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与不足30多年的中国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中国的改革,举世关注,世人称之为“中国奇迹”;中国改革,举世困惑,世人称之为“中国之谜”。
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是什么?又有哪些不足?接下来我们就做一番讨论。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的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逐步形成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
全面回顾和总结改革的历程,我们不仅实现了经济体制上的重大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而且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丰富认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国的经济改革的特殊性在于:第一,它是与工业化和现代化联系在一起的,面临着工业化与市场化的双重转型;第二,它是以社会主义宪法制度或基本制度为基础并与这种宪法制度的逐步改革结合在一起的,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第三,市场经济的目标是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中逐步确立的,新体制的建立是通过不断试验逐步形成的。
第四,中国共产党在改革过程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它是市场化和现代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简而言之,中国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
在总结中国改革成功的经验和探索中国改革的内在逻辑时,市场化的方式和方法、成本和收益的计算并不是问题的实质,我们所面临的真正问题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能不能结合;如何结合以及这种结合的内在根据、具体形式、主要后果和一般前景。
归根结底,我们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框架内,市场化改革能不能持续推进下去并获得最后的成功。
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手段同时产生。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就是在不断解决这一难题的实践中形成的,它的成功之处在于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初步寻找到了一条把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具体途径。
从1978年开始,中国经过近三十年改革的伟大实践,其中最主要的经验就是: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一、不断推进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是改革开放成功的重要前提执政党的指导思想,犹如大海中的航标灯,是引领前进方向的关键。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表明,中国共产党理论上的不断开拓创新,指导思想上的不断与时俱进,是党率领全国人民取得改革开放成功的重要前提。
30年来,中国共产党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在引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比较好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正是这些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使得中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
谈改革不得不提的就是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本身就是中国最大的改革。
而对外开放给我们国家带来的最大利益就是科学的利用了世界资源条件和先进的文明成果。
改革以来,我们扩大了与国际经济的联系和世界各国的交往,科学吸收和利用世界资源条件和先进文明成果,把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有机结合起来。
在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同时,积极实施对外开放的方针。
对外开放不仅促进了国内经济活动同世界市场及高效率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作规则的对接,也使建设中的新体制有效地摆脱旧体制落后、封闭的特性而容纳了世界一些先进管理体制的优点。
中国的改革之所以能够成功,最重要的一条经验是有明确的理论指导,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
改革实践证明,每一次重要改革实践行动,都以思想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为先导。
思想理论的每一次创新,都带来了改革实践的突破性进展。
没有正确的改革理论,就不可能有成功的改革实践。
在这方面,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国改革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指导。
在邓小平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都体现了我们党在新时期的理论创新,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这是改革开放30年积累的最宝贵财富,也是指导中国发展的理论基础。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这既是中国改革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改革成功的一条宝贵的经验。
率先从农村开始进行改革,既是客观形势所迫,又是最合理的改革选择,对于保障改革的整体成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农村面临的问题最为突出,最为迫切。
改革之初,中国面临严重的物资短缺,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粮食和食品的短缺。
因此,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产量,解决食品短缺,成为当时的头等大事。
虽然导致粮食和食品短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长期实行农业集体经营,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最为根本的原因。
因此,要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必须改变农业的集体经营方式,探索适合中国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的经营方式。
其次,农村经济相对独立。
相对于城市经济而言,农村经济相对独立,与其他领域的联系相对简单,因此改革从农村开始不涉及复杂的配套改革或关系调整。
再次,农村是计划经济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
与前苏联不同,中国农村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不彻底的。
