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的:用普通语言表达出来的关于教学意图的一种陈述。
2.教学目标:指学生者在教学终结时应做到什么或获得什么特定能力的一种明确的陈述。
3.体育基本技术:是指合理完成体育动作的基本方法。
4.体育基本技能:是指人们在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练习所获得的科学锻炼身体的能力。
5.体育课的结构:是指组成一堂课的几个部分,以及各部分教材内容、组织工作的安排顺序与时间分配等。
按照认识规律和人体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划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
6.队列练习:指全体学生按照一定的队形,在教师口令的统一指挥下,进行协调一直的动作。
包括整队、原地转法、行进间转法、各种走步、跑步、立定、集合、解散及在队列练习中的队形变化。
7.队形练习:指在队列练习基础上所做的队形、图形的变化。
8.准备活动:指在进行较剧烈活动前所做的一系列身体练习。
目的在于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各器官系统机能能力,克服生理惰性,预防运动损伤。
9.专门性准备活动:是使与完成基本部分主教材有关的肌肉、关节、韧带和器官、系统做好准备的身体练习。
10.一般性准备活动:是指采用一般发展的身体练习。
11.诱导练习:是为了正确掌握技术动作所采用的过渡性练习,特点是在动作结构、肌肉用力顺序及对身体所承受的内外刺激等方面,与所学动作大致相同但较简单。
12.辅助练习:是指为发展某一动作所需的身体素质,或为了达到积极性休息而采用的身体练习。
13.稳定状态:是人体活动时的一种机能状态。
人体进入工作后,各种生理机能惰性逐步克服,各系统、器官活动功能及工作效率提高并超稳定的状态。
14.整理运动:是在体育活动后,为使身体与精神得到放松而采取的身体练习。
15.恢复过程:体育活动后,人体各种机体活动仍处于高水平,需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到运动前的状态,这段期间的机能变化,称为恢复过程。
16.超量恢复:是指体育活动后的恢复阶段,人体内被运动消耗的能源物质,不仅能恢复到原来水平,而且在一段时间内能够超出原来的水平,这一超出原来的恢复,称为超量恢复。
17.积极性休息:也称活动性休息。
即在体育活动中,通过转换练习内容或插些放松性练习作为积极休息手段,以谋求更有效地消除疲劳,使体力尽快得到恢复。
18.运动;是从事体育活动的基本内容与方法,包括旨在促进身体正常发育与充分发展身体运动能力的锻炼方法与活动项目的总称。
体育手段:是指各种体育运动项目与锻炼方法的总称。
19.体质:人体的质量。
是在遗传性与获得性基础上,人体所表现出来的机能与形态上相对稳定的状态。
国内外对青少年体质的测定内容大致包括:身体形态(身高、体重、胸围),身体机能(肺活量、血压、脉搏),身体素质(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20.体格:人体外表的形态结构。
包括人体的生长发育水平,身体的整体指数与比例以及身体的姿态。
21.体能:身体各器官系统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的机能能力。
包括身体素质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22.身体素质:通过肌肉活动形式,表现出来的各器官系统的一种综合能力。
包括力量、耐力、速度、柔韧和灵敏,其中力量,耐力、速度最为重要23.力量素质:指身体及身体某部分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它是完成一切动作的基础。
24.耐力素质:指人体进行长时间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是身体健康与体制脆弱的标志,分一般耐力素质与专项耐力素质。
25.速度素质: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
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启动速度、加速度、最高速度、高速耐力等26.灵敏素质:指在各种复杂条件下,人体快速、准确、协调、灵活地完成动作的能力。
它取决于掌握动作技术、技能的多寡,熟练程度以及大脑皮层反应的灵活性。
27.柔韧素质:指人体各关节的活动幅度,关节与韧带的弹性与伸展性。
28.体育手段:指各种体育运动项目与锻炼方法的总称身体练习:是指各种体育手段的具体动作,专指为了实现体育目的和任务的条件反射活动。
由身体姿势、练习轨迹、时间、速度、速率、力量、节奏等基本要素综合构成。
身体训练:是指发展力量、耐力、速度以及灵敏、协调和柔韧性等身体素质的训练。
运动:指从事体育活动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旨在促进人体正常生长发育和提高身体体运动能力的活动内容与锻炼方法的总称。
29.身体姿势:指身体及身体各部分在练习的各个阶段所处的状态。
一个完整练习的技术过程包括:开始姿势、练习过程中姿势和结束姿势。
开始姿势:指用来为做后面练习的主要部分创造有利条件的身体姿势。
分静力性和动力两类。
练习过程中姿势:指身体在练习主要部分动作时的活动状态。
结束姿势:是指练习结束时身体及身体各部分所处的状态。
30.练习轨迹:体育活动中,身体及身体某部分的移动路线。
包括轨迹形式、轨迹方向和轨迹幅度三个方面31.练习时间:也称练习的“延续时间”,是指完成某一练习所需的全部时间。
时间的长段与练习效果与机体负荷有直接关系。
包括练习的总时间与练习的各部分时间两种。
32.课的密度:指一节课中教师合理运用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得比例。
分一半密度与专项密度。
专项密度:也称专项密度,指学生做练习的密度。
计算方法是;某项练习运用的时间与实际上课总时间的比例。
专项身体训练:与专项有密切关系,能直接促进掌握专项技术和提高专项成绩的身体训练。
专门性练习:指为了学习某项基本教材而选用的身体练习。
它包括诱导性练习、辅助性练习。
33.运动负荷:是指在体育课中学生所承受的生理负荷。
由速度、密度、时间、数量和项目特点等因素构成。
34.心理负荷:体育教学过程中,课的内容、形式、组织、方法及练习等对学生的心理机制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就是体育课的心理负荷。
