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法总则》复习知识汇总

《民法总则》复习知识汇总

《民法总则》复习
一、整体框架:民法总则是《民法通则》2.0
《民法通则》共九章,156条,包括:基本原则、民事主体(公民、法人)、民事法律行为与代理、民事权利、民事责任、诉讼时效、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附则。

《民法总则》共十一章,206条,包括:基本规定、民事主体(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民事权利、民事法律行为、代理、民事责任、诉讼时效、期间计算、附则。

除了涉外民事法律关系已有专门的立法而不再纳入,《民法总则》的基本框架结构与《民法通则》基本一致。

因此,民法总则与其说是总则,不如说是民法通则2.0。

《民法总则》和《民法通则》相比,大约有50来个条文基本相同,有50来个条文作出修改或重大调整,民法总则定位是民法典概览或者说是“小民法典”,甚至也可以叫做民事法律总体概览或民事法律指南(如法人部分、数据、虚拟财产、知识产权等部分,都需要有特别民事立法来支撑)。

尤其是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两章,不同于各国民法典的总则编。

二、基本规定
(一)基本原则
立法宗旨(第1条,略)
1.在民法层面,将学理上的“公序良俗”概念导入,删去了社会公德和国家政策,增加了习惯作为法源(第5、第10条)。

2. 增加了“绿色原则”(第9条,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3. 参考侵权责任法立法的作法,本法与特别法之间的关系(第11条)。

(二)自然人
1.胎儿利益保护(第16条)。

2.限制行为能力年龄的下降(10周岁→8周岁,第19条)。

3. 删去民法通则中“精神病人”的表述,而是采用“不能辨认”和“不能完全辨认”来描述(第21条、第22条、第24条);增加了行为能力认定制度中的“有关组织”并加以明确定义(第24条;而民法通则第19条仅限于利害关系人)。

4. 明确了监护顺序(第28条)。

5.增加了遗嘱指定监护(第29条)。

6.增加了成年意定监护(第33条)。

7.规定了监护人资格的撤销、恢复及临时监护(第36条、第38条、第31条)。

监护制度改革中,民政部门的地位日益重要,包括申请恢复(第24条)、其他个人或组织任监护人时的同意(第27条、第28条)、监护人争议时的指定及临时监护人(第31条)、没有监护资格的人时的监护人(第32条)、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第36条)。

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成为监护制度改革的重要特点之一。

如协议监护时(第30条)、指定监护时(第31条)、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时(第35条,在成年监护时,特别强调对被监护人有能力独立处理的事务,监护人不得干涉)、恢复监护资格时(第38条)。

监护制度中,单位的作用和地位在降低。

如第27条的其他人担任监护人时不再需要单位同意。

8.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制度。

较之民法通则及其司法解释,完善了财产代管人制度,特别是增加了财产代管人责任的规定(第43条第3款)。

其他基本上是将民法通则意见的规定纳入了民法总则之中。

9. “两户”的规定。

较之民法通则,农村承包经营户,将其限缩为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为中心的家庭经营,而不再是“按照承包合同从事商品经营”。

明确了户的概念与户籍的户的概念的区别。

例如,从事养猪场的经营,是否仍然是农村承包经营户,还是纳入个体工商户管理,有待明确。

此外,在责任承担方面,试图区分家庭财产、农户财产和农户部分成员财产的概念(第56条)。

(三)法人
《民法通则》中的法人分类套用当时国务院“编制管理”核定的机构分类标准,体现的行政管理思维,导致法人类型的制度供给严重不足,难以容纳基金会、宗教活动场所等法人,而且使公法人与私法人的界限不明确。

民法总则采纳了营利性法人和非营利性法人的基本分类,并规定特别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非营利法人中,既包括公益法人也包括非公益法人。

需要重点关注的制度变化主要有:
1. 明确行政法规为法人设立、法人终止时的管制规范(第58条、第68条)。

2. 明确了法人登记事项的公示和对抗力(第65条、第66条)。

3. 明确了清算义务人及其责任(第70条、第72条)。

4. 明确了法人分支机构的地位(第74条)。

5. 明确了法人设立人与法人之间的关系(第75条),尤其要注意第二款规定的第三人的选择权。

6. 明确了法定代表人行为的归属与归责(第61条源于合同法第50条;第62条的过错追偿)。

7. 营利法人规则,则主要是以公司法人为基础构建相关规则,主要要注意第83条、第84条及第86条。

滥用出资人权利、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及利用关联关系造成损害时的赔偿责任(第83条、第84条)。

8. 非营利法人,分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捐助法人。

民法通则规定的机关法人,被列入特别法人。

宗教法人或宗教团体依《宗教事务条例》第6条以下的规定,应依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办理登记,因此可以成为社会团体法人;而宗教活动场所,则依民法总则第92条以下的规定,则登记为为捐助法人。

第94条涉及捐助法人的捐助财产的使用及决策机构决定的撤销问题。

非营利法人终止时的规则,则更多地参考了慈善法中关于慈善组织的规定。

捐助法人的新设,对于社会组织参与市民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其具体的规则,特别是与基金会条例、慈善法、宗教事务条例等法律规范之间的衔接,值得关注。

9. 特别法人。

规定了机关法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城镇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法人以及基层群众性组织法人。

其中需要关注的是居委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群众性组织被定位为法人,而不是法人的机关,这点与传统理论理解不同。

同时,对于业主大会等立法过程中呼吁较多的,并未将其规定为法人。

(四)非法人组织
1. 非法人组织,如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及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专业服务机构等,应当依法登记。

2. 民法通则规定的民事合伙,并未得到延续。

3. 非法人组织的对外债务,由出资人或设立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4. 没有特别规定时,非法人组织可以适用法人的一般规则。

(五)民事权利
民法总则最终采纳了独立章节规定的模式,规定的一些权利或权利的客体,为民事特别立法提供了基本的授权和指南。

1. 新增了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第111条)、列举了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第127条)、身体权(第110条)。

2. 规定了权利行使意思自治(第130条)、禁止权利滥用的原则(第132条)和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第131条)。

3. 规定了自然人的一般人格权(第109条)。

(六)民事法律行为
未采纳法律行为的概念,仍然延续了民法通则“民事法律行为”的表述,但对于合法性不再要求。

该部分主要是结合合同法,对民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