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学生发展指导报告TTP

高中学生发展指导报告TTP

韩国:《高中多样化300工程》(2009),提出从平等、均衡、普及 向竞争、卓越、多样化发展。
日本:《高中学习指导纲要》(2013年实施),主张适当放弃对平等 的追求以寻求最好的平衡点
(二)国内形势
站在国家发展战略高度重新审视高中教育的价值, 强调高中教育在提升国家竞争力和全民基本素质 方面极为重要的基础地位;
2、牵头单位 本课题由华东师大作为牵头组织单位,华东师大教授霍益萍为组长, 华东师大教授朱益明为执行组长,课题组成员主要由华东师大教育学、 心理学、社会学和职业教育等专业的老师组成。必要时邀请境外专家 参与课题研讨、培训或者指导活动。
3、成员学校 来自全国40所普通高中学校是本课题研究的成员学校。学校自愿参与, 与华东师大组成研究共同体,愿意在本校开展建立学生发展指导体系 和实施相关活动上作改革与试点。
成员学校的任务是:
制定并实施学生发展校本行动计划; 重点培育在学生发展指导方面的骨干力量; 及时或者经常性地向华东师大研究人员反馈课题研究进展; 注意收集研究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提供到课题组内 讨论; 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与教训,主动交流、分享和传播学校成 果。 每个成员学校需要明确一名负责课题研究的学校领导,同时, 指定一位教师负责与华东师大及其它成员学校之间保持联系。 成员学校需要按照课题研究要求,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纲要》 对高中发展任务的要求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推动高中多样化发展
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 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 的指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二、目的意义
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以为人本。 学校价值取向需要转变:回到育人的原点。 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抛弃以往高中单纯为升学或就业服务的工具化取 向,更多地从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设计高中教 育政策。
按照全球化、国际化对人才的要求,重新诠释高 中教育质量。
(三)教育现状和我校校情
普通高中在校学生由2000年的1201万人, 增加到2009年的2434万人。高中段毛入 学率达到79.2%。
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合作意味着团队。在合作原则指导下,华东师大和各参与学校之间建 立起促进学生发展指导的研究共同体或者教育联合体,共同致力于中 国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的实践改进、理论生成和政策制订。
合作意味着分担。大学与中学不同,在课题研究目标下,各自有各自 不同的任务。华东师大更多关注理论思考、跟踪学校实践、组织开展 培训等,及时帮助学校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参与学校需要更多地 发现问题与困难,并及时寻求帮助和支持。
项目合作原则——行动研究
本课题研究将以关注行动研究为宗旨,在学生发 展指导制度及活动方面,开展各种试点与创新, 在此基础上总结和生成政策建议、理论成果。所 以,课题研究将主要立足于参与学校的实践与行 动。
为此,课题研究将立足于每个学校的学生发展指 导的校本行动实践,旨在使每个成员学校成为中 国普通高中开展学生发展指导的示范校和先进学 校。各成员学校必须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因 校制宜地开展学生发展指导的实践研究活动。
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的保证!(霍益萍)
三、课题目标
探究学校实施“学生发展指导”系统框架,包括思想、计 划、体系、活动、资源与人员等相关要素。
组织改进教师指导学生能力的培训活动,切实提高教师实 施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发展指导的教育专业能力。
实施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实施学生发展指导的行动研究, 创建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的多元化模式。
项目合作原则——平等合作
本课题实施过程中,华东师大与成员学校之间是平等合作的互补关系, 建立专业研究与实践探究之间的互动关系,实现教育科学研究与教育 改革创新之间的直接对接。
合作意味着主动。华东师大以参与合作的普通高中学校为课题研究基 地,为学校提供相关理论支持和指导。参与学校要有勇于改革和探究 的精神,主动联系专业研究人员,或者主动寻求专业支持和帮助。
建立多方合作参与的、以网络为主的、围绕学生发展指导 实践与研究的公共平台,交流与分享实践经验。
比较研究国内外开展学生发展指导的政策与实践,尝试架 构学生发展指导的基本理论。
跟踪研究课题进展,及时总结和分析课题研究成果,研制 开发我国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的国家政策。
四、课题组织
1、委托者 本课题是2010年5月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正式委托项目,接受华东师 大社科处统一管理。
高中学生发展指导 报告
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 背景
(一)国际大背景
美国:《促进议程:改变高中行动计划》、《为美国未来做准备:高 中改革计划》(2008)
俄罗斯:《普通教育高年级阶段侧重性专业教学构想》,实行区别化 和个别化教学手段。(2002)
英国:《一个新的特色体系:改革中等教育》(2003)和《你的孩子、 你的学校、我们的未来》教育白皮书(2009),提出中学课程要按照 每个孩子的特殊需要量身定做。
学习无动力,升学无厚望,生涯无规划, 发展无方向(学困生普遍心态)
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 没有进行生涯规划
学生选科盲目
心理问题普遍存在,知行不统一,出现许 多学生心理安全问题
升学缺乏明确方向
毕业后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失业或频 繁跳槽
钱学森之问?
教育是钱学森最后的心结 2009年8月6日,与温总理 的最后一次见面中,他依然说: “培养杰出人才,不仅是教育遵 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国家长远 发展的根本。” “在世纪之交以来教育改革 步入深水区时,人们更加深切体会到钱老之问的重要性和 紧迫性。”一位专家说。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 等高校自主招生纷纷出台,中学推荐、学生自荐纷纷进入 人们视野,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也已启 动……
我校十年规划中,提出了创办国际名校的 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全方位 关注学生成长,更新观念,在中学阶段就 全力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了解 教育,了解职业,帮助他们树立理想、信 念和价值观,帮助他们规划人生和实施人 生规划。
要想尽快跻身国际名校行列,必须走教育 以人为本的路子,培养学生钻研科学,献 身科学,开拓创新的路子,必须正视和尝 试解决“钱学森之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