35.人格:指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是个人综合素质的外在行为表现,包括智慧、道德、意志三要素。
36.逆反心理:它是一种对外界刺激产生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的较稳定的行为倾向。
37.氧债:是指在剧烈运动中,机体需氧量超过最大摄氧量,能量供应靠无氧分解代谢所造成的氧亏。
氧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开始运动时,由于机体氧运输系统的惰性,机体摄氧量不能满足机体需氧量;二是运剧烈运动中摄氧量始终不能满足机体需氧量。
38.表象训练:是指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头脑中所形成的运动表象进行回顾、重复、修正、发展和创造自己的动作,就好像在头脑中放电影一样,也称念动训练,想象训练、心理演练等。
39.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进行分析,推论出这些行为内在原因的过程。
40.目标定向:是指一个人能否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时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倾向。
41.运动心理效应:由运动训练和比赛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心理作用。
42.悬垂:握器械时,人体肩轴低于器械轴并对握点产生拉力的动作。
支撑:握器械时,人体肩轴高于器械轴并对握点产生压力的动作。
43.平衡:是指人体相对地球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44.极点:是指从事一定强度与持续时间的运动时,当运动开始一段时间后,运动员常会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心率加快、头晕、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想放弃运动,这种状态称为“极点”。
45.队形:指学生在共同动作时,按教材规定排成的队伍的形式。
46.列:指学生左右并列成一线。
47.路:指学生前后重叠成一行。
48.翼:队形的左右端。
右端叫右翼,左端叫左翼。
49.正面:队列中学生面向的一面。
50.后面:队列中学生背向的一面。
51.间隔:指学生单个或成队的彼此之间左右相隔的间隙。
52.距离:指学生(包括成队的)彼此之间前后相距的间隙。
53.队形宽度:指两翼之间的横宽。
54.队形纵深.指从第一个学生(或第一列)到最后一个(或一列)学生的距离。
55.纵队:指学生前后重叠组成的队形。
在纵队中,队形的纵深大于队形的横宽或相等。
56.横队:指学生左右并列组成的队形。
在横队中,队形的横款大于队形的纵深或相等。
57.伍:指两列或两列以上的横队中前后重叠的两个以上的学生。
58.排队:指位于纵队之首或横队右翼的一个或几个学生。
59.排尾;指位于纵队之尾或横队左翼的一个或几个学生。
60.基准学生:指集体做动作时,按教师所指定的作为目标的学生。
61.体操:是根据人体解剖、生理特点,通过徒手或借助器械进行的各种身体操练,来完成具有一定艺术性的各种难度动作,是实现体育与健康目标的一种手段。
62.动作要领:动作要领指身体练习的技术基础。
他包括身体练习的主要环节及其动作顺序。
63.重点:体育课教案中重点的含义有两种。
一是教材的重点,指某一身体练习的技术关键或技术环节的重要连接部。
教材的重点是客观的,不以学生对象的不同而改变。
其二是体育课的重点。
它是指一节课的主要任务或主要教材,一般而言,短短的一节体育课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完成所有教学任务。
它仅仅是学期或单元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因此,一节体育课应该有一个重点。
在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中,体育课的重点一般是指新、难、险的教材及其要达到的目标。
64.难点:教材难点是指学生对某教材在技术上不易掌握的部分。
教材的难点具有主观性,它不仅与教材有关,更与教学对象的学习能力、身体素质等有关。
65.身体练习:是指各种体育手段的具体动作。
专指为了实现体育目的和任务条件反射活动。
由身体姿势,练习的轨迹、时间、速度、速率、力量、节奏等基本要素综合构成。
66.一般性练习练习:指为了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或充分调动学生的机体,使之进入良好工作状态而进行的身体练习。
一般性练习多用于一般性准备活动。
67.专门性准备活动:指为了学习某项基本教材而选用的身体练习。
包括诱导性练习、辅助性练习。
68.辅助练习:是指为了发展某一动作所需的身体素质,或为了达到积极性休息而采用的身体练习。
69.诱导练习:指为了正确掌握动作技术所采用的过渡性练习。
特点是动作的结构、肌肉用力顺序和机体所承受内外刺激等方面,与所学动作大体相同但较简单。
70.身体训练:是指发展力量、耐力、速度以及灵敏、协调、柔韧性等身体素质的训练。
71.一般性身体训练:也称全面身体训练,使各项身体素质得到均衡发展,对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有重要作用的身体训练。
72.专门性身体训练:与专项有密切关系,能直接促进掌握专项技术和提高专项成绩的身体训练。
73.体育:一是指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
二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活动能力,增进健康的教育活动。
74.竞技体育:指全面发展身体,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人的体力、智力和心理等方面潜力的基础上,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目的的体育活动。
75.社会体育:是指公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