要对相对人赔偿损失。
∙比例原则
比例原则的基本含义是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应兼顾行政目标的
实现和保护相对人的权益,保持二者处于适度的比例。
比例原则的基本要求有三:适当性原则、必要性原则、最小损害原则。
行政法的程序性基本原则:
∙正当法律程序原则
正当程序原则的基本含义是行政机关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益的
行政行为,必须遵守正当法律程序。
它的要求有三:其一,自己不做自己的法官;其二,说明理由;其三,听取陈述和申辩。
∙行政公开原则
行政公开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政府行为除依法应保密的以外,应一律公开进行;行政法规、规章、行政政策以及行政机关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为的标准、条件、程序应依法公布,让相对人依法查阅、复制;有关行政会议、会议决议、决定以及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情况,除依法应保密的以外,应允许新闻媒体依法采访、报道和评论。
其要求有四:其一、行政立法和行政政策公开;其二、行政执法行为公开;其三、行政裁决和行政复议行为公开;其四、行政信息、情报公开。
∙行政公正原则
行政公正原则的基本精神是要求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办事公道,不徇私情,平等对待不同身份、民族、性别和不同宗教信仰的行政相对人。
它的要求有:其一,依法办事,不偏私;其二,合理考虑相关因素,不专断;其三,自己不做自己的法官;其四,不单方接触;其五,不在事先未通知和听取相对人陈述、申辩意见的情况下做出对相对人不利的行政行为。
行政公平原则
行政公平原则与行政公正原则有区别,也有联系。
没有公平就没有公正,实现了公正就必然能保障公平。
但公平是指平等对待,是相对于歧视而言;而公正主要是之公道正派,是相对于偏私而言。
作为部门法,行政法是最具时代精神的部门法,它调整的是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关系,行政法基本原则则是指导行政主体依法行政的最基本准则。
我们在运用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处理问题时,要把行政法的所有基本原则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对各项利益、目标进行权衡、协调,力求一个合理的、适当的中介点,使国家、社会的公益和个人、组织的私益得到最好的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