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陈建军(此文于2006年获镇海区小学数学论文评比二等奖、镇海区教育局环保论文评比二等奖)【摘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环境保护教育势在必行。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关键是教师要把环境保护教育落到实处。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渗透,有目标地进行教育。

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

【关键词】环境保护数学教学渗透一、问题的提出一个高度发展的社会必然具有良好的环境,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必然具有高度的环保意识。

1992年11月,国家环保局和国家教委联合召开了全国环境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思想。

增强国民环保意识和提高环保能力,关键还是在教育。

增强环保意识比提高环保能力更显得重要,因为意识决定行为。

而从小唤醒学生的环境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环境教育必然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对小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是新时代学校教育面临的不容忽视的新任务。

今天的小学生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未来的环境质量如何,很大程度是由他们今天所受的教育情况来决定的。

可以毫不夸奖地说:今天的环境教育,就是明天的环境质量。

而环境教育则是通过学校课程的实施来完成的。

毫不例外,小学数学课程也应承担环境教育的任务。

《数学课程解读》明确指出:这次课程改革突出思想品德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科技教育、环境教育、艺术教育以及综合性实践活动等;《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强调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

而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包括环境意识在内)基本手段之一。

因此,笔者认为,中国的绿色事业——环保事业任重而道远,进行环保教育势在必行。

这是历史和社会赋于我们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职责。

我们每位教师应从自身做起,在数学教学中有机地渗透,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环保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数学课程特点的优势《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明确指出:新的数学课程将不再首先强调是否向学生提供了系统的数学知识,而是更为关注是否向学生提供具有现实背景的数学。

包括他们生活中的数学、他们感兴趣的数学和有利于他们学习成长的数学。

数学课程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有着极强的逻辑性、科学性、知识性和应用性。

它是一门宣传环保知识、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学科,不管是介绍环境知识,还是做出环境保护的决策,都离不开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处理。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相当丰富的环保教育素材,都直接或间接地在宣传环保意识。

在浙教版现行教材中从插图到例题都蕴涵着教育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内容。

《新课程》的数学教材中大量增加了有关环境方面的信息。

而在《新课程》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中,专门开设了《数学与环境》这样一个单元。

不难看出,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把环境教育内容逐步纳入小学各学科课程教学之中。

所以,我们要在新、旧教材的交替、衔接中,认真研究分析教材,探讨怎样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接受环境保护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渗透环境保护教育的策略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主要有环境意识、环境知识和环境行为这三大方面。

而在小学低年段教材中可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较多;在中年段可结合教学让学生参与一些爱护环境的简单实践活动;对高年级,能运用数学知识,对环境进行初步的观测、考察、统计和分析,为解决环境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教材中许多以环境保护作为背景的教材,我们要认真分析和利用,使这些内容在数学课中发挥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优越条件。

这就要求教师对环境保护教育要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并在教学中作出努力。

实现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渗透环保意识,进行环保教育,做到文道结合,把学生培养成自然环境的小卫士。

那么,究竟如何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呢?笔者拟提出如下四点策略,与同仁商榷。

1、分析研究教材,善于挖掘环境保护的素材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并不提倡每堂课都要进行,只有适用于环境教育内容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要在数学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就要研究数学教材,对数学教材中的环境保护内容了然于胸,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制定不同的环保教学目标,才能起到好的教育效果。

笔者经过对小学阶段数学教材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小学数学教材中都安排有保护生态平衡和热爱自然的教育内容。

但有些是显性的,可以信手拈来,直接加以利用,将教材内容与环保教育挂上钩。

但有些是隐性的,有待教师去挖掘。

只要教师能动脑分析,深入研究,同样能为环保教育服务。

如小学数学的第一册第一单元是《美丽的校园》。

我们可让学生看着这一幅画,说一说上面都有什么?当学生说到校园里有 8 个垃圾桶时,就问:“为什么学校要放 8 个垃圾桶呢?”通过讨论,他们知道了主要为了便于垃圾的分类。

然后再给学生讲垃圾分类回收的再利用的好处,并且让学生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把装易拉罐的垃圾桶放在操场边上,废纸桶放在教学楼前等等。

这样不但净化了校园的环境,而且有利于能源的再利用。

又如:在教学第三单元时,有一幅“野生动物园”的图,可让学生说一说我国有哪些野生动物?并且说一说图中那些动物的数量同样多?这时我们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我国许多野生动物将要灭绝,我们要怎样保护它们呢?”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它们。

我们在逛动物园时不要乱投食物,不要随手把垃圾丢给动物等等。

爱护动物就像爱护我们自己。

这样有意识的挖掘教材中环保因素,找出数学问题中隐含的环境问题,将数学和环境教育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是一种很好的途径。

