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浅谈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浅谈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县第三中学林碧中
摘要: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丰硕成果。

但我
们仍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教育事业还存在诸多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和国民素质教育的问题,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加强。

新课改开启了当今历史教学改革的崭新篇章,这既是充满希望的,又是富于挑战性的。

新时期的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式教学手段结合历史教学的自身特点,正越来越密切地融合到历史课程教学当中,前所未有地发挥了强大的作用。

本文详细介绍了什么是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进行整合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有哪些,最后针对目前实际历史教学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和缺陷进行深入探讨,力求找到解决方案。

关键词:信息技术历史教学整合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
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使人们的生活得到极大的丰富和便利,还在教育事业上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

历史所讲述的是关于人类社会过去的事情,学习历史的目的是通晓过去,启发未来,它具有时间性、客观性和科学性等特点。

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讲授历史课程的时候,不宜天马行空地添加过多的渲染色彩。

怎样才能既保证历史的客观性和严肃性的同时,又可以生动、明晰地把各种繁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有条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满怀热情地主动投入到历史这门课程的学习当中?对于此,新课标中就明确提到“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帮助人们实现了这个愿望。

所谓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就是指:以历史教学新课标为指导思想,结合历史教学的自身特点,大力地提倡并发展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关键在于教师充分理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并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相关操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以更为科学有效的方式来进行历史课程的学习。

这种整合并不只是各种数字媒体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将各个部分经过优化、重构,有机结合起来,以整体层面的效果为判断依据,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包括哪些含义
1、多媒体资源与认知过程的整合
多媒体的网络资源非常丰富,而且易于取得。

在讲课的过程中,通过加入一些图片,声音,视频以及flash动画等元素,更能帮助学生从视听感等多角度快速准确地理解所描述的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

过去的历史教学工作中,由于知识体系抽象,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很容易主观臆断而产生的一些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偏差。

现在多媒体的介入使得历史知识更为形象化、具体化,相比于单纯的文字描述,图像信息能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长久地储存在脑海当中。

在播放多媒体资料的时候,老师要注意把握好各个环节之间的停顿,对课程当中的重点疑难点进行扩展性的讲解或概括性的总结,还要注意保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完全消化本环节的知识再开展下一环节的学习。

比如在讲授《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时,通过数字和影像资料直观地展示出当时的抗战局势,为学生建立起一个认知的环
境;播放一些经典抗战电影的片段,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当时抗战形势的艰苦性和紧迫性,从而推理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建立抗日根据地,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实行了广泛深入的人民战争的必要性。

通过展示根据地的军民组成和军民互助合力劳作的图片,展示出根据地军民在抗战的最艰苦阶段,进行轰轰烈烈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使学生真切地理解大生产运动为巩固根据地人民抗日政权,渡过严重困难,支持敌后长期战争,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最终不仅让学生对抗日根据地的建设那段历史有一个准确的认识,还从中强烈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民抗击日寇保卫家园的坚定信念,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

2 、多媒体手段与传统手段的整合
虽然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使用简便和内容丰富的优点,尤其是它的动态演示功能很有效果,但将信息技术手段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是非常不可取的。

因为历史教学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去进行学习。

信息技术只不过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鞭辟入里的分析,幽默诙谐的例证,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比如,在课堂上展示古代铜钱实物,并让学生模仿一段古人进行商品交易的小品,寓教于乐的同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所以,在历史教学中,不能一味地唯信息化是从,要根据实际需要,灵活整合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才能实现教学质量的最优化。

三、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优势
1、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中学生出于认知的初级阶段,他们往往会对感兴趣的东西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信息技术自身具有创新、先进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使历史知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奇体验,一定会吸引学生的目光。

一旦学习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就由以往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培养出学生积极学习历史的主动性。

2、轻松化解教学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历史的时间性特点就是指它所讲述的都是关于过去的事情。

对于大多没有什么阅历的学生来说,时间、空间、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使他们在理解某些成因复杂的历史事件时难以理清头绪。

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将该历史事件的特定背景逐一罗列出来,并辅以重要人物的简介,通过图片,动态影像的展示变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并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得出对该历史事件的评价或总结。

只有这样,课程才能看得透、记得牢。

历史教材通常内容繁杂、知识结构不很系统化,所以往往造成教师在课堂上板书辛苦,学生疲于应对,没有消化知识的时间,对所学内容一知半解。

采用信息化教学后,老师可以在课下就提前将多媒体课件准备好,如此在课堂上教师只需轻点鼠标就能把历史教材的内容清晰条理地把更多的内容展示出来,节省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3、多维感官刺激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科学的研究发现,视听并用的学习方法可以加快人们接受新知识的速度。

相比于传统的授课手段,信息技术通过图像、声音、文字多角度全方位地为学生营造一个理想的感官氛围,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形象化,使学生自觉进入眼、脑、手、耳协调一致的高效率学习模式,达到加快理解速度、巩固学习成果的目的。

四、整合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避免内容臃肿、结构杂乱的情况。

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在保证涵盖整个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尽量突出重点和难点,授课过
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对辅助性的背景介绍要一带而过,对重难点要深入讲解;如果片面地追求课件内容的充足,而不其质量加以控制,那么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在本质上无法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还变本加厉地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2、对于学生而言,信息技术给他们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的同时,也会过多地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一定要把握住课程的主脉,合理地控制自己的好奇心,跟随老师的讲课节奏。

3、教学过程中切忌过分依赖于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有着诸多的优点,但如果过度地依赖信息技术,而放弃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使用,就很难实现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初衷。

说到底,信息技术仅仅是作为一种优化教学的辅助手段,关键还在于信息技术的驾驭者,即授课老师所能发挥的主导作用。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缺失了人的能动作用,学习就成了照本宣科的机械复制过程。

授课老师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总结出一套将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的新方法,比如开展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历史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历史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主动性,最终由老师进行概括点评,纠正错误认识,形成正确的共识。

参考文献:
[1] 何克拉.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电化教育研究, 1999( 1).
[2] 杜芳.对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历史教学实践的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7,(4).
[3] 钟绍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型与方法.中国电化教育研究, 2003( 9).
[4] 彭伟国,张文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分析.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09( 2)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