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儒释道与三教合一文化为中国武术思想文化的理论指导摘自《文圣拳的多元文化观对中国武术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与现代社会价值二(二)》中国武术的思想揉入太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家、儒家、释家、儒释道三教合一等文化和思想,这些是武术多元化文化观的重要体现。
武术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与宗教、神学等信仰领域有着密切联系,信仰是武术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武术的本质属性之一,在一定意义上说信仰是武术文化的灵魂。
认真探索研究武术与宗教的关系,对于正确认识武术的本质属性和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合一是汉民族文化中信仰世界的重要思想,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和意识形态长期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所重视,从而使之不断发展形成完整的文化体系。
在中国长期的历史中,宋孝宗、永乐皇帝、雍正皇帝等都提出了“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修身”的思想,三教相互融合,和谐发展,三教归一,万法归一;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思想对中国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教合一在明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朱元璋对儒、释、道三教的作用都有着较深的认识,对儒、释、道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态度,认为三教之间可以取长补短、相互补充;在其三教合一的政策体系内,确立以儒教为主,以佛、道二教为辅的思想,将三教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使之共同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他将三教合一文化推向了新的高度,从而也使三教合一文化达到了历史的鼎盛时期。
儒释道贯穿于近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文化史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潮流。
儒释道与其相互融合的三教合一文化构成了近千年来中国宗教史、中国思想文化史的总画面,它对中国武术思想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
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也寓示着武术文化和思想的同一性,中华武术不分南北,各门各派虽形式不同,但万法同理,同根同源,相互吸收,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提高,和谐发展。
各家武术在发展中不断吸取和借鉴其它门派功夫的精华,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同时,不断丰富其文化内涵。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传承,也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传承,天下武林是一家,共同组成了中华武林的大家庭。
三教合一文化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向善性,进步性与和谐性,对文化武术思想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实践中,凝聚着无数武术先贤们的智慧,形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综合性学科。
宗教与武术是人类创造的宝贵遗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古代各种宗教文化和信仰是中华武术赖以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宗教对武术的影响是全方面的,它是武术信仰的重要内容,宗教在促进武术的发展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武术的产生和发展到形成庞大的武术流派体系,源自于民间,寄存于宗教、宫廷、道观、寺院等场所,行之于江湖之中,实践于沙场征战。
武术充分借鉴吸收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儒、释、道、墨、兵等思想为文化底蕴,以武术独特的理、法、术、功等为深厚内涵,而经过修炼而成为绚丽多彩的武术艺术。
诸子百家中儒家、墨家、道家、兵家、阴阳家等学派,他们对武术思想中“齐家治国平天下”观念,以及对军事谋略、战阵格杀、武术技能、武德规范等都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和影响。
随着儒、释、道、墨、兵等主流学派思想的融合和影响,使中华武术形成了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和武德规范。
武术不仅是一种国术技艺,同时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思想文化和强大的生命力及深厚的群众基础,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以至到现代众多热爱武术运动的人们仍然在孜孜以求地探索和追求它的应用价值和艺术魅力。
儒家思想对中国武术文化的影响很深。
《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以之代表的儒家经典,启迪了炎黄子孙对宇宙自然的体悟、对人生哲理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人伦天理的创造性阐释,提供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和理想,它为中国武术思想文化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始于公元前1046年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六种基本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
《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即所谓“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
古老的“六艺“教育是中华民族教育思想之根, 对规范社会、教化子民具有重要的影响。
“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其中射、御是重要的武艺,礼乐之中的武舞与武术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礼”是武艺道德规范,“乐”是“礼”的表现形式,“礼”与“乐”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德育任务。