中国既没有集体农庄,农民也不是农业工人,农户始终保留少量自留地,农贸市场也一直存在。
因此,改革从农村开始相对比较容易。
最后,农村经济关系相对简单,改革措施容易形成。
实际上,农村改革的主要举措,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非是改革决策者的发明,而是来自于安徽农民的实践。
改革措施只是简单承认了过去被认为是非法的农民自发实行的做法为合法,并在全国各地普遍推行。
农村改革成功和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对整体改革有多个方面的推动作用,鼓舞了士气,增强了信心。
改革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大国,国家幅圆广大,各个地区在自然条件、经济基础、民族习惯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别,为了协调和治理好这样一个国家,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按照统一的思路进行建设和发展。
否则就会出现混乱,社会就难以正常发展。
而在中国,唯一一个能担起如此艰巨的领导重任的只有中国共产党。
事实也已经证明,改革30年来,我们改革实践的每一次重大推进,社会的每一个实质性的发展,都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的。
可见,坚持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保证。
再一点,中国改革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处理好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为什么这样讲。
从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来讲,苏联东欧最后失败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它没有确立好这些关系。
对于中国,我们有这么几个好的方法。
第一个能够处理好枪杆子、笔杆子、秤杆子和腰杆子的关系。
我们经常讲我们维护一个国家政权需要枪杆子和笔杆子,这个不需要解释了。
第二个我们处理好秤杆子的关系,秤杆子发展经济,搞贸易,搞市场。
另外一个还有人心的问题。
腰杆子,我们发展起来了,我们腰挺起来了,能够站直了,民族的气节。
朱镕基的话说,我们吃饱饭,不仅要长肉还要长骨头。
第二点中国作为一个大的国家,13亿人,确实需要一个中央的权威,维护稳定。
用小平的话来讲,没有稳定什么都谈不上。
中国在坚持政治上管得住,经济上放得开,社会管理放松,文化放活。
另外一点,我们改革要处理好改革的力度、速度和人民群众接受的程度和认同度结合起来。
回顾一下历史,历史上很多变革,王安石变法、商鞅变法,当时力度不可为不大,为什么最后失败?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它超出人民群众认同度和接受程度,最后改革走向失败,而且后果挺严重的。
我们看看苏联,从列宁时期,列宁搞一个比较好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把新经济政策终止掉,我们说斯大林不对。
最主要原因新经济政策在全党全国,还没有真正达成全国的共识,斯大林利用老百姓的心理,终止了新经济政策。
后来戈尔巴乔夫改革也是这样,他没有达成官方共识,没有达到最大公约数。
中国改革的伟大成功,标志着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成功。
坚持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是改革成功的基本立足点。
在30年改革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的道路,善于吸收市场经济的通行规则,并创造性地运用到中国的具体实践中。
只有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可行途径,建立起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与活力。
改革没有人民的参与是不可能成功的,我国的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要地位,这也是我国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在改革进程中,我们十分注意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始终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改革过程中一系列影响巨大的改革措施的推出,都是以基层单位的人民群众创造的具体改革经验和做法为基础和依据的。
不仅如此,改革的推进始终注重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的利益,把人民愿意不愿意、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改革措施选择与调整的基准与标尺。
改革的实践再一次表明,只有关心群众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的理解和拥护,才能保证改革的最大成功。
除了上面所叙述的经验之外,中国改革成功的宝贵经验还有很多很多,中国改革的基本经验,并不是通过简单的几条就可以概括说明的,而是一个丰富的思想宝库。
对改革经验的研究和梳理,是一个系统的理论工程,它构成中国特色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改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程,其前途是光明的,其道路是曲折的,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不足之处。
我们应该正视这些不足之处,不能整天批判,也不能避而不谈,我们应该研究出现这些不足之处的原因,进而解决这些问题。
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都是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过程,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的矛盾,不断解决新出现的矛盾,事物才能前进。
改革是波澜壮阔、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前人没有留下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探索中前进。
改革30年来,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政治体制改革却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改革中受各种错误思潮的干扰,尤其是新自由主义思潮;在改革和工业化进程中,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其中最严重的一个问题应该就是没有注意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关系,生态环境恶化。
表现之一,水资源匮乏与污染严重。
中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量的四分之一,被列为全球最缺水的国家之一。
中国农业自然灾害中,70%是水旱灾害。
水旱灾害中,70%又是旱灾。
全国668个城市中,有三分之二的城市供水不足(其中有114个城市严重缺水),有些城市对居民不得不实行限时限量供水。
全国约有70%以上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水污染,有些鱼米之乡,如今已经变为水污染的重灾区域,城乡居民议论说:“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水质变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九十年代拉稀长癌。
”表现之二,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