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自己走路”——小组合作教学探讨
周村区北郊镇张坊小学任培成
情景描述
“方案三好,方案一和方案二不可取,这两个方案既浪费时间又浪费能源”。
“我觉得方案二也行,可以留一张饼下顿吃”。
“不行,你没有弄清题目要求,是要尽快吃上饼”
……
这是我校教师在教学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例1时的一幅课堂情景。
“自主—合作—探究”作为我校的教学模式,进行了长期实践与实验,老师们之间互相观摩与交流,营造了一种实践、研究的大环境。
期间有许多成功的体验,当然也有不少不足需要改进。
几点成功做法
一、、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将课堂结构划分为五个教学环节:
1、问题创设约3分钟。
2、合作探究约17分钟。
3、汇报交流约10分钟。
4、巩固拓展约5分钟。
5、课堂评价约5分钟。
二、规范小组活动。
将小组活动分为三个基本程序:
1、学生独立思考(或准备)约5分钟。
2、组内讨论交流(或分工协作)10分钟。
3、形成小组意见(或成果)约2分钟。
三、合理划分小组。
在分组时要根据学生文化基础、爱好特长、性格特点、性别的不同,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组,每个小组都要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以确保组内互相学习的效率和及时收集资料、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行性,同时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四、明确小组长职责,设置轮值小组长。
小组长的基本职责和任务是:
1、按活动程序组织学习。
2、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活动。
3、总结小组活动,形成小组意见,代表小组发言。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建立小组长每周轮换制度,根据小组长职责和任务完成情况,周五由教师和小组成员对小组长的表现进行评价。
五、对学生活动提出具体要求:
1、认真思考,有自己独到见解。
2、积极参与活动,关注小组成员。
3、运用普通话,语意完整,表达流畅。
六、精心设计探究问题。
问题的难度要适宜,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简单,否则会失去合作探究的价值和意义。
应设计一些方法、结果容易产生分歧,带有疑惑性,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以便于小组之间展开合作与探究。
存在问题
一、“小组长”这一角色,有些学生难以胜任,因而影响合作学习进程和效果。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还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善,有时有流于形式的现象,例如:发言不积极、过于简单、欠条理,观点不明确,评价同学说缺点,评价老师说好话等等。
三、部分学生合作不够主动,活动参与度不均衡,在小组活动中有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不配合的现象,影响了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比较多,而学困生却成了听众和观众,还有不少学生小动作多、废话多,影响课堂秩序。
原因分析及策略
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对课堂的组织、主导还不到位;学生水平和能力存在差异;学生年龄小、好动、自制力差等等。
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加强对课堂的组织和控制,密切关注小组活动过程。
1、进一步对学生强调课堂常规、组长职责、小组活动程序和学生学习三个基本要求,强化学生在5分钟评课时间里的自评。
2、密切关注小组活动过程。
老师在教学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要积极参与其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在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表扬,激励学生积极讨论与交流。
二、平时要着力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善表达。
注重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发言的好习惯,能用普通话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会讨论。
在别人汇报时要认真听,以便形成自己的意见,然后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小组成员讨论。
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整理归类,准备在班内发言讨论。
3、虚心听。
在别人发言时必须认真倾听,尊重别人,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和观点,有自己的补充和独到见解。
4、能评价。
发表评价时观点要明确,表达要准确。
在评价同学时应多用表扬鼓励的方式,多看到同学的优点和进步,当然,对于本质性的错误应当明确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