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遗传育种课件,基因重组与育种

微生物遗传育种课件,基因重组与育种

2020/8/10
F因子基因组有三个主要的基因丛,分别负责插入、 复制和转移的功能。
A. 转移区(Transfer-region):是一个操纵子,由22 个基因组成,33kb,位于F因子结构图的60~93kb之 间。其中,tra J、A、L、E、N、B、W、V、C、U、 F、H这些基因与性菌毛的合成与装配有关;tra Y、Z、 M、I、G、D等基因产物与DNA的转移有关;traG和 traN的基因产物与细菌结合有关;traS和traT的基因 产物与表面排斥有关。
第三章 基因重组与育种
引言
基因重组(Gene recombination):凡把两个不同性 状个体内的遗传基因转移到一起,经过遗传分子间的重新 组合,形成新遗传个体的方式,称遗传重组(Genetic recombination)。
2020/8/10
2020/8/10
重组与突变的不同点:
突变是指一个细胞的同一个基因组中某一 点或某一DNA片段发生的变异;而重组是来自 两个细胞的不同基因组间遗传物质交换的结果 ,重组可在微生物细胞不发生突变的情况下形 成新的基因型与表型。
Lederberg 和Tatum认为在两个细菌的亲本细胞 在接合过程中起同等作用—即E.coli 的性系统被认 为是同宗配合。
1952年,W. Hayes利用Lederberg 和Tatum所做的 杂交实验,对(A)Met-Bio-(Sms或Smr)×(B) Thr-Leu-B1- (Smr或Sms)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在杂交期间,两品系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是一种 单向异宗配合过程,两品系在获得的同时发生了性 别的变化。其中,供体品系相当于雄性,而受体品 系相当于雌性。
2020/8/10
2、F因子的存在
(1)E.coli 的某些种(如品系A)记为F+,带有一 个性因子,或致育因子F(fertility factor),而另 一个不育型品系记作F-,记不带有性因子; (2)杂交F+ × F-是可育的,杂交F- × F-是不育 的; (3)F因子可以传递,从F+到F-细菌,但必须通 过细胞接触; (4)F因子能够自发丧失,一旦丧失就不再恢复, 除非通过另一个F+细胞在传递过来。 F+细胞经低 浓度的吖啶橙处理后丧失F因子,也会偶尔自发地 或经紫外线处理丧失。
性菌毛的功能:A. 是两性细胞接合时转移 DNA的通道,又叫性纤毛桥(sex pili bridge); B. 又是特异phage吸附的部位。
2020/8/10
(二)接合作用的证明
1、转化作用的排除
由于在报道 接合试验结果 之前转化实验 已经是众所周 知,因此有人 怀疑该结果是 由转化所导致 的。1950年, B.D.Davis设计 了U形管实验否 定了这一推测 (见右图)
2020/8/10
2、互养的排除 营养缺陷型细菌通过培养基交换养料而产生的
现象称为互养。 Lederberg 和 Tatum将培养过一种营养缺陷型
细菌的培养基经过灭菌、过滤,然后加入到另一 营养缺陷型菌培养物中。即使前一种菌在培养、 灭菌、过滤之前曾发生过裂解,也不能是后一种 菌产生原养型。
2020/8/10
3、回复突变的排除 若要发生两种突变的回复突变,其几率为10-12,
2020/8/10
B. 复制区(replication-region):位于F因子结 构图谱的40~49kb,包含一个特异的复制蛋白基 因frp(F replication proteins)、决定不相容性 基因inc(incompatibility)和一个复制起始点 oriV(vegetative origin of replication)。
2020/8/10
3、F因子及F+细胞的特性
F+是一种可遗传性状,能够自我复制,类似于染色 体基因,但不是染色体基因,其转移的频率可高达70% 以上。
F因子是独立于染色体外的小型环状DNA分子,具有 自体复制及转移到其他细胞中去的能力。大小约是细菌 基因组DNA的2%,分子量为6.3 × 106d、94.5kb。整个 基因组编码94个蛋白质,其中1/3的基因与接合作用有 关。
对接合现象的解释:
(1)可能是细菌接合后发生基因重组的结果; (2)细菌并没有接合,而是交换了DNA(转化); (3)细菌细胞并没有接合,而是通过培养基交换 了养料,即互养; (4)细菌细胞并没有接合,而是亲本细菌发生了 回复突变的结果; (5)虽经接合而未发生基因重组,只是形成异核 体或杂合二倍体。
接合(Conjugation):指供体菌与受体菌的完 整细胞经过直接接触而传递大段DNA(包括质粒) 遗传信息的现象。
2020/8/10
(一)接合现象的发现
2020/8/10
1946年,J. Lederberg和 E. L. Tatum将 来自E.coli K12的两种营 养缺陷型菌株 混合培养,其 遗传标记如图。 结果在单独培 养的平板上无 菌落,而在混 合培养的平板 上长出了原养 型菌落。
这是不可能的。
2020/8/10
4、异核体和杂合二倍体的排除
A+B— A—B+
A—B+ A+B—
A+B+
异核体
杂合二倍体
单倍重组体
异核体和杂合二倍体的遗传性状不稳定,在传 代过程中会发生性状分离,但事实恰恰相反,原 养型菌落的基因型是稳定的,证明是单倍重组体。
2020/8/10
(三)接合的机制
1、接合作用中两菌株性别的存在
2020/8/10
杂交(Hybridization):是指不同基因型的亲本个体或 细胞(指单细胞生物)交配而产生子代的过程。 重组是分子水平上的概念,而杂交是细胞水平上的概念。 杂交中必然含有重组,但重组则不限于杂交这一种形式。
2020/8/10
第一节 细菌、放线菌的接合及育种
一、细菌的接合作用
C. 插入区(insertion region):位于F因子结构图 谱的93~17.6kb,包含四个插入序列,IS3有直接 重复的两个,另外两个是IS2和 γ δ ,它们主要与F 因子的整合、切除、易位有关。
2菌毛,即 F+细胞表面都有性菌毛。F性菌毛分布在大肠杆 菌的表面,数目与F因子相当,长度为1~20u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