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九章—土地报酬规律与集约利用
第九章—土地报酬规律与集约利用
(三)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四、中国土地集约利用问题
(一)耕地集约利用 存在问题: 劳动集约度持续下降,资本集约度持续上升 耕地利用集约度区域差异显著 解决对策: 积极开发水资源,珍惜水资源,用好水资源 大力推行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利用集约经营农业模式 强化国家对农业的投入,改善投入结构 加快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
第二阶段
处在投入X位于Q点及其在总产量曲线的对应点N,向右 扩展到R点及其在总产量曲线对应点T的范围。
APP:自最高点D开始递减 MPP:自D点递减至R点为0 TPP:达到最高点T 第二阶段是边际报酬和平均报酬同时递减的阶 段;报酬递减对于生产的发展不仅没有妨害, 随着资源的不断增加,使总产量继续上升以至 达到最高点。这表明,当总产量继续增长时, 一般不必担心边际报酬和平均报酬的递减;但 当总产量达到最高点时,不宜继续投资。
2.土地集约利用
在长期内,给定技术条件和不同要素的相对价格,理性 的土地经营者将选择使要素边际技术代替率等于要素价 格比的要素组合,此时土地与其他生产要素的数量关系 反映土地利用的集约度。
3、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关注已经超出了 农生产的范畴,产生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开发区土地集约 利用等概念,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也得到拓展。(P154)
第三阶段
处在投入X位于R点及其在总产量曲线上的对应点T,向 右扩展的范围。
APP:继续下降 MPP:由0变为负数 TPP:自T点递减 在第三阶段内,可变资源投入的增加,带来边 际报酬的负增长和平均报酬的进一步递减,导 致了总报酬的递减。
三、土地集约利用
(一)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与内涵
1、集约经营 农业土地集约经营(在农业地租理论研究中,李嘉 图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是指一定面积的土 地上,集中地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使用 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 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 土地集约经营:是土地粗放经营的对称。是对一定 面积的土地投入较多的劳动和资本,以提高单位土 地面积产品产量和负荷能力的经营方式。
第九章
土地报酬规律与集约利用
一
目
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土地报酬规律的概念与内涵 土地报酬变化的三阶段分析 土地集约利用
二
三 四
中国土地集约利用问题
一、土地报酬规律的概念与内涵
(一)早期西方经济学家对土地报酬规律的提出和表述
威廉· 配第(17世纪)——土地生产力有最大限度 杜尔阁、安德森(18世纪)——对土地报酬递减规 律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表述 爱德华· 威斯特(1815年《论资本用于土地》)— —首次提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马尔萨斯(1803年《论人口原理》)——将人口 理论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联系在一起 李嘉图(1817年《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用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解释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
(三)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土地评价分类: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 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 土地经济评价:在一定的利用方式下对土地经济效 益或经济价值的综合鉴定。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是土 地经济评价的一种类型。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组成:确定评价目标、划分评 价单元、选择评价指标、确定评价方法、计算评价 结果、分析评价结果等。
(四)案例:无锡市“三个集中”土地集约利用管理模式
乡镇工业向工业园区和中区集中 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区 集中 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
谢谢观看
(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批判性发展
既肯定只要合理利用,土地肥力及其收获量会持续 增长,同时也承认连续投入劳动和资本会带来报酬 的差异和增减变化。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追加劳动和追加资本的 范围是比较狭小的。 否定了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普遍意义和绝对性
