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法学专业(刑法类论文)开题报告
法学专业(刑法类论文)开题报告
综述
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对开题报告的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开题报告的要求
1、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2、对选题的了解程度(阅读近三年五篇以上相关论文,并写出综述,说明论文(设计)准备解决什么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
3、论文的框架与结构;
4、开题报告的字数不少于2000字。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这次选题是在回顾我们民族,国家建设法治文明过程中提出来。春秋时期儒家圣人孔子将“亲亲相隐”系统化,提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到汉朝时期,汉宣帝将其正式制度化、法律化,在此以后一直到清末变法都有“亲亲相隐”的规定,甚至在中华民国时期的刑法中也有“亲亲相隐”的规定。但是新中国建国之后,“亲亲相隐”没有被延续适用,而是被当做封建糟粕加以排除,在法律制定过程中我们学习苏联,制定了自己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从此“亲亲相隐”就走出了我国的法律舞台。
从“亲亲相隐”制度的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得出此次选题的目的:即维护人伦亲情,保障个人的权利和自由,限制公权力,为构建和谐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司法保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法治建设。
本次选题的意义:(1)尊重人的天性。人类是一种群居性的生物,所以亲人之间相处的时间久了就会产生感情,彼此有了信任和亲情,在一起生活互相帮助、互相依赖。所以人的天性之中自然而然的就有了维护亲人,容隐亲属过错的属性。这种信任和容隐能给家庭成员带来幸福感和归属感。(2)保障人权。“亲亲相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潮流,也尊重人们的私权利,赋予人们更多的自由和活动空间。以人为本即尊重人,也就是尊重人的权利,这种权利有法定权利,也有道德的权利。所以以家庭为单位形成的亲权也是人权的内容,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十分重要,当然亲权也是不能缺少的,这是最基本的人伦关系。而容隐制度正好考虑到了这点,对法律人权和道德人权给予了保护,从而避免了一定程度上的包庇,窝藏罪等变相的株连,对犯罪人的亲属容隐权利提供了制度帮助,为他们从道德上、内心上、法律上减少负担。此外,容隐制度的建立,也可以促进亲人之间的真诚沟通,缓解人们内心的压力,从而减少犯罪现象的出现。(3)限制了公权力。现在刑法中并未给予犯罪人的亲属容隐权利,即他们因为容隐犯罪的亲属会受到公权力处罚。若将“亲亲相隐”这一制度引入,那么就可以限制公权力,维护家庭亲属间的良好感情,促使亲人间彼此信任,减少矛盾。(4)有利于和谐家庭的构建和犯罪的人重归社会。家庭属于私人领域,是构成社会的最基础的单位,所以家庭的和谐也牵扯着社会的稳定发展。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信任,又是维护家庭稳定的前提性条件,若一味的鼓励“大义灭亲”不提倡互相容隐,那么就会使家庭成员之间产生隔膜,产生冷漠,淡化亲情。在当今社会中竞争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心理负担不断加重,如果面对最信任亲人也产生顾虑,那么人的情感交流就产生了极大的障碍,长此以往这不利于人的健康发展,更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若引入“亲亲相隐”这一制度,那么家的安全感、归属感就会被增强许多,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也会更自然,从而使家庭这一社会细胞变得更加生机勃勃。对于那些重新回归社会的犯罪的人,他们能在家中找到温暖、找到爱,能得到信任,其重新回归社会就会更快,也能及时克制自己的黑暗面,不再去做违法乱纪的事。
摘要
关键词
一、我国“亲亲相隐”制度的历史发展轨迹
(一)“亲亲相隐”思想制度的产生
(二)“亲亲相隐”在法律中的确立
(三)“亲亲相隐”的成熟和结局
二、国内外关于“亲亲相隐”制度的立法状况
(一)国外关于“亲亲相隐”的法律规定
(二)国内关于“亲亲相隐”的法律规定
三、在刑法中提倡“亲亲相隐”的合理性分析
(一)“亲亲相隐”与期待可能性理论相符
二、阅读相关文章的总结
通过阅读相关文章,对于“亲亲相隐”刑事立法之提倡可以得出如下总结:“亲亲相隐”这一制度在我国有着很悠久的历史,从西周“尊尊”和“亲亲”的思想开始一直到新中国建国之前都能找到其身影,特别是唐朝时期关于“亲亲相隐”制度的立法已经达到了巅峰,并且增加了同居相隐的规定。此外国外也有类似的内容,即不得强迫亲属相互作证,而且对于未经过许可而告发其父或其母以及其保护人的,要承担刑事责任。同时法律还规定,亲属之间如果相互告发,则丧失继承权,这些法律规定中即体现出“亲亲相隐”的思想。“亲亲相隐”所体现出的是维护亲情,保障人权,弘扬伦理道德规范。这些内容在当代法治社会仍然不可缺少,值得借鉴。在理论方面“亲亲相隐”与刑事法律中期待可能性理论、谦抑性理论等相符。同时引入“亲亲相隐”还能增加刑事法律的亲民性,提高刑事法律的权威性。此外,也能划清公权力应当在私权利中止步的地方,能够更好的保护公民的权利。“亲亲相隐”在立法中的体现也有很多,但是各自都有不同点,如英美法系国家中法律关于“亲亲相隐”的规定侧重于夫妻之间的容隐,而大陆法系国家规定的较为宽泛,包括其他近亲属。在我国刑事法律中仅有刑事诉讼法规定近亲属可以在庭审过程中拒绝出庭作证,并没有在其他司法环节中保障亲属的容隐权利。所以在我国刑事法律中“亲亲相隐”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亲亲相隐”能够体现出刑法的谦抑性
(三)“亲亲相隐”有利于家庭和谐和犯罪分子重归社会
(四)“亲亲相隐”能树立刑事法治的权威和限制公权力
四、“亲亲相隐”刑事立法的提倡
(一)赋予亲属容隐犯罪人的权利
(二)规定能行使容隐权利的亲属范围
(三)对“亲亲相隐”的行为方式应有限制
(四)应当排除“亲亲相隐”的例外情形
三、本次论文要解决的问题和具体写作步骤
本次论文写作准备解决因容隐而产生的法律问题,即做出容隐行为的亲属是否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那些人可以做出容隐行为,容隐行为的具体方式,不能被容隐的犯罪类型。对于这些问题本文准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1)阐明“亲亲相隐”的定义,讲述其在我国的发展史。(2)简述国内外关于“亲亲相隐”制度的法律规定。(3)分析提倡“亲亲相隐”的合理性。(4)“亲亲相隐”在刑法中提倡的具体建议。具体提纲如下:
==政法大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姓名
逍遥.行者
学号
20091223344
所在学院
刑事法学院
专业
刑事法
指导教“亲亲相隐”刑事立法之提倡
“亲亲相隐”制度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法系中的一个典型制度,也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准则,同时也被称为“亲亲得相首匿”是儒家倡导的道德思想观念在法律中的体现,其推广和实行对家庭和国家的和谐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大百科全书·法学卷》对“亲亲相隐”所下的定义是:“指亲属之间有罪应当相互隐瞒,不告发和不作证人不论罪,反之要论罪。”当然这种容隐是有所限制的,古代封建社会如此,如今我们更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予以继承,从而完善我国的法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