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文学《氓》在叹词和呼告手法的运用上有何特点?1.在表现人物的内在感情时,作者注重叹词和呼告手法的运用,全诗共有16个语气词。
2.主人公以向自己的女伴或年龄相仿的女子发出呼告的方式,道出了自己的一腔苦水,并劝告她们在恋爱婚姻方面要谨慎。
3.“三岁为妇..”等十句,主人公叙述自己的勤劳和丈夫的变心,对氓的以怨报德表示愤慨,又叙述兄弟不仅不予同情反加嘲笑,使自己更加悲惨。
此处接连使用了6个矣字,包含了主人公多少苦痛和怨恨。
4.末尾又是呼告,作者把负心的氓拉到被告席上,让他接受女子的揭露和痛斥,增强诗句的感人力量。
《氓》在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心理上,出色地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1)“桑之未落…”形容年轻美貌,充满青春活力。
“桑之落矣…”暗示女子在三岁食贫的日子里,在夙兴也寐的操劳下,容貌顿衰。
两个比喻又构成了强烈对比,寄喻着作者对主人公命运的同情。
(2)“淇则有岸”以汤汤淇水,了无边际,反映女主人公生活在无尽的苦海中,生动的表现了弃妇无穷的哀怨与愁思。
《邵公谏弭谤》以首段为例说明该文逻辑严密,说服力强的特点1.厉王虐,国人谤,虐是谤的原因,谤是虐的结果,邵公说的民不堪命矣缘于虐而谤。
2.王的怒监杀是听了邵公的劝告后的反应,由怒而监,由监而杀,先后顺序不能颠倒。
而国人莫感言是怒监杀的结果。
这种句句相衔,逻辑严密的特色是贯穿全文的。
写作特色1.全文言简意赅,语言不仅简练而且生动,含义深刻,富有表现力。
2.有严密的逻辑性,说服力强。
3.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4.运用比喻贴切自然,语言直观而又形象化,从而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借助比喻说理的特色。
本文运用比喻贴切自然,语言直观而形象化。
1.邵公之言始终设喻,正论之后即反论,说服力极强。
2.以川来比喻“民之口”体现了邵公对社会舆论的高度重视,并用川壅而溃的比喻来说明防民之口的严重危害,进而又用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的比喻更深层说明民众是国家生存基础的道理,这句形象的比喻,使人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使深奥的道理变得直观生动。
《待坐章》的艺术特点。
1.通过语言和动作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
2.巧妙地运用先讲结果后说原因的写法,使得简单的情节显得曲折起伏。
3.前呼后应,联系紧密。
《待坐章》在写作上组织严密,结构完整的特点。
1.文章开始写子路诸人寺坐,交代了人物和场合,接着写孔子的提问,引出子路等的各言其志,然后又写曾析的质疑,引出孔子说明笑子路的原因,并作了这次谈话的总评。
2.四子寺坐,孔子的发言成为全篇的组织线索,串联了零散的发言,组织紧密,结构完整。
《逍遥游》的语言艺术。
1.光怪陆离的寓言,层出不穷的比喻。
2.奇幻严密的构思,体物入微的描绘。
3.怪异飞动的风格,生动形象的玄理。
4.参差错落的句式,铿锵和谐的声韵。
《赋篇》是中国文学史上首次以“赋”为名的赋,是中国谜语的开头,作者赋以先贤勤奋、智巧、均贫、博施于人而不居功自傲的高洁品格。
《韩非子》一、文中的寓言故事与作者的议论文字配合得很好,巧妙布局夹叙夹议。
两个故事的内容大体一致,但各有不同。
1.猛狗着重比喻排挤贤臣的奸臣,社鼠着重比喻蒙蔽人君的左右亲信。
2.猛狗一段重在说明奸臣妒能的危害,社鼠一段则重在说明铲除奸臣的艰难。
3.前者以作者直接议论的形式出现后者则是通过管仲与齐桓公的对答。
这些都表明了作者善于布局,使行文富于变化。
二.取喻生动,说理严密。
本篇取物为喻,贴切生动,议论说理严密。
比喻排斥祸害有道之士的朝廷大臣,不用猛虎而用猛狗,即狗为人所豢养,疏于管束就会为非作歹;同样,比喻国君身边作恶多端的亲信不用田鼠而用社鼠因为社鼠躲藏在社坛之中,很难打压。
为了指出祸国殃民的最大危害,通过齐桓公与管仲的对话,将这两者作比较,社鼠比猛狗更可怕,即国君左右的奸臣小人的危害最大。
屈原在《离骚》篇首自述世系皇考、生辰名字等。
1.自叙世系,表明自己与国君同姓,是楚国的宗室之臣,理应参与国家政权。
即说明屈原对于楚国的存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2.自述生辰姓名强调其禀赋正则灵君,表明自己与众人不同,希望在政治上做出一番成就,树立自己的美名。
