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识谱与基本节拍节奏的训练

识谱与基本节拍节奏的训练

识谱与基本节拍节奏的训练
识谱和节奏感的培养是学习音乐的第一步,首在练习乐器之前必须对识谱和节奏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和掌握,才能更好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更好的演奏。

几年来,在实践中我获得了一些经验,体会着各种感受,品味着其中的乐趣,对儿童识谱和节奏方面的学习我有一些自己的见解,在此一一做个讨论。

一、识谱
1、音高和时值的学习
识谱是学琴的第一步,是学琴儿童要过的第一关。

如果在识谱上存在问题,将会影响整个练习过程,学琴就很难进行下去。

在初学阶段,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儿童常把音符的音高和时值的概念混淆。

例如,有一个4岁的儿童,他曾经学过一段时间,后来因为不会识谱而停下来,当我教他的时候,我觉得很奇怪,她不会识谱怎么会弹琴呢?原来,她完全是通过听觉和模仿,在钢琴上找到相对应的音。

但后来随着谱子的复杂,便进行不下去了。

因此,我再教他识谱的时候,采用了形象具体的方法。

我将五线谱的“间”和“线”比喻成“房子”和“隔开房子的墙”,“音符”便是住在房子里的人,又把全音符、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比喻成爸爸、妈妈和孩子。

虽然这个比喻有些牵强,但毕竟把那些抽象的概念转化为食物概念,有助于儿童理解。

以后发现,颇有成效,现在他已经能熟练识谱了,自己也有了成就感,有了信心,他开始知道识谱并不难,自己也可以学会。

2、错音的产生和解决
在识谱方面还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常常会有错音。

这个问题是很难避免的,但要加以重视。

有些家长和老师常常指责学生,你为什么总是错……事实上,孩子本省并不想错,只是不知道自己已经错
了,即便是在谱子上标记该音,可还是经常会弹错,可见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认为错音的造成有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由于学生的马虎造成的。

儿童的观察能力是比较差的,对事物观察是大概的,不精确。

因此,在第一次识新谱的时候,一定要非常认真地读谱,一旦读错了以后很难改正,这就是先入为主的道理。

其次,是指法的错误造成的。

指法的安排都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关键性的指法不按要求做,也会造成错音的产生。

再次,缺乏听力的培养,虽然儿童还不能真正体会和声,调性的色彩,但通过一定的引导和训练也能达到一定程度,起码可以听出区别。

有个别的老师,在教学生学习带调号的曲子是,把所有升、降的音都画出来,否则学生都不知道哪个音要升或降。

这种做法很不好,学生有很大的依赖性,没有调性感。

因此,我认为错音的客服,老师应该严格要求,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把比较容易错的音加以强调,一旦出错,老师要帮助分析,并帮助修改。

老师和家长的态度要客观,不要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二、节奏
节奏是比较抽象的概念。

学前期是儿童发展节奏感的关键时期,所以应该多提供各种机会,以便让儿童能够体验节奏。

1、节拍的学习
儿童在学习节奏时,有一定的困难。

例如,儿童在最初接触节奏,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拍子,不能理解拍子的含义,不知道一拍是多长。

我在讲授拍子时,举了一个儿童都会做的游戏,即拍球。

拍球的动作,一上一下即一拍。

比如,4/4拍就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四拍,这四拍就如同拍四下球一样。

这个阶段,只需儿童知道拍子有长有短,有快有慢的,是一个相对长度。

就如同拍球,球离地高,那么拍球速度就慢,这一拍就长,球离地低,那么拍球的速度就快,这时一拍就短些。

当掌握了“一拍”
的概念后就可以学拍号了。

儿童在数拍的时候,往往会受到音符时值的影响,数不匀拍子,例如,在4/4拍中,如果一小节由四个四分音符组成,儿童就会比较清楚,均匀数四拍,如果一小节中出现二分音符或附点等节奏,就会感觉很困难,拍子和时值是不同步的,要想数匀拍子,可以采取一种方法,就是固定距离打拍子,比如,书上的小节线,把两条小节线当成一拍的开始和结束,在这个固定距离内打拍子就会均匀,也保证每拍的时值是相等的。

在初学拍子时,三拍子是比较难的,很多人在数完三拍后,在小节与小节之间总会停顿一下,实际是数了三拍休止了一拍,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其实三拍子的感觉也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

比如,像钟表的摆动是没有停顿的,不容停留的,还有就是像孩子比较喜欢的荡秋千,在最高点时是瞬间的不能停顿,一旦孩子抓住这种感觉,困难就不存在了。

2.特殊节奏的学习
在学习一些特殊节奏和较难得节奏时,也有一些特殊的方法。

老师在教学中应采取一些感性的例子,将复杂的知识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比如,在教授切分节奏时,可以将其比喻成口令中的“向右转、向左转”等;又可将附点节奏比喻成立正等。

也可以利用图形的结合来学习节奏,这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法。

3、节奏感的培养
我认为可以在游戏中培养、训练儿童的节奏感。

在音乐游戏活动中,孩子的听觉和节奏感会有很大的提高。

比如教师在钢琴上弹一个固定音高,做各种节奏的变化,让孩子听到后作出相应反应。

在训练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速度变化时,可以让孩子根据速度变化来改变步伐,同时可以将这些音符比喻成爷爷、爸爸和自己,并且在走步时适当配合人物特征动作,这样既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孩子的节奏感。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适当地训练孩子的视唱练耳,培养儿童
的能力。

挖掘其潜力,有助于学习。

另外节奏的训练还可以在识谱过程中进行,边识谱边打节奏,教师予以纠正,也避免在练习过程中出现节奏上的错误。

由此可见,识谱和节奏的训练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游戏活动来进行,这对于知识的掌握,以及提高孩子学习积极性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