(四)启示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本质是“可变要素的报酬变化规 律”,他反映土地作为不变要素时,土地报酬与可变 要素(如劳动力)之间的关系。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就某一个生产单位、在一定不变 要素的条件下而言的,不能适用于人类生产的历史过 程。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属于生产力范畴,为人们在土地利 用中合理配置资本、劳动和科学提供了理论依据,但 不能将其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简单联系起来,用来 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穷人受穷的情况。
(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存在问题: 中国城市发展还停留在追求开发速度、建设数量的 粗放型阶段,土地粗放利用问题不容忽视 解决对策: 加强土地利用的规划引导与控制 完善城市土地市场配置机制
(三)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
存在问题: 农村居民点用的利用不充分,宅基地缺乏有效管理 乡镇企业用地浪费严重 农村镇建设缺乏规划,土地利用的社会和环境效益 差 解决对策: 加强农村居民点用地管理,改革农村土地使用制度 完善村镇规划管理
TPP:总产量曲线 APP:平均产量曲线 MPP:边际产量曲线 X:变量资源的投入量
第一阶段
处在投入X位于原点O到Q点及其在总产量曲线的对应点 N的范围。
APP:自O点增至最高点D MPP:自O点达到最高点M,此后递减至D点 TPP:从O到I总产量曲线向下凸的一段是报酬递增阶段, 其生产弹性大于1;从I点起总产量曲线开始向上凸出而进 入报酬递减阶段,生产弹性自M点往后亦趋渐减 在第一阶段内,每增加一单位可变资源投入,都能使 产量急剧增加,是平均报酬和总报酬都递增的阶段。但是, 由于本阶段投入的可变资源与固定资源(土地)在配合上 数量的不足,导致生产潜力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在 可变资源较充裕的条件下,应追加投资。
3、就土地生产力对其利用集约度的制约作用来说,土地生产力 决定于土地自身的受容力与生产效率 土地受容力: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土地资 源与其他资源最佳配合比例所能受容其他可变资源 的数量。 土地生产效率:是指土地资源与其他生产资源配合 至最有水平时所获报酬与所费成本的比例。
4、集约边际与粗放边际 集约边际:集约度的最高限度 粗放边际:集约度的最低限度
(二)近代西方经济学家的扩展
马歇尔(1890年《经济学原理》)——边际概念 克拉克(1900年《财富的分配》)——确立“若 干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的前提条件,指出不仅土 地报酬是递减的,劳动和资本的报酬也是递减的 特奥多尔· 布林克曼(1922年《农业经营经济 学》)——强调收益增加递减法则 萨缪尔森(1979年《经济学》)——收益递减规 律不是普遍适用的,递减的收益最终势必出现
二、土地报酬变化的三阶段分析
(一)生产要素配合原理和生产函数的概念与内涵
1、生产要素:又称生产资源,一般包括生产过程中各种投 入物品和劳务,通常可归纳为土地、劳动、资本及管理四类 资源,统称为四大生产要素。 2、投入产出关系:产业的产出由生产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 或生产资源的投入转化而成的关系称为投入产出关系。其中 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称之为生产函数。
(二)应用生产函数对土地报酬运动物质数量关系的阶段分析
土地报酬运动在一个生产过程或阶段的相继出现,一般表现为固定、递增、 递减三种报酬形态。 根据投入和产出的连续变化,可以画出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 产量曲线,分析这三条曲线之间的关系,可以区分出总产量曲线所反映的 报酬增减变化的三个阶段。
(二)土地利用合理集约度的确定
1、集约度:每单位土地上所投劳动和资本的多少
其计算公式为:������
������+������+������ ������
=
式中:I——经营集约度 A——工资费用 K——资本消耗 Z——经营资本所需支付的利息 F——用地面积
2、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食物、住房、休闲、 交通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土地的稀缺性也不断加剧,对土地实行 集约经营成为必然趋势。 合理的集约度: 要适应当时的土地产品或服务的社会需求量、技术 水平、投资能力; 看土地本身的肥力,包括土地的质量、人地比例、 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条件和利用土地所能受容其他 可变资源的数量。 (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关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三种观念的共同认识: 土地集约利用的前提是土地合理利用,即布局合理、结构优 化; 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是通过增加存量土地上的投入。改善经 营管理,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土地集约利用的目标是使土地利用达到良好的经济、社会和 生态效应; 从时序特征上看,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动态过程。 因此,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前提 下,通过增加劳动、资本、技术等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 土地开发利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