3.自述对待修养的态度,表明自己不断加强锻炼,愿意为国君效劳,应受到国君的信任。
《离骚》的艺术成就。
1.丰满的自我形象。
发展了抒情诗的艺术,把塑造诗人是自我形象作为诗歌的主要艺术目标。
2.浓厚的浪漫色彩。
想象丰富,独特的夸张描写,以神话、历史为现实服务。
3.严密的艺术结构。
4.独创的诗歌艺术。
句式长短不齐,参差错落;广泛运用对偶句,使用了楚方言等。
5.复杂的比兴手法。
以物喻人,以物喻物,以古讽今等。
《归田赋》是我国辞赋史上最早以田园生活乐趣为主题的抒情小赋。
1.作者善于抓住自然界中典型的景象,通过艺术提炼和加工创造一个新的艺术境界,以景寄情,借景抒情,使作品情景交融。
2.作者使用了清新流畅的语言,为赋文的描述增添色彩。
3.采用了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增强了赋文的表现力。
楚辞:即楚地的歌辞,是战国时期以楚国屈原作品为代表,具有楚国楚音和巫风特征,富于地方色彩和楚地民歌传统的文学样式,其内容丰富形式自由,句法灵活,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因其代表作是屈原的离骚故又称骚体。
赋,又称为辞赋,作为一种文体名称,古人曾用于指代两种文学作品,即楚辞体作品和兴盛于汉代的作为文体的赋,由楚辞到汉赋是诗的成分减少、散文的成分增加,抒情成分减少、咏物叙事成分加强。
散体大赋,或称为体物大赋,这种赋体兴起并形成于汉代,其特点是大多以问答为框架、铺陈名物、排比辞藻、套用古文奇字和双声叠韵,铺排处多用对称的韵语、叙述则多用散语。
神话对后世作品的积极影响。
1.神话中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等积极的思想对后世作家进步世界观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
2.神话中丰富的内容、奇特的幻想、生动曲折的情节等对启发后世作家的艺术想象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何草不黄》以否定的句式和反面设喻来表达更肯定的喻义。
1.何日不行、何人不矜、何人不将都是否定的句式说明没有人不服役、无病痛,即所有的百姓都在被奴役着,可见统治者的暴虐程度。
2.匪兕匪虎则从反面设喻表明自己本非野兽,却总在旷野中活动,因为统治者的暴虐才落入非人处境。
《何草不黄》如何妙用比兴手法。
1.以何草不黄引出何草不玄、何人不将,以何人不玄引出何人不惊,兴句与下文何字相关联。
2.何草不黄、何草不玄还以野草的枯黄、低贱、任人践踏来象征着征夫们的痛苦及其非人遭遇。
《何草不黄》如何运用暗示手法。
1.有梵者狐,率彼幽草,以行役途中的所见说明田野的荒芜。
2.有栈之车,行彼周道。
只见兵车扬尘,说明路上已无行人,表明了人民正常生活已遭破坏。
3.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也反映了征夫们在野兽出没之地行走,被野兽残害的忧虑。
《君子于役》的艺术特色。
1.此诗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情景交融层层推进。
2.用章节重叠反复咏唱的手法来加强诗歌的抒情,较好地完成了诗歌主题-盼归的表达。
3.其突出艺术特色是运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有力的渲染了气氛、升华了诗的意境。
《左传.》的文学特点。
1.精彩地描绘了宏伟的战争场面。
对战争的看法有一定的思原则常常着眼于政治问题,把军事政治外交结合起来。
详写战前准备及形势变化,略写战争具体场面,表现各个战争的不同。
尽量揭示战争的性质和特性。
2.既善于写行人或外交辞令,又长于记言叙事。
3.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和生动的细节描写使人物的性格刻画极为鲜明。
《国语》的文学价值:1.作者善于选择历史人物的一些精彩言论进行叙述,反映和说明了某些社会问题。
2.在叙事方面也有生动之处,富有文学意味。
3.善于通过对话交代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
《论语》的艺术特色。
1.《论语》是语录体的哲理散文著作,书中语句较短,且相对独立,未构成散文。
2.不少语句简洁明快,深入浅出,有一种含蓄深远的风格。
3.用传神的笔触刻画了孔子生动的形象。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1.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有文采及感染力。
