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物性特征:使用珠宝折光仪测定青海软玉光滑表面的折射率值为1.60-1.62,平均1.61左右。
用油浸法测定青海软玉的折射率值:NP'=1.605,Ng'=1.625,因测定条件限制,测值精度稍差。
青海软玉的密度测定采用静水力学法,平均测定值为:2.96~2.99/cm3,其中青玉相对密度略高,其结果与品质优良的和田玉相当。
使用维克硬度计测定其显微压入硬度。
在多件青海软玉具有代表性的白玉样品的10个测点中,变化范围:566~675kg/mm2,相当于摩氏硬度5.6~6.0,硬度比和田玉约低0.5个摩氏硬度级(和田阿拉玛斯白玉6.3~6.5)。
硬度偏低的原因可能是所检测的透明度较好的青海软玉样品粒度稍粗,属显微叶片变晶结构,测点处透闪石矿物晶体受力发生了轻微解理。
这一测定结果并不代表青海软玉普遍硬度较低。
青海软玉中杂质矿物含量较少,其含量随不同品种而异。
在薄片中所见主要杂质矿物有白云石、石英、粗晶透闪石、透辉石、磷灰石、黄铁矿、帘石类矿物、铁锰质等。
杂质矿物成份与和田玉基本相同。
为研究杂质矿物与玉质的关系,在切片中专门选取了一些石花、“水线”等玉性、内含物特征部位,通过研究:(1)构成石花、石脑、絮状棉的矿物主要是粗晶透闪石、白云石、石英,其次是透辉石和帘石类矿物;(2)黄铁矿及氧化铁矿物浸染形成黑色杂质及“翳花”;(3)“水线”、“水露”是由于呈脉状、条带状、团块状分布的,平行排列的透闪石纤维状晶体造成;(4)当有较大范围的纤维平行排列的透闪石晶体分布时,则形成“猫眼状”的闪光条带。
4、青海产软玉的鉴定、鉴别特征:? ? 青海软玉在宝玉石学的鉴定指标上与和田玉完全相同,因此在其种属鉴定分类上不存在障碍。
但因为产地的地质和成矿环境的差异,造成其具有较为特征的产地标志、在贸易与鉴定中比较容易掌握其与传统和田玉的区别。
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⑴透明度:多数青海软玉透明度较好,尤其是白玉,透明度明显高于传统和田玉,呈半透明,通透而有灵气。
另外由于经常有“水线”、“水露”纹的出现,局部透明度不均匀。
⑵颜色:青海软玉与和田玉略有不同。
多数白玉呈灰白——腊白色,少量黄灰色,称为“米汤色”,有灰暗不正的感觉。
其青玉灰绿色调“闷暗”不明快。
另外翠绿色、烟灰——烟紫色玉料常与白玉共生一体也是一个典型的颜色特征。
⑶质地:软玉玉质要求细腻均匀,质纯而无杂,“精光内蕴、厚重不迁”。
青海软玉结构、粒度均匀但稍粗,质感不够细腻而略显“嫩”,常见“糖晶”、“冰晶”结构。
呈腊状光泽,缺乏“凝脂”般的温润光泽。
因此其白玉产量虽大,其中达到“羊脂白玉”品级的却比较少。
⑷玉性:青海软玉中质地不纯者,往往有白色“脑花”状石花,絮状棉绺。
半透明的“水线”“水露”,黑褐色翳状斑点。
“石筋”“石钉”等。
在透明度较好的玉质中分布白色团块状“脑花”、“絮状棉绺”是其常见的玉性特征。
另外,由于透闪石矿物定向排列、透明度较好而形成的猫眼状闪光带也是一种常见特征。
⑸硬度:青海软玉尤其是白玉硬度偏低约0.5个摩氏硬度级。
在实际中用单面刀片的折断角刻划青海软玉较光滑的表面,可见轻微的划伤痕。
通过经验积累,熟练的鉴定、贸易人员可以很快掌握这一点。
另外,由于青海软玉多属显微叶片状变晶结构,结晶粒度稍粗,矿物晶体之间抱和不够紧密,因此玉石的韧性也略低。
⑹原料特征:青海软玉原料以新开采的山料为主,块度大,断口参差但大面较整齐。
片理、劈理化现象较少。
原料有黑皮料(烟青皮),白石皮料、透白、透青料,未见颜色浓重的红褐色糖色。
以山料(坑料)为主,山流水也属棱角状,未见子玉料。
这与原料在原地风化、开采,未经河流长途冲刷、搬运、磨圆、磨蚀作用有关。
四、青海软玉与传统和田玉品种的关系:青海软玉是一个新产地软玉,被市场接受是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最初一些商家对经营青海软玉有不少顾虑,1994年开始有不少信誉好的珠宝商行将青海白玉制品送到宝玉石检测中心做鉴定。
