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016级金融硕士考研经验贴(最终版)按字母排序何羽 李昂 李明三 刘夏 刘思嘉 李迎 孟倩茹 王鑫淼 周丹 周异 汇编李明三序在阅读完16级各位nice师兄、师姐的经验贴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各位SXSJ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谨慎负责地给各位后来者一些建议和忠告。
每个人的背景及复习方法有所不同。
有些经验偏向各科具体复习方法建议,有些偏向考研过程的心理活动方面的忠告。
总结各位的复习过程就是保持平常心,简单重复,坚持突破。
这里面几乎不会告诉大家如何走捷径。
我们希望各位XDXM能够踏踏实实地把各科基础打扎实。
最后希望大家能从中找到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
李明三目录何⽻ 3 李昂 4 李明三12 刘夏15李迎17 孟倩茹26 王鑫淼 30周丹35 周异 37 刘思嘉 39|何⽻|我毕业之后工作过两年,之后决定考研。
复习的时间不太长,大概四个月左右。
最后初试的分数是英语80,政治67,金融学综合129,数学134,总分410排名第五。
综合排名第三。
考光华是一个选择,而我觉得考光华最难的地方不是复习,而是做出这个选择和之后的坚持。
英语:我英语复习的时间不多,到后期开始大概每天一个小时。
主要用的是张剑的黄皮书,做了阅读理解。
我之前觉得自己英语基础还可以,但最后英语的分数并不理想,英语作文扣分比较多,所以还是要练习啊!数学:数三今年的难度增加了,准备的时候是按照之前难度准备的。
主要是看了数学全书。
大概做了3遍。
还有就是真题。
660题也做过,但没有全做完。
数学考试的时候其实心态有些受影响,因为题目难度超过了预期。
但也许明年题目就容易啦。
专业课:专业课选的是微观和统计。
因为时间比较紧,金融书比较多,所以选的是这两门。
微观用的书主要参考了之前的经验贴,最主要的参考书是平新乔十八讲。
书背后的题目很好,做了大概有三遍。
还有一本书是尼克森的,尼克森的书覆盖面比较广,有的题目难度更大一些。
尼克森的题目也做了两遍。
还有一本蒋殿春的高微,这本书只是少数章节看了。
当然还有很重要的是真题!真题一定要做,而且我的理解是不需要太晚做。
因为做了就会有感知自己需要重点复习的是哪块、弱点在哪些方面。
今年的微观题目难度大大降低,但上考场真的做专业课试题卷子的时候,加上后面的统计还是有点紧张感。
所以考的时候也许有心理因素等等问题,与在底下掐个表自己模拟的时候还真不一样,所以准备一定要比考的程度充足。
统计用的是茆诗松的书,只看了后面五章。
计量用的是古扎拉蒂上册和伍德里奇的前九章。
统计和计量其实不难。
因为题型都没有太大变化。
今年好像更注重应用了。
统计的真题很重要,因为容易发现往年很多题都会重复出现。
统计和计量范围比较大,给人一种不知道会考什么的感觉,但把基本的部分先掌握好了,再评估剩下可能考的部分就ok了。
政治:政治基本没有发言权,就不写了。
相信报光华的同学对自己的学习能力都有一定信心。
所以其实最重要的我觉得是心态,把心态放平。
这也是我觉得自己做得最好的地方。
我每天的复习时间也没有特别长,大概8、9个小时,但我基本有自己的计划,复习会不断调整按照计划的进度进行(当然计划也在不断调整)。
把一个大的目标分成很多个小目标是不错的方法。
关于备考的方法论,我觉得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但也有相同的部分,例如不太可能一天之内就学好,还是需要付出努力的,这是一件在其中必然会碰到挫折、也必然需要坚持的事情。
最后其实考上光华只是小小的开始。
对自己有信心,持之以恒,距离不远。
复试:复试首先准备的是自我介绍和个人陈述。
这点非常重要。
当然还有本科学校肯定会有关系。
问的问题好像每年都在变。
今年主要问的是时事前沿的一些东西。
当时债转股刚刚有苗头,老师问我的一个是债转股的问题。
其余问题主要是关于我之前工作经历以及个人陈述上一些经历的问题。
张峥老师还问了一个创业公司如何估值的问题。
复试之前很紧张,但进里面反而觉得平静了。
保持微笑,保持好的心态,老师们还是挺和蔼的。
要感谢的人很多,不点名啦。
最后,预祝大家都有一个好的结果!|李昂|马上开学了,在实习之余突然想起考研的经验帖还没有写(主要是因为懒)。
又回忆起去年的这个时候对即将面临的这次大考毫无概念时,从往届考研前辈的经验帖中得到了很多帮助,所以在此好好总结一下漫漫考研路一路走来的心得体会,跟大家交流一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我介绍首先介绍下我自己,2013年7月从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本科毕业,典型的工科生,木有金融背景。
毕业以后和去年的YY一样,进入了成都某大型军工保密企业工作。
按原计划,2015年9月将要回到航院继续读研,不过将近两年的工作让我对于这样一种国企的工作性质有了一定的体验,一方面,个人不是很喜欢这种循规蹈矩,接触面特别窄的工作方式;另一方面,两年的时间也让我自己考虑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追求的是什么。
再加上宇神年初的捷报这一强心针,于是就痛快的准备考研了。
2、备考情况一开始压力还是蛮大的,毕竟放弃了工作又放弃了学位,就这么一无所有的追求一个风险极高的机会。
其实每个人情况各异,在面对是否考研、考哪个院校这些事情上面都会面临自己的抉择,但是请记住,一旦做好选择之后就要全身心的投入,否则在光华考研这种血雨腥风的地方是不可能有胜算的。