“六艺”教育对中国武术的早期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后世中华民族的教育理念影响深远。
一代贤圣、教育家孔子崇文尚武,其学无所不能,文武并用兼通,《吕氏春秋》说“孔子之劲能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
《论语·子路》记载说:“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孔子家语·相鲁》:“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孔子重视对民众武术的训练。
儒家“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以及忠、孝、仁、义、智、仁、勇、宽、信、礼、温、良、恭、俭、让等传统文化内容对中国武术思想文化影响巨大,特别是对“武德”的要求影响更加深远。
中国武术历来将拳脚功夫被看作是“末技”,而在修炼过程中所体现的“尊师重道”、“恪守门规”、“仁、义、礼、信、勇”等伦理观,成为衡量习武人武学修养的重要标准。
武术将修身养性,强身健体,伸张正义,除暴安良作为习武之目的。
因此,武师择徒,对其品德要求甚严。
缺乏武德者,不仅难得真传,最终将会被社会所遗弃。
“礼”是中国古代人文思想的核心概念,是规范人们行为的礼仪制度;它的观念代表着武术文化的一大价值取向,“礼”是“武德”的外在表现形式,“礼”与武术相互依存。
儒学文化以人为本位的人文道德文化,重伦理是它的核心与特点,对武术礼仪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论语》:“礼之用,和为贵”,《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国尚礼,则国强,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
武术礼仪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无数习武者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其精髓并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而逐渐形成的传统伦理和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守礼”是中华武术的一向传统要求,集中体现了重视对习武者的心灵进行内在约束和外在规范的伦理观念。
武术礼仪是习武者应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是习武之人文明礼貌的一种体现,也是武术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的重要内容,反映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哲理、生存技巧和生存理念。
中国武术具有的“门规戒律”、“尊师重道”、“修身养性”、“礼让”、“谦虚”、“仁爱”、“止戈为武“等思想,恰是儒家教化功能的体现。
武术礼仪在武术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观念早已渗透到武术这一国粹之中。
武术礼仪作为一种规范和行为模式,对习武者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也是“武德”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
重视武术礼仪的培养对于提高个人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现实社会生活中武术受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政治环境以及武德礼仪、传统伦理、门规戒律、国家法律等因素的限制或约束和影响。
中国武术中处处讲究礼仪,抱拳礼、鞠躬礼、持械礼、拜师礼等等。
俗语有云:“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父”,拜师礼是武术尊师重道的体现,也是师徒结拜的见证。
“抱拳礼”为武术代表性的礼节,是武术道德修养和礼仪教化的一个符号,与古老华夏民族文明道德礼仪一脉相承,成为武术界一种礼仪行为规范,它体现了武术的精神和内涵,广泛用于武术竞赛和武术活动中。
随着武术实践和理论体系的完善,“抱拳礼”逐渐上升到了文化伦理道德的高度,是一种理想武术人格的模式,为习武人的精神追求提供了目标和典范。
“抱拳礼”左手四指伸直并拢向后伸张、大拇指内扣为掌;右手五指卷紧,拇指压于食指、中指第二指关节上为拳。
左掌右拳在胸前相抱,两臂撑圆,拳、掌置于胸间。
右手握拳,寓意崇德,以武会友;左掌四指并拢,寓意四海武林团结奋进;左掌大拇指内扣,表示谦虚,虚心向对方请教,永不自大;两臂屈圆,两手相合表示习武者要文武兼备,彰显习武人不但要有高超的技艺,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寓意“天下武林是一家,五湖四海皆朋友,”理念。
“抱拳礼”蕴含着儒学中“和”的思想,寓意“崇文尚武”、形神兼备”、“内外合一”。
武术礼仪主要作用是用这种“以德统武”、“德武合一”的礼节来制约人的行为,要求与人相处时要真心诚意,彬彬有礼,严于责己,宽以待人,使武林整体保持一种和谐有序的状态。
武术礼仪对武术的思想和文化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中国武术是一种非常讲究“德”的功夫,武德是忠、信、勇、仁、义的化身。
武德之说最早始见于春秋《左传·宣公十二年》:“武德有七,禁暴、戢战、保大、公定、安民、和众、丰财”,武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德已成为忠、信、勇、仁、义的化身,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崇尚武德是武术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对习武者人品和道德的标准有很严的尺度,德重于体,修德养体,德体兼备。
德为立身图强之本,文以德彰,武以德显,武术的真谛在于重德,重视道德的教化,要求习武之人要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德”是一颗明辨是非之心,即所谓“人品见拳品”。
武术与武德紧密相连,武德不好,人品不好,武功境界也一定上不去,另一方面一个德性不佳的人,无论功夫水平有多高,也会被世人所不齿。
德符合万物的规律,“百行德为先”,“拳以德立,无德无拳”,“身正为师,德高为范”,“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传统武术始终把“武德”列为习武教武的先决条件,立德树人,“武德”是习武者安身立命之本。
“武德”是指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由于武术是一种内含强大精神和力量的技艺,具有致人于死命的威力和功能,其技能本身具有很大的破坏力,要求习武之人必须有“武德”、“礼”及“门规”等约束和教化,否则将会贻害一方,危害社会。
学艺先学礼,习武先习德,体现加强“武德”修养的重要性,要求所有习武者要具有高尚的武德修养,尊师重道,做到“崇义尚礼”、“孝悌仁义”,“技道并重、德艺双修”,不妄自尊大,“切戒逞血气之私,好勇斗狠之举”,要有智慧、仁爱、勇敢之心,主持正义、扶危济贫、为民除害的精神和品格。
崇尚伦理、讲求仁义忠信,是中国武术文化的鲜明特色。
历史上武术文化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以“天下国家”为已任的忠君、报国思想,以“民为贵”为核心的爱民、护民的思想,以及以“追求正义”为核心的见义勇为、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侠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