有些商家在1994~1996年期间宣称不经销青海玉,以向消费者宣示其经销和田玉制品的品质纯正。
也有行业内人士担心青海白玉会毁了和田玉市场;玉石收藏者和消费者也对青海软玉产品心存疑虑。
在近年的珠宝市场上,一些青海白玉制作的精美工艺品常因为担心市场接受程度而不愿言明原料产地。
但同行不难发现在这些雕件上看到的“烟灰色的云雾”(烟青玉)和“翠绿色点缀”(翠青玉)正是青海软玉无法掩饰又不忍丢弃的“胎痣”。
造成青海软玉在市场上不易被接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产出地带行政区划属青海省,在新疆销售是冠以“和田玉”名似乎名不正言不顺,称“青海玉”消费者又难以接受。
关于青海软玉的名称问题有过许多争论,鉴定机构为此也颇费心思。
第二:产量大,1994年~1995年以及2003年以来是青海软玉生产的高峰期,其中又以白玉为主,产量达到每年数百吨。
因此造成玉石价格滑坡,矿山白玉料几百元/千克,成品批发价也很低廉。
而同期产出的新疆于田白玉山料价格就高得多,是青海白玉料的5~10倍。
原料几度出现供大于求,使商家不敢囤货。
第三:品质不佳,青海软玉的主要品种是白玉,多数青海白玉颜色呈灰白——腊白色,质嫩色新,被称为新坑料,不太符合和田玉评价的传统眼光,一时难以被同行接受。
其中也有例外:青海产青白玉、青玉因其质地细润,水头好、有灵气、杂质少,其价格并不比新疆产青白玉、青玉低。
第四:矿山开采成本低,管理无序。
青海软玉产出地属于高原丘陵地区,相对高差小,又靠近青藏出路,交通较为便利,因此开采成本大大低于新疆的玉石矿区。
又加上经营秩序混乱,没有合理地调节、分配资源,开采速度过快。
造成原料低价倾销,加上产品多数粗制滥造,影响了青海白玉市场的声誉。
据新闻报道,青海省格尔木市的国土资源部门竟然以13万元的价格拍卖了一处主要矿山二年的开采权,这样无疑会造成矿老板进行“竭泽而渔”的破坏性开采。
第五:科学研究不足,缺乏正确的宣传,没有及时地研究和推广。
1999年以来,情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青海软玉白玉、青白玉的优质老坑料在市场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加上资源日益枯竭,货紧价扬,优质青海白玉原料价格达到1000~2000/元千克,在新疆和各地的珠宝玉石商店和展销会上,青海白玉的产品,尤其是手镯销售良好,平均批发价1000~2000元/只,达到了和田白玉批发价的三分之二左右。
而且最为可喜的是青海软玉的白玉填补了目前市场上中档白玉的大量空缺,其销售价格与目前玉石消费者的消费能力适宜,受众广泛。
通过几年来的经营实践,一些业内人士逐步接受了青海软玉。
主要关心的不再是其产地问题,因为所谓新疆和青海的边界仅仅是行政区划而已,在人类文明之前,大自然早已经安排了矿产资源的分布。
真正行家的眼光是以质地、颜色,工艺水平上来评价一件玉器。
许多新产地的宝玉石品种在最初进入市场时都经历了一些曲折。
澳洲蓝宝石最先被介绍为泰国蓝宝石在国际市场上销售,直到后来其产品市场占有量达到70%才逐渐在国际宝石市场占有重要地位。
缅甸蒙素的红宝石1992年在泰国市场大量上市时也被怀疑为新方法合成红宝石,而今蒙素红宝石已占有国际市场的多半天地,蒙素也成为缅泰红宝石的主要替代产地。
在条件落后的古代,人们在河流中采拾“子玉”,而在技术先进,经济发达的当代,子玉的产量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据统计,目前子玉产量不足和田玉总产量的百分之五。
随着许多新产地矿山的发现和开发,和田地区早已不再是和田玉的主产区。