2、利用背景教材,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教材中有许多以环保作为背景材料的素材,教师要把握时机,巧妙结合,充分利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去体会,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环境知识,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科特点,做到从关键处入手,避免全面出击,面面俱到。

如小学第四册数学教材第二单元第二课时的课后习题中,有这样一题:读一读横线上的数,如“我国野生亚洲象的数量大约只有180头,世界上龟的种类大约有220种,我国野生大熊猫的数量不超过1000只。

”除了讲清题意外,在学生能正确读出万以内数的同时,还渗透要保护野生资源,保护好野生动物,不要破坏他们的生活环境。

教师可问学生:“在你的身边有没有人随便捕杀野生动物的现象?”问题提出后立即就有学生举手发言,有的说在老家的山上见过有人网鸟;有的说在宠物市场有卖野生鸟类的不法商贩;有的说在从电视上看到过从国外通过不正当途径进入我国的野生蜥蜴、乌龟被有关部门抓获;有的说还在市场上见过有卖死山鹰的小贩;还有的说有一家饭馆专门做以蛇为原料的菜……看到学生逐渐“进入状态”,教师则趁热打铁利用媒体展示贩卖野生动物情景的照片,许多同学的惊异、义愤之情溢于言表。

教师应抓住机遇,教育学生:“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经常说‘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在倡导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今天,就在我们身边就有这么多残害动物、虐杀动物的行为。

人们只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为了眼前的一点经济利益,就不顾后果的肆意捕杀野生动物,也许这些行为的后果不会很快的显现出来,但对生态平衡造成的破坏却可能是无法弥补的!同学们,如果其他野生动物全都从地球上消失了,只剩下我们人类,我们岂不是太孤单了?希望大家都能够有一种自觉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破坏环境。

”教师的这番话,所有的学生都在认真的听,也许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事情真的震憾了他们,真正使他们开始思考一些保护野生动物的问题。

在小学应用题中的许多计算结果也颇具说服力,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迪。

我们也可以利用数学学科的这一特点,恰当地进行节约资源的教育。

如:全国大约有13亿人。

如果每人每天节省1粒米,全国一天大约能节省多少克粮食?如果每人每天吃大米400克,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合多少年?(1克大米大约有50粒)学生通过计算,都感到震惊,原来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米,全国人民一天节约的米竟然可以让一个人大约吃146年。

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数据,体验到了节约的重要性,同时,更使他们认识到节约消耗就是最好的环保。

又如:“1公顷森林在生长季节,5天可以吸收4.5 吨二氧化碳。

照这样计算,100平方米森林每天可以吸收多少吨二氧化碳?”通过这道题的计算结果,学生明白了,原来树木竟有如此大的本领,它不但是空气的净化器,而且是人类生存所离不开的。

这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要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并鼓励他们从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做起。

通过这些计算,使学生自己发现一个个惊人的现实,从而意识到,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3、参与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环境保护的热情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经历着一个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年龄阶段都表现出与其它年龄阶段相区别的一些典型的特征。

所以,教师就应该依据学生不同年龄特征,对学生渗透不同的环境教育内容。

由于活动趣味性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极高,特别适于小学阶段。

因此教师可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有亲身体验,更有教育效果。

如在高年级,当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学习了统计图表这一知识后,可让学生在课外可以进行实验与调查,考察,搜集有关环保方面的材料,制成统计图表,并在课内进行交流、讨论,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热情。

如组织学生调查垃圾袋丢弃而造成白色污染情况:我们学校六年级有180位同学,有71.1%的同学早上经常买早点,而乱扔早点包装袋有13人(约占10%),而扔进垃圾箱的仅占80%,但还有10%的同学虽然知道应当把塑料袋扔入垃圾箱内,却总是扔到垃圾箱旁,风一吹,塑料袋就满校园乱飞,造成校园白色污染。

还组织学生做实验得出: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天要白白地流掉12千克水。

这样一年就要白白流掉4000多千克的水。

在淡水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让学生自己悟出“节约用水”、“珍惜每一滴水”的重要性。

这些现象和强有力的数据,让学生惊奇地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造成污染和浪费资源的现象,从而激发他们环境保护的热情,并有强烈的责任感要去保护环境,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

这样,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提高环境意识,培养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

不仅让学生知道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而且通过数据的呈现和处理,能够更加尖锐地反映环境问题。

使学生意识到解决环境问题的急迫性。

4、内化意识,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应该说,仅具备“环保意识”还是不够的。

“保护环境”并不只是一句空话,也并不只是少数科学家或科研机构的专门工作,而是所有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念和意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