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介绍历史沿革建设规划

课程介绍历史沿革建设规划

课程简介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是高职高专机械类专业或机械为主的机电类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机械制造过程概述、机械加工工艺系统、表面成形和金属切削过程、机械加工方法和装备(含车削、铣削、钻削、磨削、齿形加工、精密与特种加工)、机械制造工艺设计(含机械加工精度的实现、机械制造工艺设计、加工误差分析、加工表面质量和夹具设计)。

前导课程为《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工程材料》等,同时开设《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等技术基础课,后续课程有《模具制造工艺》等专业课程。

2004年学校升格为大专,生源是高中毕业生或中职对口单招生,课程体系进行了较大改革,在原《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基础上,将原机械专业主要专业课程按照重基础、多图表、知识新、重实用的原则将《机床夹具》、《金属切削刀具》整合而成目前的新《机械制造技术》课程。

该课程与其它技术基础课(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和专业课(数控加工与编程、模具制造工艺)衔接紧密,是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参加工作所必需的机械制造理论与知识的技术基础。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对制造活动有一个总体的、全貌的了解与把握,能掌握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掌握机械加工的基本知识,能选择加工方法与机床、刀具、夹具及加工参数,具备制订工艺规程的能力和掌握机械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具备
分析解决现场工艺问题的能力。

了解当今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制造模式的发展概况,初步具备对制造系统、制造模式选择决策的能力。

历史沿革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原名湄洲湾工业学校)创建于1985年,机械类专业随着学校成立而诞生。

主要开设专业有数控、模具、机电、机修、计辅、工业设计等,覆盖面较广。

所开设的相关课程包括《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

这些课程不仅内容重复,而且总学时偏多,新技术新工艺知识偏少。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机械系除数控、机电等专业,又增设了、模具、机修、计辅、工业设计等多个相关专业。

对机械制造类课程的知识需求也有了很大变化。

课程组以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为要求,对机械制造系列课程进行全面改革,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技术、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

整合了传统机械制造类课程《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制造工艺学》和《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等课程的主要内容,并结合专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删了部分课程内容。

并将其作为机械制造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在我校从原来的中专、五年制大专教育向三年制大专教育及三年制高职教育转变过程中,在课时被大幅压缩的情况下,为了达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

我们提出了以机械工程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在课程体系上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在课程内容上以“必须、够用”为度,使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高职的培养目标,符合了专业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

近年来,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对该门课程的体系结构、课程内容等进行了一定的优化和进一步的整合,陆续选用了高职高专多个版本的《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材。

几年的实践表明,对机械制造类课程的改革体现
增强了机械制造系列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消除了重复的内容,压缩了学时;
②符合实践—认识—实践的认知规律(先金工实习,后讲授课程,再进行生产实习、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
③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适中,避免了原专业课过专、过细、过深的倾向;
④讲授方法的改革和多媒体的应用,改进了教学效果,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⑤课程整合带动了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整合,实现了资源共享与充分利用,为深入教改提供了可靠保证。

建设规划
1、继续保持和建设一支素质好、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以及从事教科研实践能力强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队伍。

学历均在本科以上,保持50%为硕士生,50%以上具有多年企业本专业技术工作的经历,保持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

使所有教师都能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

2、科学规范教学过程,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教学质量,坚持教学改革,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更加现代化、信息化,体系高职教学特色,反映当代职业教学领域改革前沿,反映当代最新内燃机技术和发展动向,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质量和效果。

3、进一步充实、完善、发挥实验室、实训室及学习室的功能,丰富实验教学资源,进一步提高实验设备智能化程度,继续保持100%实验开出率,不断开拓新的实验项目,满足不断发展的教学需要和教科研实验的需要。

坚持和完善开放性的实验和实训特色教学,更好的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创新思维,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

4、在积累教学经验和教学需求情况下,自编教材要与教学大纲培养目标相吻合,同时要反映专业发展最新技术和发展动向,全面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革新,推广应用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近年要使90%以上的教师均能制作较高水平的教学课件,全体教师都能够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5、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教学科研活动,在近两年内力争完成一、二项国家教改项目或课题,以及二项省级教改课题,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学术活动,撰写学术论文,力争每年每位教师公开发表1~2篇教学科研论文。

6、加强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产学结合,项目化教学。

在继续进行现场教学的基础上,积极的寻求教师和企业工程师之间的合作,从熟悉当前新的设计思想到和工程师一起开发企业的新产品,逐步建立起专业和企业之间的桥梁。

然后由教师参与实际生产逐步过渡到学生能介入新项目新产品的开发中,以期最后能使得学生熟悉企业生产和设计过程,融入企业和社会中去。

本课程资源上网计划:
在已有的课程网站资源的基础上,近期计划完成:
1、进一步完善课程网站的建设,充实丰富网站内容;
2、建立课程的习题库系统并上网;
3、继续完善本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4、建立网上辅导答疑互动系统。

时为各学校教学的自主性、灵活性留有空间。

3.注重呈现形式生动活泼,配套多媒体资源丰富。

本教材精选大量精美的图片,版式生动活泼,图文并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本教材还计划进行配套的立体化资源建设,不但为教材配上教学参考书、学生综合练习题等纸质教辅材料,还有配套的网络课程,助教、助学光盘等多媒体教学资源。

4.注重学生本学科学习成绩的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平时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

要兼顾对学生的关键能力,以及基本素质、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个性培养和发展等各个维度的关注。

结合平时作业、阶段测验、综合练习、机械拆装实训及学习态度等进行综合评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