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业成本法的相关知识

作业成本法的相关知识

第十六章作业成本计算与治理
【知识点1】作业成本法的要紧特点
一、作业成本法和其他相关概念
1.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简称ABC法,即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方法。

作业成本法的差不多理论认为,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作业组成的,企业每进行一项作业都要耗用一定的资源;而企业生产的产品(包括提供的服务)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作业来完成。

因而,产品的成本实际上确实是企业全部作业所消耗资源的总和。

在计算成本时,首先按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各项作业来归集成本,计算作业成本;然后再按各项作业成本与成本对象(产品或服务)之间的因果关系,将作业成本追溯到成本对象,最终完成成本计算过程。

2.作业
作业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各项具体活动。

如签订材料采购合同、将材料运达仓库、对材料进行质量检验、办理入库手续、登记材料明细账等。

一项作业可能是一项特不具体的活动,如车工作业;
也可能泛指一类活动,如机加工车间的车、铣、刨、磨等所有作业能够统称为机加工作业;甚至能够将机加工作业、产品组装作业等统称为生产作业(相关于产品研发、设计、销售等作业而言)。

3.成本动因
在作业成本法中,大量地使用着成本动因这一概念。

成本动因也称成本驱动因素,是指引起相关成本对象的总成本发生变动的因素。

在作业成本计算中,成本动因分为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

资源动因是引起作业成本变动的因素。

资源动因被用来计量各项作业对资源的耗用,运用资源动因能够将资源成本分配给各有关作业。

作业动因是引起产品成本变动的因素。

作业动因计量各种产品对作业耗用的情况,并被用来作为作业成本的分配基础。

在作业成本法下,直接成本(如直接材料成本)能够直接计入有关产品,而其他间接成本(制造费用等)则首先分配到有关作业,计算作业成本,然后再将作业成本分配到有关产品。

作业成本法仍然能够分为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等成本计算差不多方法,或者讲作业成本法可与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结合起来运用。

二、作业成本法的要紧特点
作业成本法的要紧特点包括:
(一)成本计算分为两个时期
作业成本法的差不多指导思想:“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

第一时期:将作业执行中消耗的资源追溯到作业,计算作业的成本,并依照作业动因计算作业成本分配率;
第二时期:依照第一时期计算的作业成本分配率和产品消耗作业的数量,将作业成本追溯到各有关产品。

(二)成本分配强调可追溯性
作业成本法认为,将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有三种不同的形式:直接追溯、动因追溯和分摊。

作业成本法的一个突出特点,确实是强调以直接追溯或动因追溯的方式计入产品成本,而尽量幸免分摊方式。

1.直接追溯:是指将成本直接确认分配到某一成本对象的过程。

使用直接追溯方式最能真实反映产品成本。

比如,生产电视机耗用集成电路板,集成电路板的成本就能够直接追溯到电视机。

2.动因追溯:是指依照成本动因将成本分配到各成本
对象的过程。

关于不能直接追溯的成本,作业成本法强调使用动因追溯方式。

采纳这种方式需要首先找到引起成本变动的真正缘故,即成本与成本动因之间的因果关系。

动因追溯尽管不像直接追溯那样准确,但只要因果关系建立恰当,成本分配的结果同样能够达到较高的准确程度。

3.分摊方式。

是一种简便易行且成本较低的成本分配方式。

这种方式建立在某种特定的假设前提之下。

当这一特定的假设前提符合成本与成本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时,分配的结果是相对准确的,否则,就会扭曲成本,阻碍成本的真实性。

(三)成本追溯使用众多不同层面的作业动因
不同层面的作业动因包括:单位水准动因(即以单位产品或其他单位产出物为计量单位的作业动因);批量水准动因(即以“批”、“次”为计量单位的作业动因)以及产品水准动因(即以产品的品种数为计量单位的作业动因)等。

而且每一层面的成本动因远不止1—2个。

从企业实践来看,一般使用的成本动因在30—50个。

采纳不同层面的、众多的成本动因进行成本分配,要比采纳单一分配基础更加合理,更能保证成本的准确性。

【例·单选题】在下列将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的形式中,最能真实反映产品成本的是()。