2.欲擒故纵,善辩论,能够引人入胜。
3.善于引事设譬,责难对方,陈事说理,论辩是非。
《庄子》的思想内容。
1.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行径。
2.浓厚的悲观厌世的虚无思想,蔑视和否定现实。
3.宣扬逃避,主张无为,苟全性命的处事哲学。
4.凭借主观幻想麻痹苦痛的心灵,求得精神的解脱。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战国策文思开阔,寓意深刻,语言风格多样,是先秦史家祭祀之文的发展。
1.叙事状物铺张渲染。
2.说理论事纵横恣肆。
3.刻画人物逼真生动。
4.善用比喻和寓言故事,语言绚丽多姿多彩。
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极具说服力。
《史记》丰富的思想内容。
1.肯定陈胜吴广的反秦起义,以同情和尊敬的态度对待其起义史。
2.对当朝帝王敢于持批判态度。
3.写了一些出生于中下层的人且热情地歌颂了他们身上的优良品质。
4.发扬了爱国主义精神。
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1。
残酷的剥削和愤怒的反抗。
2.征夫的苦役和思妇的伤别。
3.痛苦的爱情和感伤的婚姻。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1.善于通过典型事件来反映社会生活。
2.叙事性是汉乐府民歌的突出艺术特点,即描写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场面或一个完整的故事。
3.形式的多样性,突破了是诗经时代诗歌的基本形式,整散自由不拘一格,完整的五言诗出现。
4.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善于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和心理活动刻画人物。
《古诗十九首》不是一人之辞,也非一时之作,一般是东汉末年时代中下层知识分子的作品,其内容概括起来为:1.游子思妇之辞。
2.伤时失意之作。
其特点是:看似无一奇字,无一奇句,却表现了语言的准确生动和高度概括的艺术能力,风格自然,毫无刻意雕琢的痕迹,用最朴实的文句抒发曲折细致的感情。
(二)古代汉语宾语前置:是指宾语临时处在动词前面的位置。
(疑问代词作宾语、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用代词复指)互文:一种在连贯的语句中,上下文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的修辞方式。
异体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字音字义相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组字。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其原有语法功能的语言现象。
六书:即…六种体例,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假借:是对于那些本没有自己本字的词,依据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关系,借用另一个字来表示,这实际上是一种不造字的造字法。
反切法:古代的一种汉字注音法,用两个汉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注音的字的读音。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1.两者表达含义不同,使动: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意动: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
2.两者的使用范围不同,动词及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等可有使动含义。
意动用法仅限于名词形容词的活用。
名词作状语的情况。
1.表示方位或处所。
2.表示工具或依据。
3.表示对人的态度。
4.表示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