考研刚开始备考是在8月份,那个时候还在纠结到底是考光华还是五道口,所以专业课公司理财、投资学、货银等等就什么都看,浪费了一些时间。
大概是到9月初的时候我经过一番了解与思考,结合自己的优势决定了考光华的(主要是因为光华本身很重视数理的风格,尤其是专业课的考试内容,其次还有就业情况之类的考量)。
3、考试情况我的初试成绩是415分,排名第四。
其中,政治72分,英语80分,数学125分,专业课(微观+统计)138分。
复试+听力的具体成绩没有公示,最后的总成绩是86.60分,排第二。
关于初试成绩:政治和英语是在预想之中,跟我考完估的分差别不太大。
数学算考砸了,因为本来还对于数学特别有自信,认为是自己的优势项目,结果却考得这么差(第一道大题就做错了),就因为数学的缘故我考完初试以后都没有看过复试方面的材料,因为觉得完全没有希望了。
专业课倒是比我预想中的要好,因为光华专业课总共十来道大题,做完以后也没有太多时间检查,所以只能对于思路有把握,但对于结果把握没那么大(准确度和平时在这方面的训练有关),每个人都是这样,不过这个成绩可以说明在微观和统计方面我的一些方法大家可以稍微参考一下吧。
4、参考原则经验帖有两点作用:其一是对即将面临的考试和考试之前的这段时间有一定的感受(间接经验),其二是用来总结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并在不断的摸索过程中主动去调整(主动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以致用的“用”才是关键。
总结出大家普遍遵循的规律,并且在各不相同的部分主动参考与自己背景最为相近(专业背景、复习时间等等)的前辈的经验,最后再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才是经验贴的正确打开方式。
5、初试科目详解先说下复习的时间安排。
从去年8月份开始,每天去学校教室复习,大概早上8点左右到教室,背单词1个小时,9点左右开始学数学至11点半,中午午休到1点,下午1点到3点学英语,3点到6点专业课,晚上7点到10点学政治+专业课(主要是前期政治需要的时间不太多)。
除了考试之前部分科目的突击背诵,我的这个作息几乎保持着完全没有变化,而且周末也很少给自己放假,前期完全是咬着牙坚持下来的,有时候真得把自己的洪荒之力逼出来才行啊。
【政治】推荐资料:肖秀荣系列(《精讲精练》《1000题》《十年真题》)、《风中劲草》、各种考前N套卷总体来说政治属于比较枯燥型的科目,记忆的内容偏多,所以普遍的建议是可以在八九月份开始进行集中复习。
其实一开始接触政治的时候还是比较懵逼的,尤其是马克思原理部分抽象概念比较多,不太贴近生活,需要花费比较长的功夫,但一旦理解了之后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因为确实是一套具有很强逻辑性的理论体系,深入思考会引申出很多奇妙的东西。
所以我建议马原部分可以稍微早一点进行学习,如果觉得确实难以理解的话,我当时是看新东方的基础课视频来学习的,比自己学要轻松一些。
也可以当作数学、专业课学习之余的一种休息吧。
此外,到了九月末的时候,当年的教学大纲出版,会让大家纠结一个问题:要不要啃大纲。
我的观点是:如果时间特别充裕(注意,就是对其他三门极有信心)的话,可以花很多的时间去抠一些很细的知识点,反之,则不建议这样复习,而应该借助于一些教辅材料进行复习,这符合微观经济学中边际效应递减的原则。
个人感觉《风中劲草》总结的非常精炼,而且重点突出,利于记忆,不过出版时间比较晚,大概在10月份,之前可以用肖秀荣的《精讲精练》替代。
分析下题型,政治考卷分为单选题、多选题和问答题,其中单选题和多选题各十六七道,总共占50分,剩余50分由五大部分的问答题平分。
政治有一个说法,叫“得多选者得天下”,我觉得这句话说的不能再对了,单选题只要复习的不太差就不会出什么大问题,而且每题一分,权重较小;问答题大家都靠最后的突击背诵,再加上北京地区压分严重,基本也不会出现太大的差异。
所以大家一定要对多选题这部分足够的重视。
应试表现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就是经验,而经验一般是靠做题来达成的。
肖秀荣的《1000题》基本是毫无疑问的推荐,这本题的风格很接近于真题,肖老爷子对于考研政治的把握目前还是无人能及的,所以建议这本书至少刷2遍以上,把每一个自己拿不准的题背后知识点搞懂搞透。
至于大题,其实大家不用特别担心,因为大家的程度没啥区别,主要还是靠最后十天半个月的突击。
肖秀荣《四套题》的要全部背下来,这是大题最基本的素材,此外,蒋中挺、任云翔等等各路大神都有自己预测卷,其实总结下来都大同小异,大体都是根据当年的热点编纂的,有精力可以看一看。
但是,其实最最重要的不是背下来的知识点,而是一种能力,那就是要会用已经背下来的东西把未知的题目答出来,或者说是圆出来。
这是因为不管背了多少题,最后考试时候遇到的题基本都不会有原题,也很少会有刚好背到的知识点,所以需要练习如何去把一道题合逻辑的说圆,而且要尽量多写点东西出来。
PS:最后提醒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解答大题的时候,一定要看好题号!!今年考试的时候因为政治是第一门,比较紧张,导致我把史纲的题目答到了毛中特的答题卡上。
但考场没有备用答题卡,毛中特只有五行的地方可以写了,而且大题差点没答完,字写的超级差。
所以希望大家稍微注意下哈。
【英语】推荐资料:何凯文阅读真题、时文精析、词汇书、王江涛《高分写作》和真题套卷我本来的英语水平不太好,荒废许久,所以一开始准备英语的时候还有点痛苦。
但是考过来之后,我总结考研英语其实就两个永恒的关键词:其一是单词,其二是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