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立7020生化分析仪开展项目介绍日立7020是日立公司专门开发的适合中小型医院工作量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机器的速度大约为每小时200个测试。
基本上可以开展所有的生化检测项目,如反映肝、肾功能的肝功和肾功生化项目组合。
经过和田洪青主任讨论,结合我院实际,拟开展的生化检验项目组合为:各检验项目分别介绍如下:1、LDH(乳酸脱氢酶):为目前临床上最常应用的酶之一,有LDH1 LDH2LDH3LDH4LDH5五种同工酶。
LDH几乎存在与全身的各种细胞中,但其五种同工酶在体内的分布不同,LDH1主要分布于心肌和红细胞中,LDH5主要分布于肝脏和骨骼肌中,正常血清中同工酶的含量为LDH2>LDH1>LDH3> LDH4> LDH5。
这样虽然心脏和肝脏的多种疾病都可引起总LDH的升高,但对血清同工酶的影响却大不相同。
如急性心肌梗死时,LD H1明显升高以致LDH1>LDH2;肝脏疾病时可将出现LDH5>LDH4。
如AMI患者在LDH1>LDH2的基础上,同时又出现LDH5>LDH4可怀疑是否有右心衰竭,引起肝淤血。
2、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东氨酸转氨酶(AST)为常用的反映肝脏疾患的酶学指标。
可敏感的反映肝脏的损伤和损伤的程度。
AL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的细胞浆中,只有少量存在于线粒体中;AST(70%)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的线粒体中。
因而病变较轻的肝脏疾病如急性肝炎时血中ALT升高程度高于AST,但在慢性肝炎,特别是肝硬化时,病变累及线粒体,此时AST升高程度超过ALT。
正常人血清中的AST/ALT比值为 1.15,该比值变化对急性肝炎的预后判断有意义。
急性肝炎该比值<1,随病程进展而递减。
,随病情好转而逐渐恢复正常,若比值有升高的趋势,应注意是否转变为慢性肝炎的可能。
在急性肝炎中该比值明显升高,预示爆发性肝炎。
凡比值在0.31-0.63之间预示预后良好;比值在1.20-2.66之间预示将发生严重的肝坏死,往往发展为爆发性肝衰竭;比值>2.0时对乙醇性肝病和肝硬化有高度的特异性,若能排除原发性肝癌则有利于肝硬化的诊断。
3、CK(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CK是由两种不同的亚基(M和B)组成的二聚体,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心肌和脑组织中,在人体正常组织中含有3种同工酶,CK-BB(CK1)、CK-MB(CK2)和CK-MM(CK3)。
骨骼肌中主要为CK-MM,不含CK-BB,仅含有少量CK-MB;心肌中主要为CK-MB;脑组织和含有平滑肌的器官中则几乎全部是CK-BB。
临床应用:CK-MB由于大量存在于心肌组织中,其他组织和器官很少,所以CK-MB是目前诊断AMI的一个极其可靠的生化指标,特异性可达95%或更高。
中度升高,常在3000U/L以下。
需要强调的几点(1)AMI发病后8小时内查血CK不高,不应轻易排除AMI诊断,应以此结果为基础值,和以后的测定值做比较,任何怀疑AMI者应尽早抽血送检;(2)发病24小时后CK测定结果临床意义最大,因为此时正当CK的峰值时间,如不超过正常值上限可排除AMI诊断(3)发病后48小时内应多次测CK活性,如不出现一个典型升高和下降的过程应怀疑AMI的诊断。
不过近年的文献指出,某些AMI患者血中CK可以不超过正常值,特别是不超过参考值上限的2倍,多见于无Q波坏死。
CK同工酶在皮肤科的应用:有症状肌萎缩患者CK可达正常值上限的50倍,女性携带者可为3-6倍参考值,可查CK以筛选携带者,主要为CK-MM升高;多发性肌炎患者CK明显升高,主要为CK-MM,而神经性肌肉疾患CK值正常。
皮肌炎患者CK水平升高,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
动态检测酶活性可评价应用固醇类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疗效。
