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管理学作业homework1答案

公共管理学作业homework1答案

《公共管理学》homework(1)
一、名词解释
1.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是指公公组织为解决公共问题,追求公共利益,运用公共权力,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有效地实行与监督等,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维护公共秩序,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

2.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一门介于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是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政治决策机制如何运作的理论。

3. 公共管理协调指协商、调整公共组织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之间和系统内部的各种关系,使之权责清晰,分工合作,相互配合,有效地实现公共管理目标和提高整体效能的行为。

4. 公共管理监督是指依法对政府和公共事业组织等公共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监察和督导活动。

二、单项选择
1.1926年在美国出版两本权威的行政学教科书《行政学研究导论》《公共行政学原理》的两位学者分别是( B ) 25
A.泰勒和法约尔
B.怀特和威洛比
C.威尔逊和古德诺
D.马克斯•韦伯和赫伯特•西蒙
2.公共选择理论理论对政府的本质和行为的基本假设是( B)
A.社会人
B.经济人
C.自动人
D.复杂人
3.大萧条以后,为资本主义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的经济理论是( A )
A.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理论
B.新自由主义取消政府干预理论
C.亚当•斯密的“小政府”理论
D.古典经济学派的限制政府干预理论
4. 最早建立了比较规范的文官制度的国家是( A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5. 18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________,在他著名的经济学著作《国富论》中对政府财政的管理范围和职能进行了限定。

( C )
A.威廉•配第
B.马歇尔
C.亚当•斯密
D.洛克
6.美国公共行政学创始人伍德罗·威尔逊在1887年发表的(C),通常被认为是进入传统公共行政时期的标志。

A.《公共行政学研究导论》 B.《公共行政原理》
C.《行政之研究》
D.《行政行为》
7. 孙中山先生在借鉴国外的“三权分立”之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了(B )思想。

A.四权分立
B.五权分立
C.六权分立
D.议行合一
8. 公共管理理论研究发展过程中有三种研究途径或三种研究范式,即公共行政途径、公共政策途径和(A)途径。

A.公共管理
B.公共组织
C.公共问题
D.公共事务
9.在70年代末的美国大学中,几乎同时出现了两种明显不通的公共管理途径,其中的一种是来自于公共政策学院的“政策途径”,被成为( B )
A. B途径
B. P途径
C. S途径
D.T途径
10.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自由放任时期认为国家充当的是一个(B )
角色。

A.全知全能政府
B.“守夜人”和“警察”
C.服务型政府
D.懒汉
11.美国管理大师麦克尔·哈默博士在工程再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 D )。

A.政府失灵
B.市场转变
C.政府改革
D.政府再造
12.按照责任的承担者划分,公共管理责任可以分为(B)和个人责任。

A.领导责任 B.组织责任 C.行政责任D国家责任13.按照( B )划分,公共管理责任可以分为工作责任、法律责任、政治责任和道德责任。

A.责任的承担者
B.责任的性质
C.责任的来源
D.责任的归属
三、多项选择
1.福利国家兴起的原因(ABCD )。

A.社会出现了失业、贫困、环境、卫生等严重问题
B.工人组织起来强烈要求政府实施保护工人利益的社会政策
C.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D.福利经济学等理论的推动
2.新自由主义阶段的主要政策是(ABC )。

A.调整经济职能目标,将重点由“充分就业”转向控制通货膨胀
B.由经济“高速增长”转为稳定、适度增长
C.收缩政府经济职能的范围,增强市场机制
D.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控制
3.非营利组织在国外又称为(AB )。

A.第三部门
B.公民社会
C.非政府公共组织
D.社会中介组织
4.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可以分为(ABCD )。

A.公共企事业组织
B.社会中介组织
C.社会团体
D.社会自治组织
5.从我国实际出发,对非政府组织的界定主要是从(ABCD )方面判断。

A.非政府性
B.合法性
C.非营利性D志愿性
四、简答题
1.新公共管理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1.在政府职能定位上,主张将制定政策只能(“掌舵”)和具体管理职能(“划桨”)分开。

2在管理理念上,强调政府服务应以“顾客”为导向,建立“顾客驱动”机制,给公民以更多的选择权,让社会公众来评价政府工作效果。

3在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方面,主张摒弃传统的官僚制模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4在管理实践中,主张借鉴私营部门的管理技术与成功经验,强调对效率、小郭和质量等结果的重视,强调授权和分权等。

2.简述政府再造的背景?
答:政府再造运动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

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政府规模的膨胀导致“政府失灵”
二、财政状况恶化
三、公共选择理论的推动
四、国际化、国际竞争的加剧以及信息革命
五、官僚主义导致民众对政治的不满
3.什么是政府失灵?
答:“政府失灵”又称“政府失效”,一般式政府干预达不到弥补“市场失灵”的预期目标,或者是政府干预的代价超过了“市场失灵”所造成的缺损。

4.简述公共管理伦理与责任的控制机制
答:公共管理伦理与责任的控制机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行政控制机制。

从某种程度来看,公共组织本身就是一个责任机制,这
最典型地表现在科层制的设计原则之中,科层制本身便是一个层级节制
的监督网络。

二、立法控制机制。

公共管理活动需要立法与行政组织等密切配合,公共管
理责任的维护也有赖于立法的控制。

三、司法控制机制。

司法是监督行政活动等公共管理活动的一种重要力量。

四、社会控制机制。

公共管理的过程并非公共组织单方面行使权力的过程,
而是政府与公民的互动过程。

五、案例分析
请阅读书上第115页“孙志刚案件始末”,并回答思考题。

答:1.针对如何认识孙志刚事件的本质,我是这样理解的:一.缺乏权力制约机制。

政府权力缺乏制衡和官员权力缺乏制衡。

《收容法》是由政府制定的一步行政法规,它明显和宪法相抵触,因此在政府制定出这部法规之后就应该进行审查,能及时进行废除,然而人大这个工作也没有做,致使一部违反了宪法的行政法规存在长大十几年之久。

二.官员权力缺乏制约,老百姓没有投诉的渠道,因此侵犯老百姓权利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有法不依。

法律制定出来就应该百分之百的遵守,不论是民众还是官员,不论法律是对还是错。

四.官本位主义。

官本位主义是一种集体腐败的现象,这种现象普遍而且不容易受到处理,因为他可以借口说这不是为了他一个人的利益。

四.狭隘的地域主义。

2.我是这样理解公共管理主体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3.这一事件对我国公共管理主体提出的警示有:
4.我国整固有关部门对此事件的处理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