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视角下历史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探讨——以安徽省寿县历史城区为例安艺冯新刚令晓峰于代宗摘要:历史城区作为历史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其发展一直备受重视,但在其发展过程中极易出现问题,要么大拆大建、要么破旧不堪,保护的思路无法落实,而发展的需求更是无法满足,本文借机寿县历史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在平衡发展与保护的基础上探讨历史城区控规的编制思路、控制内容、控制方法的调整。
关键字:历史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寿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引言历史城区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的核心部分,也是历史文化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历史城区的保护发展一直都是文化资源保护传承的核心所在。
随着近年来文化发展需求快速增长,蕴涵丰富文化资源的历史城区从原来的城市角落变成了开发建设的热点地区,各种古城再造计划层出不穷,动辄数百亿、上千亿的投资使古城成为众矢之的,然而在投资热潮涌动的同时,对历史城区保护的真正思考却受到冷落。
历史城区发展保护方法一直都是城市规划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热点。
在历史城区里担负责任更多的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及文保单位的保护规划,名城保护规划因缺乏手段而难以落到实处,这直接造成了文保单位保护较好,历史城区整体保护较差的现状局面。
随着古城中建设活动的快速增加,对具体建设活动有更多指导意义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变得愈加重要,在多数地区成为指导历史城区建设的核心文件,因此,针对历史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探讨成为热点。
对于历史城区而言,一般的控规控制体系中缺乏对于保护内容的衔接和落实手段,其它地区控规编制的思路和控制方法难以直接套用,更加难以达到真正落实保护历史城区的目的,因此,对于历史城区控规编制中控制方法的调整成为未来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体系变革的重要任务,并且相当紧迫。
1、寿县历史城区发展现状及问题寿县,古称寿春,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六安市北部,毗邻合肥市,寿县古城位于县域北端,北隔淝水与八公山相望,由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寿县古城墙环绕,面积约3.6平方公里,1986年与歙县、亳州一起成为安徽省首批、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
近三十年的快速建设给寿春古城的保护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由于古城周边用地多处在楚寿春城遗址范围内,县城的建设空间一度(2009年以前)被挤压于古城之内,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不断集聚使得古城经历数论大规模建设,时至今日,古城在空间发展和历史文化保护方面已遇到极大的瓶颈,主要建设问题体现在以下方面:古城建设强度过大,城市生态格局受到威胁;机动车模式欠佳,机动车主导的模式与传统街巷空间矛盾重重;公共服务设施过度集中,市政基础设施不堪;整体风貌逐渐丧失,文保单位及风貌优秀建筑在城内孤岛状分布。
图1:寿县历史城区空间演变图(从左至右:清末、1980年代、2012年)保护与发展的两难,让古城目前处于功能承载过重、风貌破坏严重的被动局面,新城建设与人口、功能外迁将大大缓解古城发展的压力,未来古城发展的重点将是加速推进居住环境的改善和全面保护古城传统风貌。
2、保护视角下历史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思路转变2.1 需要保护什么——历史文化资源体系及价值的再梳理保护古城,必须先了解古城。
历史城区的发展历史悠久,千年的文化积淀于一城,既具有着明晰的脉络也是相当复杂难解的,不仅仅体现在几所庙院、几处遗迹之中,而是一个活态的有机体,需要系统的认知、剖析。
因此对于历史城区控规编制而言,若想进行真正的保护,则必须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发展的眼光对历史城区的文化资源进行再梳理,尽可能的完整认知历史文化资源体系及其价值,进而落实保护与发展要求。
2.2 如何去保护——延续完善保护规划保护内容及要求历史城区的保护重在落实。
对于历史城区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保护的最主要指导文件,指导具体实施的控规应该延续保护规划的要求,如对文保单位、历史街区及建控地带的控制要求等。
对于控规而言,落实保护规划要求应当具有可实施性,应结合历史城区的资源体系,建立起历史资源的保护控制体系,一方面需将保护规划中的保护要求、指标纳入控规控制指标体系中,另一方面在控制手段方法中创新,将新的指标体系落实至地块。
2.3 保护的目的——保护前提下发展思路的变化历史城区保护的目的在于文化的发展与延续。
文化的发展首先体现在历史城区的活力提升,因此,对于历史城区的保护应避免以文物保护的观点、用静态的视角来审视其发展,应当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以动态的视角来研究其发展,保持延续历史城区活力,当然这一过程需要极为审慎,避免矫枉过正的情况发生。
结合与控规的编制中,主要体现在城市建设指标及设施配置的确定,如建筑密度、容积率、基础设施建设、开敞空间布局等。
3、保护视角下寿县历史城区控规编制实践3.1 寿县历史城区文化资源分析(1)楚国故都——文化底蕴深厚古称寿春、寿阳、寿州,屡为州、府、道、郡等治所。