一般治疗有效,3周内可降至正常;若缓解后复发,则酶活力于临床症状出现前数周升高。
其他导致CK升高的疾病有脑血管意外、甲状腺功能低下等。
CK降低的情形多见于卧床者(不同程度)、甲状腺功能亢进(不同程度)和激素治疗患者(个别患者可下降)。
4、ALP(碱性磷酸酶)ALP广泛存在于机体各组织器官中,每克湿组织中含量顺序为肝、肾、胎盘、小肠、骨等。
ALP变化与年龄密切相关,新生儿ALP略高于成人,以后逐渐升高,在1-5岁时有一次高峰,可达成人上限的2.5-5倍,以后下降,到儿童身长增高期又再次升高,第二次高峰在10-15岁之间,可达成人上限的4-5倍。
20岁后降为成人值,到老年期又逐渐升高,高脂餐后,血清ALP活性升高。
检查时为避免脂肪餐的影响,宜空腹采血。
意义:主要用于骨骼和肝胆系统疾病的诊断和临床鉴别诊断。
很多骨骼疾病如变形性骨炎,副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佝偻病、软骨症、原发性和继发性骨肿瘤、骨折和肢端肥大症的患者中ALP都可升高阻塞性黄疸时血清ALP常早期明显升高,甚至可达正常上限的10-15倍,一般血清ALP持续低于正常上限的2-3倍时,阻塞性黄疸的可能性很小;肝性黄疸时,ALP轻度升高,一般不超过正常上限的2-3倍。
肝实质性疾病时,ALP轻度升高,很少超过正常上限的3倍。
原发性肝癌的ALP升高程度较明显,甚至可达正常上限的10-15倍。
5、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血清中的GGT主要来自肝脏。
男性血清中GGT含量明显高于女性,可能与前列腺有丰富的GGTA有关,酗酒会引起GGT的明显升高,诊断疾病时应当注意。
GGT是肝胆疾病中阳性率最高的酶。
胆道疾病如胆石症、胆道炎症、肝外阻塞时,GGT不仅阳性率高。
而且明显升高,可达正常上限的5-30倍;肝脏疾病如肝炎、脂肪肝、肝硬化时GGT只是轻度升高,一般只是中度升高(2-5倍),这一点有助于肝胆疾病的鉴别诊断GGT也是诊断恶性肿瘤有无肝脏转移的一种很有用的实验,肿瘤患者如果有GGT 升高常提示有肝脏转移可能。
当ALP升高时,如果同时测GGT有助于鉴别ALP的来源,如GGT正常说明此时ALP升高常来自肝外的器官,如骨骼肌疾病。
6、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白蛋白由肝脏实质细胞合成,是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蛋白,占总蛋白的40%-60%。
白蛋白可受饮食中蛋白摄入量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个体营养状态的评价指标。
白蛋白的增高较为少见,可见于严重失水。
白蛋白的降低常见于以下情况:(1)急性或慢性肝病。
(2)营养不良或吸收不良。
(3)遗传性缺陷:无白蛋白血症。
(4)组织损伤或炎症引起的白蛋白分解代谢增加。
(5)白蛋白的异常丢失:肾病综合症、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SLE 等而有白蛋白从尿中丢失。
(6)白蛋白的分布异常:如门静脉高压引起的腹水中含有大量蛋白质。
7、甘油三脂、胆固醇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受检者的准备及取血方法1)空腹12小时后取前静脉血(只查总胆固醇时可以不空腹)2)缺血前应有2周时间保持平时的饮食习惯,近期内无急性病、外伤、手术等意外情况。
3)取血前24小时内不饮酒、不做剧烈运动。
4)取血前最好停用影响血脂的药物(如血脂调节药、避孕药、某些降压药、激素等)数天或数周,否则应记录用药的情况。
5)除卧床患者外,一律以坐位5分钟后取血。
6)由于血脂的个体变动较大,最好测2-3次(间隔1周)后取平均值。
7)血清放在4℃冰箱,4项测定值在3天内稳定。
如不能在3天内测定,可保存在-20℃冰箱中,可稳定数周。
长期保存应在-70℃以下。
血清不可反复冻溶、融化,否则LDL-C不稳定。
血清中的甘油三脂和胆固醇反映脂蛋白代谢紊乱。
