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和态度哪一个更重要如果硬要拿能力跟态度进行比较,究竟是一个人的能力重要还是态度重要?很多人肯定认为能力比态度重要。
正因为普遍有这种认识,所以才有“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之说。
不过,我却认为,态度比能力更重要。
有个寓言,说主人有一只猫和一只狗,狗跟着主人出去打猎,而猫则在家里守家。
渐渐地,猫对主人和狗有了怨言,主人到哪去都带狗,有好吃的也先给了狗。
猫气得眼睛发绿,就任由着老鼠在家里蹿来蹿去。
有一天,主人跟狗没出去,都在家里休息,那些老鼠出来东咬咬、西啃啃,狗一下子惊醒了,马上去捉老鼠,可是狗的身体太大了,碰倒了主人的许多瓶瓶罐罐。
主人起来查看是什么原因,猫说:“是狗笨,不会捉老鼠,却偏去捉,把主人的东西打烂了好多。
”主人勃然大怒:“有老鼠不去捉,我养你干什么的?”于是便把猫轰出了家门。
故事中的猫在抓老鼠这方面能力可谓比狗强多了,然而,它却偏偏输在了自己的能力上。
为何?就是因为猫对待自己工作的问题。
其实,世上有能力的人挺多的,但也有很多像故事中的猫一样的人,他们自恃能力强,不仅许多该做的事不做,还等着看别人出笑话,然后在旁边说风凉话。
能力是在工作中显示出来的,你做好了工作,人家看得见,自然知道你是能干之人。
有能力的人,不应该只会夸夸其谈,向上级诉说着别人的无能,而是应该把自己的能力展示出来,把事情做得漂漂亮亮,即便是遇到一些麻烦,也会比别人有办法解决。
像那只猫,不做事反而批评做事的人,那是非常可耻的。
你有能力,不做事,你的能力又有何用?还有一些人,就像那只狗一样,他们忠于自己的事业,时时在努力,也不怕别人讥笑他们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尽管这样的人在工作中有这样那样的失误,也犯一点错误,但这样的人,可以在工作中得到锻炼而不断地提高自己。
正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种人就像一块海绵,能时刻吸收着让自己逐渐得到提高的营养,最后在工作中成长起来。
他们把每一次的任务,都当做是砸在自己头上的机遇,努力地去做到尽善尽美。
这种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弥补了能力不足的缺陷。
俗话说的“勤能补拙”就是这个道理。
做得多,历练得多,能力也就逐步得到提高了。
由此看来,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有很高的能力,如果没有一种好的工作态度,能力就可能变为零甚至产生负面影响。
当然,强的工作能力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是最理想的。
两者完美结合就成了战无不胜的利剑。
所以,我们首先要有良好的工作态度,然后在工作中练好自己的内功,提升自己的能力,勤恳地工作,认真对待每次任务,把能力与态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这样,我们的工作就会顺顺利利,生活也会开开心心!迈尔斯(1993年)指出,态度的机构涉及三个维度:情感、行为意向和认知。
即态度的ABC机构。
认知成分认知因素就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
叙述的内容包括个人对态度对象的认识、理解、相信、怀疑以及赞成或反对等。
情感成分情感因素就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如尊敬——蔑视,同情——冷漠,喜欢——厌恶等。
行为意向成分意向因素就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或行为的准备状态,也就是个体准备对态度对象做出何种反映素质就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思想与行为的具体表现。
在社会上,素质一般定义为:一个人文化水平的高低;身体的健康程度;以及家族遗传于自己惯性思维能力和对事物的洞察能力,管理能力和智商、情商层次高低以及与职业技能所达级别的综合体现。
素质其本源为沟通的层次和传达的印象品位,分专业素质和社会素质。
人与人沟通又分同层次沟通、跨层次沟通;单向交流、单对群交流;发展性交流、倾盖之交、利益之交;泛泛而谈,群起攻之;鸿儒之口、威逼利诱等更多。
人的素质包括重量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
素质只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与发展水平,人的心理活动是在遗传素质与环境教育相结合中发展起来的。
而人的素质一旦形成就具有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特征,所以,人的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质,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
定义1:《辞海》对素质一词的定义为:①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
②事物本来的性质。
③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
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素质应是第三个定义。
那就是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能力。
定义2:“素质” 沟通的效率与层次可概括为素质。
层次高低取决于人的单技术知识深度或多知识修养广度(专家和博学、反面是八卦和肤浅)、沟通方式的丰富性和准确性(如以前不识字的人用画画来代替完成书信),人生观价值取向(创造为乐或享受为乐),情商优劣等条件。
定义3:所谓素质,本来含义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点,即生理学上所说的“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
按此,定义素质为:当你将所学的一切知识与书本忘掉之后所剩下来的那种东西,想来就不无道理。
定义4:“素质”是指个人的才智、能力和内在涵养,即才干和道德力量。
⑧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就特别强调作为英雄和伟人的素质方面。
在他看来,“忠诚”和“识度”是识别英雄和伟人最为关键的标准。
定义5:“素质”是指人的体质、品质和素养.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动。
一个有学识不具备教育能力的人可以从事别的职业,但不能从事教师职业。
定义6:"素质"又称"能力"、“资质”、“才干”等,是驱动员工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它反映的是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员工的知识、技能、个性与驱动力等。