例如且末县已成为青白玉的主要产区,(且末县属巴州地区),在乌恰会上且末县打出了这样的标语:“天下美玉出和田,和田美玉在且末”。
1997年若羌又产出一批优质白玉,成为又一白玉新产区。
来自不同产地源源不断的原料供应、保证了和田玉几千年对中华古老的玉石文化的巨大贡献。
从宝石学的角度来看,当其质量达到了和田玉分级分类公认的一般通用要求时,青海软玉不必也不允许单独分类命名,可以与且末、若羌、喀什、叶城等地的玉石一样,列入和田玉的范畴。
依据GB/T—16552有关“产地不参与定名”的规则,在做具体玉石产品鉴定时由于产地存在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因此也不区分产地。
由于我国传统珠宝行业习惯用产地来命名一些珠宝玉石品种,其中如“和田玉”从古代沿用至今已被广泛接受,进而演变成为天然玉石的品种名称,因此2003年的新版国家标准中规定这些由产地演变而来的玉石品种名称已不再具有产地含义(原文)。
简单的说,就是使用“和田玉”这一名称与产地无关。
此项规则也符合宝玉石鉴定和贸易的国际规则和惯例:国际珠宝首饰联合会《CIBJO 宝石手册》中实用规则:第一条总则 (b)项:在商业文件中不应指示原产地。
第二条实验鉴定报告(a)项:鉴定报告对宝玉石应仅做以下说明:材料分类、专业词汇中的商业名称、颜色、尺寸、重量、形状;(b)项:内含物质颜色深浅不必说明;(c)项:宝石的原产地不必说明。
(原文)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宝玉石鉴定检测机构均严格遵守这一规则。
? 最新的研究成果也对和田玉给予了明确的科学涵义:它是指分布于中国昆仑山、阿尔金山一带(包括古代所称呼的昆仑山),主要由镁质大理岩与中酸性岩浆岩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形成及部分超基性岩经变质作用形成的软玉,包括了以白玉为代表的多种软玉系列。
以发展的眼光看,市场最终认可的是玉石的质量。
“泰山不让土壤而成其大”,和田玉家族不但可以接纳青海软玉,也需要更多的品质优良的新产地软玉加入其中,以保证充足的后备资源,使中国这一源远流长的古老玉石文明长盛不衰。
五、总结与讨论:? 青海软玉的产出是1990年以来玉石市场上的一件大事,其中青海白玉以其巨大的产量,优良而又多样化的质地震动了和田玉的市场。
当我们回顾几年来青海软玉在玉石行业内引起的争论和困惑,许多人是抱有遗憾的。
没有及早地认识青海软玉,没有在其价位低廉的时候做出大胆、明智的投资而错失了商机。
这也反映了封闭的门户之见会影响我们在贸易中敏锐的眼光。
综合前述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1、青海软玉与和田玉在物质组分、产状、结构构造特征上基本相同。
只是在产出特征,结构,物性的某些方面与传统的和田玉略有区别。
2、青海白玉具有产地不同而形成的鉴别特征:? ?⑴比较好的透明度;? ⑵灰白—腊白色、黄灰色的白玉,特征的翠青玉、烟青玉品种;? ⑶比较特征的石花、脑花、絮状僵花,“水线”、“水露”、“翳状斑点”较为常见;? ?⑷透明度较高的白玉和粗晶的白玉有稍低的硬度;? ⑸原料以山料为主,没有仔料;与产地地理和地质环境有关的原料皮色。
3、青海软玉,尤其其中白玉在近几年全国珠宝市场低迷的逆境中价格一路坚挺,每年增值幅度均在30%以上,具有较高的收藏投资价格。
4、青海产软玉完全符合和田玉定名的涵义,可以接受青海软玉为和田玉家族的一员。
参考文献:(1)《中国和田玉》唐延龄等 1994年(2)《新疆于田县阿勒玛斯白玉矿成矿地质条件研究》陈葆章等(3)《系统矿物学》王濮、潘兆橹等1982年(4)《软玉(和田玉)鉴定及分类、命名方法》岳蕴辉 1998年?我比较了一下表格,相对和田白玉,青海料大概1,cao少0.5%,cao是氧化钙,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