原发性是遗传缺陷所致,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继发性是继发于许多疾病所致,如糖尿病、肾病等疾病可继发引起高脂血症。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高TG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性(A s)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高LDL历来被认为是As的主要脂类危险因素,而HDL-C 水平和冠心病危险呈负相关,HDL-C每降低%,可使冠心病危险升高2%-3%,现在医学界已一致同意低HDL-C是早发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低HDL-C是否可直接引起A s病变,在实验上还未予以证实。
8、胆红素 (Bilirubin,Bil)测定血液中总胆红素含量及直接、间接胆红素的含量,主要用于黄疸的诊断及不同类型黄疸的鉴别诊断。
血清B il遇光不稳定,容易发生光解作用,生成光解产物,影响总胆红素和其他成分的测定,因此标本应当避光保存。
在密封和避光保存条件下,血清贮存于9℃可稳定7天;室温3天后即见降低。
明显溶血对胆红素测定有负干扰,因此标本应避免溶血。
9、尿酸(UA)尿酸为嘌呤的代谢产物。
测定血液中尿酸的含量可以反映机体与核酸代谢有关的疾病。
痛风患者血清中尿酸含量增高,但有时也可出现正常值。
核酸代谢增加时,如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食用富含核酸的食品,血清尿酸值增高。
肾功能减退,尿酸排泄减少,血清尿酸增高。
肾功能严重衰竭时,血清尿酸降低氯仿、四氯化碳中毒、铅中毒、子痫、高血压或服用某些利尿剂,均可引起血尿酸升高。
10、血糖(GLU)糖代谢的生化指标,主要检测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
反映胰腺的内分泌功能和肝脏对血糖的调节功能、胰腺的功能。
标本多采用血清或血浆,因为1、全血标本的血糖值受血细胞压积的影响,二者呈负相关。
2、红细胞内含有较多的非糖还原物质,使氧化还原法测定的结果偏高。
3、红细胞和白细胞中含有较多的糖酵解酶,会使全血葡萄糖含量随标本放臵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4、使用血清或血浆易于在自动化分析仪上进行操作。
5、血清或血浆葡萄糖值比全血葡萄糖值高约15%。
意义:病理性高血糖升高见于(1)糖尿病:见于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或相对不足的糖尿病(2)内分泌功能障碍:甲亢,肾上腺皮质和髓质功能亢进等(3)颅内压增高:刺激血糖中枢,如颅损伤、颅内出血、脑膜炎等(4)脱水:呕吐、腹泻和高热也可引起血糖轻度增高病理性血糖降低见于;(1)胰岛β细胞增生或胰岛β细胞瘤(2)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不足: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减等(3)严重肝脏患者,肝脏不能有效调节血糖11、血尿素氮(BUN)和血肌酐(SCR)尿素氮和血肌酐的浓度取决于机体氮的分解和肾脏的排泄能力。
在摄入食物及体内代谢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其血浓度取决于肾排泄能力,因此,BUN 和SCR 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损害程度,是常用的肾功能指标。
一般在肾病初期,血肌酐通常不升高,直到肾实质性损害时血清肌酐值才升高。
测定血清肌酐对肾脏疾病晚期的临床意义较大。
巨人症和肢端肥大症也见肌酐升高;肌酐降低见于进行性肌肉畏缩、贫血、白血病。
血清尿素氮的增加可分为肾前、肾性及肾后三个方面(1)肾前性:失水引起血液浓缩(2)肾性: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晚期、肾功能衰竭等(3)肾后性:前列腺肥大、尿路结石、尿路狭窄、膀胱肿瘤等血清尿素氮降低比较少见,见于严重的肝病如肝硬化、肝炎合并广泛性坏死等。
12、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或HBDH)α–HBD主要来源于心肌、肾和红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