A.直接追溯
B.间接追溯
C.动因追溯
D.分摊
【答案】A
【解析】使用直接追溯方式最能真实反映产品成本。

【例·多选题】下列关于作业成本法的叙述,正确的有()。

A.按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计算,仍然能够区分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
B.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计算过程能够概括为:“资源→作业→产品”
C.在作业成本法下,直接成本能够直接计入有关产品,而其他间接成本则首先分配到有关作业,计算作业成本,然后再将作业成本分配到有关产品
D.在作业成本法下,运用资源动因能够将作业成本分配给有关产品
【答案】ABC
【解析】在作业成本计算中,成本动因分为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

其中,运用资源动因能够将资源成本分配给
有关作业;运用作业动因能够将作业成本分配给有关产品。

【知识点2】作业成本法的程序
一、第一时期程序:作业成本和作业成本分配率的计算
(一)作业的认定和分类
1.作业的认定
作业的认定,确实是对每项消耗企业资源的作业进行定义,识不每项作业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与其他作业的区不,以及每项作业与耗用资源的联系。

2.作业的分类
一般情况下,作业是按其产出方式来进行分类的。

按作业的产出方式进行分类,对大多数企业来讲,能够分成四类:
(1)单位水准作业(即与单位产品产出相关的作业)。

这类作业是每产出一个单位的产品(或零部件等)便需进行一次的作业。

这类作业的产出一般是以产品或零部件的件数来计量的。

在多种产品、多种零件生产的情况下,一般是以机器工时或人工工时等来计量的。

这类作业是随着
产量变动而变动的。

(2)批量水准作业(即与产品的批次数量相关的作业)。

这类作业是每生产一批产品进行一次的作业。

如每批产品投产前的设备调整等。

这类作业是随着产品的批次数的变动而变动的。

(3)产品水准作业(即与产品品种相关的作业)。

这一类作业是按产品的品种进行的作业。

如按产品品种进行的生产工艺设计等。

这类作业按不同产品对其的应用程度在不同产品之间分配。

(4)设施水准作业。

这类作业是指为维持企业的生产条件而产生的作业,它们有益于整个企业,而不是具体产品。

如企业总部的折旧、总部治理人员的薪酬等。

这类作业是作业成本法实施中的一个难题,它们的产出专门难计量,也专门难明确是被哪些产品所消耗。

事实上,它们属于固定成本,不随产量、批次、品种等的变动而变动,应该作为期间成本处理。

但在实务中,大多数企业依旧将它们分摊到了各产品。

分摊时则按照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采纳设备数量、厂房面积等作为分摊的基础。

(二)建立作业“同质组”和“同质成本库”
一个企业的生产活动是专门复杂的,往往由十几项、上百项,甚至数百项作业组成。

假如按照每项作业归集成本,计算分配率,当然能够更加精确地将成本追溯到有关
产品,然而,会使成本计算工作不胜其烦。

如此一来,采纳作业成本法本身的成本会专门高,甚至会大大超过实施作业成本法所带来的好处。

因此,需要在作业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合并同类项”的工作,建立作业“同质组”和“同质成本库”,以减少计算作业成本和分配率的工作。

这一步骤至关重要,是实施作业成本法中的重要工作。

(1)建立作业“同质组”和“同质成本库”的差不多方法
建立作业同质组也确实是在作业按产出方式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按作业动因分类,将具有相同作业动因的作业,按一定要求合并在一起。

建立同质成本库确实是将同质组内各项作业的成本归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成本集合。

建立同质组和相应的成本库后,即可把同质组内的各项作业视同为一项作业,使用同一个作业动因,将成本库内的全部成本分配给有关产品。

因此,纳入同一个同质组的作业,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必须属于同一类作业;
第二个条件是关于不同产品来讲,有着大致相同的消耗比率。

【例·计算题】某企业采纳轮番批量方式生产甲乙两种产品,每批投产前均会发生两项作业:设备调整作业和发放材料作业。

有关这两作业的相关资料如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