它古属淮夷部落,夏为扬州域,商周为州来国地,春秋属楚,战国后期楚国迁都于此。
三国是为魏地,已是十余万人的重镇。
自晋以后到唐、宋,寿县继续以繁华著称于世,所谓“扬(州)寿(州)皆为重镇。
(2)山水之城——风光秀丽壮美“山水城”体系完整延续,青山横北廓、白水绕东城的格局独具一格。
寿县古城东北临淝水,背依八公山,从寿县古城历史发展脉络看,寿县古城与北面的八公山、环城而绕的东淝河、瓦埠河形成中国风水理论中理想的“山水城”空间格局。
寿县古城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贯穿八公山、古城南北门的发展轴线,这样的山水一直延续至今,南部新城的建设也延续了这山水城轴线。
图2:寿县历史城区山水关系示意图(3)营城典范——彰显古今智慧古城建设成就众多,城防体系、街坊格局、历史遗存、城市肌理、建筑特征特色突出;城墙、护城河、四角塘、“金汤巩固”、“崇墉障流”等延续至今,保存完整,防御与防洪的双重功能特色国内罕见。
寿县古城内里是街巷保存完好,延续性较好,典型历史文化街巷如留犊祠巷、过驿巷、清真寺巷、状元街、照壁巷等都得到了完整保存。
寿县古城内文保单位众多,古城内共有21处不同等级文保单位,另外城内也分布有大夫第建筑群、高台子建筑群、高大门建筑群等多处城内文化名人故居,充分体现了寿县古城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文化发展底蕴。
更重要的是在寿县古城的多数街巷内散布着众多协调一致的土黄色低层民居,这形成了古城内传统建筑风貌的基地,也形成了多条生活气息浓厚的街巷,这些街巷生活空间的延续和民居建筑不断演化使得寿县古城历史价值一直延续,成为一座活着的古城。
图3:寿县历史城区内重要地区风貌(从左支右:宾阳门、清真寺、钱李巷)(4)淳朴小城——民风民俗独具特色民风民俗保存完好,传统生活方式、商业业态等保持完好。
息息不断的文化脉络、完整留存的城市格局、独具特色的淳朴民风是古城特色价值所在,应得以保护与传承。
3.2 保护视角下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内容的变化(1)划定历史城区保护范围及要求对于历史城区的控规而言,不同层级的控制范围和要求是与一般地区控规的最大不同,因此,为落实历史城区的保护要求,控规编制中首要的内容便是将保护规划中划定的历史城区、历史街区、文保单位的保护范围落实,形成历史城区发展控制的基本框架。
这个框架也是推进控规整体控制和指标体系的基础。
对于寿县历史城区而言,历史城区保护范围分为历史城区、古城墙、其它文保单位、历史街区四个层次。
(2)历史城区用地属性引导落实历史城区内的保护范围形成了控规的控制框架基础,进一步的落实指标体系则需要将保护的要求落实至地块,这就需要在保护范围划定的之后对用地进行发展引导。
在发展问题和需求的判断基础上,结合地块的划分和性质,充分体现保护要求确定地块的发展属性,将保护的要求和发展意图综合体现于地块中。
寿县历史城区控规将历史城区内区域划分为原真保护区域、风貌改善区域、渐进整治区域、复原建设区域、功能更新区域、街景整治区域六类区域,确定地块发展引导属性之后,再进行地块指标赋值和设施配置。
图5:寿县历史城区用地属性引导图(3)历史城区建筑整治措施对于历史城区而言,发展建设需要极为审慎,因此在贯彻保护要求时需要落实建筑层面。
因此在寿县历史城区控规中增加了建筑整治措施的内容,建筑整治分为保护类、修缮类、改善类、整治类、改造类五类。
图6:北过驿巷建筑保护整治控制导则(4)历史城区空间特色控制在历史城区的价值体系中,肌理、街巷、建筑形式及其它空间特色是十分重要的,作为落实空间发展的控规而言,编制中需要尤其重视这些方面价值的挖掘和落实。
在寿县历史城区控规编制中通过建筑密度、建筑层数、街宽比、道路连续度、建筑风貌导则等达到历史城区空间特色控制的目的。
3.3 落实控制内容做出的控制方法调整(1)延续保护规划,调整控制指标由于历史城区的特殊性,规划对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将部分指标由强制性指标调整为建议性指标,如绿地率、停车场指标等内容。
并且为落实肌理保护内容,去除道路红线的退线要求,以道路连续界面比例控制代替。
(2)调整街区单元及地块划分控制单元的划分是引导片区发展方向、公共设施配置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寿县历史城区控规中,考虑到历史资源的分布及未来的保护发展需求,将传统的由主干道路分隔的控制单元划分思路调整为依循片区发展的思路,划分为8个控制单元,突出历史街区及文保单位保护。
图7:寿县历史城区控制单元划定图地块划分是落实保护控制内容和要求的基本单元,在历史城区控规中的地块划分首先应依循现状,包括现状土地使用权、产权边界和建筑保留、更新、改造、拆除等的现状质量、风貌评价等;另外需要落实保护要求,需考虑历史城区内各层次保护及控制范围。
图8:寿县历史城区地块细分示意图(3)落实控制内容,调整图则体系寿县历史城区控规编制中为落实控制内容的变化,将针对历史城区保护增加的控制内容与图则结合起来,将图则体系进行了调整,在原有地块控制图则的基础上,增添了控制单元图则和建筑保护整治控制导则。
控制单元图则着重于控制单元发展方向、总体建设指标、公共设施配置、文化保护内容、五线控制等内容;地块图则着重于控制地块的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一般性的控制指标;建筑保护整治导则着重于控制地块内文保单位范围、历史街区范围、建筑整治类型及保护要求等内容。
图9:寿县历史城区图则(从左至右:控制单元导则、地块控制图则、建筑保护整治导则)4、思考(1)、历史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对于历史城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需要在规划编制中统筹考量名城保护规划、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文保单位保护规划等更层次保护规划指标及内容,以保护为前提,严格落实各层次保护规划保护要求及内容,因此,对于各层次保护规划的研读解析是历史城区控规编制的重中之重。
(2)历史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不同于一般地区控规编制,应结合保护与发展的实际需求,增减控制内容及手段方法,在指标体系、街区单元及地块划分、图则控制体系等方面寻求创新,以利于保护发展思路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