素质是判断一个人能否胜任某项工作的起点,是决定并区别绩效差异的个人特征。
定义6:是指一个人在政治、思想、作风、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锻炼、学习所达到的一定水平。
它是人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属性,能对人的各种行为起到长期的、持续的影响甚至决定作用。
定义7:素质,是指在人的先天生理的基础之上,经过后天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及其素养、修养和能力的总称。
分类:三类八种三类素质是指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
八种素质是指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能力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
人们在完成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有所不同。
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实践相联系在一起的。
离开了具体实践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
达成一个目的所具备的条件和水平。
能力分类这是以能力所表现的活动领域的不同来划分的。
一般能力是指在进行各种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它保证人们有效地认识世界,也称智力。
智力包括个体在认识活动中所必须具备的各种能力,如感知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注意力等,其中抽象思维能力是核心,因为抽象思维能力支配着智力的诸多因素,并制约着能力发展的水平。
特殊能力又称专门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专门活动所必备的能力,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数学能力、运动能力等。
各种特殊能力都有自己的独特结构。
如音乐能力就是由四种基本要素构成:音乐的感知能力、音乐的记忆和想象能力、音乐的情感能力、音乐的动作能力。
这些要素的不同结合,就构成不同音乐家的独特的音乐能力。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相互关联。
一方面,一般能力在某种特殊活动领域得到特别发展时,就可能成为特殊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人的一般听觉能力既存在于音乐能力之中,也存在于言语能力中。
没有听觉的一般能力的发展,就不可能发展言语和音乐的听觉能力;另一方面,在特殊能力发展的同时,也发展了一般能力。
观察力属一般能力,但在画家的身上,由于绘画能力的特殊发展,对事物一般的观察力也相应增强起来。
人在完成某种活动时,常需要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共同参与。
总之,一般能力的发展为特殊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内部条件,特殊能力的发展也会积极地促进一般能力的发展。
再造能力是指在活动中顺利地掌握前人所积累的知识、技能,并按现成的模式进行活动的能力。
这种能力有利于学习活动的要求。
人们在学习活动中的认知、记忆、操作与熟练能力多属于再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指在活动中创造出独特的、新颖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它具有独特性、变通性、流畅性的特点。
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是互相联系的。
再造能力是创造能力的基础,任何创造活动都不可能凭空产生的。
因此,为了发展创造能力,首先就应虚心地学习、模仿、再造。
在实际活动中,这两种能力是相互渗透的。
认知能力是指个体接受信息、加工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它表现在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之中。
元认知能力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过程进行的认知和控制能力,它表现为人对内心正在发生的认知活动的认识、体验和监控。
认知能力活动对象是认知信息,元认知能力活动对象是认知活动本身,它包括个人怎样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怎样从已知的可能性中选择解决问题的确切方法,怎样集中注意力,怎样及时决定停止做一件困难的工作,怎样判断目标是否与自己的能力一致等。
[2]超能力超能力,义同异能、特异功能,指心灵感应、透视、预知、念力、超自然能力,被归类于超心理学的范畴内。
最早源自阴阳学名词,古人认为一个人的能力就像宫殿里的不同房间[3],当需要发挥什么能力时其中的一个门就会打开。
这和利玛窦的记忆宫殿很像。
所不同的是除了记忆还包括很多其它的能力。
古人认为不同时间出生的人阳气不同,人的五行就会出现偏奇因此每个人可以打开能力门就不同,因此古人注重生辰八字。
有的人阳气旺盛上打开的能力门多,就显得天资聪慧,有的人生意经营才能打开的就财运亨通,通过用落霞晶按照生辰八字制作八重冰梅契印可以提高阳气。
十八世纪以后,随着科学的进步,对于科学所无法说明的神秘作用,都称为迷信,ESP能力也就式微了。
美国现今有一门专门用来训练经理人的ESP课程,这个课程主要是用来培养透视力,预知力等心灵感应的心灵力量。
ESP是英文Extra Sensory Perception 的略称,意指“超感觉”,通常用做心灵感应、透视力、触知力、预知力等的总称。
ESP 能力等于是“右脑的五感”。
正如左脑有五感一样,右脑也有五感。
有人认为只是少数特异人士才拥有的神奇力量,其实这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的能力,只不过人类因为压抑潜在意识的大脑新皮质过于发达,使得ESP的能力被封存起来,相反的动物的大脑组织几乎都是由旧皮质组成,因此能够发挥这样的能力。
管理者能力一般管理者的通用自我管理能力世界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Druker)说“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正在成为社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资源,能够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已经成了个人获取成功的主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