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NSS测量与数据处理》课程改革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GNSS测量与数据处理》是测量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必修课之一。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GPS全球定位系统的构成、时空基准、卫星定轨基础理论,掌握GNSS定位数学模型、定位方法和误差源分类等原理,掌握GNSS控制网的技术设计、施测方法及其数据处理、软件操作过程等,了解GNSS技术的最新发展与应用。
通过讲座教师的课程模块的讲座、助教安排研讨、指导撰写论文、主持小组论文报告和讲座教师组织课程论文报告、实验及生产实践,使学生在毕业后能独立承担GNSS控制网的技术设计和组织外业测量、内业数据处理等工作。
通过本课程的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专业文献检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测绘案例分析与解决能力。
为专业的研究深造、社会就业奠定专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1.理解GNSS的系统组成及各部分功能;2.了解GNSS的应用领域;3.理解GNSS测量的坐标系统和时间系统;4.理解卫星运动的基础知识及GPS信号;5.掌握GNSS定位方法、数学模型及其线性化6. 掌握GNSS的误差来源及其削弱方法;7.掌握GNSS控制网的技术设计、网点布设、观测方法,并运用相关知识达到能够撰写技术设计书和技术总结报告的能力;8.掌握GPS数据处理的一般步骤和RINEX格式;9.理解GPS基线解算、周跳探测等预处理工作;10.掌握GPS坐标系统之间的关系与转换;11. 掌握GPS控制网的二维、三维平差计算,并综合运用GNSS数据处理方法和程序设计能力,达到熟练操作GNSS数据处理软件的能力,能够对观测数据进行数据处理与精度评定;12. 掌握GPS高程方法;13. 了解GNSS技术最新发展与常用GNSS数据处理软件分类、特点。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表1. 课程内容模块划分与课时安排表第1部分:4学时讲座第1章绪论1、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本章,了解GNSS发展历史及应用状况,掌握GPS的组成。
了解GPS现代化、GLONASS、GALILEO和北斗二代的发展。
2、课程内容(1)Transit、GPS等卫星空间定位技术的兴起及其特点(2)GPS的组成及其功能(3)美国政府对GPS用户的限制性政策与用户的措施(4)其他GNSS的发展,俄罗斯的GLONASS, 欧盟建设中的Galileo,中国的Compass3、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识记:常规测量方法的局限性,GNSS定位技术的发展史;GPS现代化技术及其数据处理方法(2)领会:GPS的组成、功能,对用户的限制性政策及用户的措施;GLONASS、GALILEO和北斗二代的目前状况和发展第2部分:8学时讲座+2学时报告第2章 GNSS导航定位时空基准1、学习目的和要求在已学《卫星大地测量学》的基础上,以卫星定位系统所涉及的几种坐标系和时间系统进行分类,掌握各种坐标系统的表达及转换,掌握时间系统的概念。
2、课程内容(1)坐标系统的类型(2)协议天球坐标系ECSF或CIS(3)协议地球坐标系ECEF或CTS(4)地球坐标系的其它表达形式:天文坐标系,参心大地坐标系,站心坐标系等(5)大地测量基准(6)时间系统:世界时,力学时和原子时;其他时间概念:年积日,GPS周,MJD;3、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识记:岁差、章动、极移的概念;坐标系统的分类: CIS, CTS,WGS-84,CGCS2000;时间系统-UTC、TAI和GPST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年积日,GPS周,MJD的含义,及与公历之间的转换;(2)领会:CIS与CTS的关系及不同坐标系统的转换;编程实现不同时间的转化第3章 GNSS卫星运动和卫星信号1、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了解卫星的受摄和无摄运动,掌握GNSS卫星的星历和卫星空间位置坐标计算;掌握GPS卫星的测距码信号、导航电文(数据码)、卫星信号的构成。
2、课程内容(1)概述(2)卫星的无摄运动(3)卫星的受摄运动(4)GNSS卫星的星历、GPS卫星的导航电文(数据码)(5)GNSS测距码信号(6)GLONASS和GALILEO卫星信号的构成(7)GPS卫星的坐标计算3、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识记:卫星的无摄和受摄运动,其他卫星的测距码信号构成(2)领会:GPS卫星的星历、GNSS信号分类,GPS卫星的坐标计算第3部分:12学时讲座+2学时报告+2学时实验第4章 GPS定位中的误差源1、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了解GPS定位的误差源分类,掌握卫星钟差、卫星星历误差、电离层折射误差、对流层折射误差、多路径延迟等改正方法,理解其他误差及其改正方法。
2、课程内容(1)GPS误差源分类、削弱方法与措施:GNSS观测量的误差来源分类:与卫星有关的误差来源及其影响,与信号传播有关的误差来源及其影响,与用户接收机有关的误差来源及其影响(2)卫星钟差(3)卫星星历误差(4)电离层折射误差(5)对流层折射误差(6)多路径延迟(7)其他误差改正3、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识记:卫星钟差、卫星星历误差、电离层折射误差、对流层折射误差、多路径延迟改正方法(2)领会:误差源的分类;其他误差及其改正方法。
第5章距离测量与定位方法1、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掌握GNSS定位方法,包括单点定位、相对定位,测码伪距、测相伪距的静态定位、动态定位;掌握相位观测量线性组合的模型和特点;了解整周模糊度的解算和周跳的探测修复,理解差分GPS、NETWORK RTK、CORS。
2、课程内容(1)测码伪距观测方程(2)测相伪距观测方程(3)同一频率观测量线性组合:单差、双差、三差(4)其他常用的线性组合观测值(4)整周模糊度的确定与周跳分析(5)网络RTK及CORS(6)差分GPS3、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识记:整周模糊度的解算和周跳的探测修复;宽巷、窄巷、去电离层组合观测值; 差分GPS、NETWORK RTK、CORS;(2)领会:测码伪距、测相伪距观测方程的列立;不同定位方式的特点;同一频率相位观测量线性组合的模型和特点;了解差分GNSS的发展及其应用。
第4部分:6学时讲座+2学时报告+2学时实验第7-9章 GNSS定位的技术设计、外业观测方法1、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了解GNSS网设计的依据、步骤,掌握GNSS网设计的基准设计、图形设计、特征条件方法。
了解GPS测量的外业观测过程。
运用技术设计方法、结合实验2、4进行技术设计报告与技术总结报告的撰写。
2、课程内容(1)技术设计的依据(2)GNSS网的精度和密度设计(3)GNSS网的基准设计(4)GNSS测量中的图形设计(5)GNSS网的特征条件(6)选点与埋石(7)GPS接收机的选用及仪器检验(8)数据采集(9)观测成果的外业检核(10)成果验收和上交资料3、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识记:GPS网技术设计的依据、步骤,掌握观测计划调度表的拟定。
(2)领会:GNSS网设计的基准设计、图形设计、特征条件方法和外业观测记录的填写。
第5部分:6学时讲座+4学时报告+4学时实验第10-12章 GNSS测量数据处理1、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了解GPS测量内业过程和几种数据处理软件,掌握GPS测量的观测数据处理和网平差内容、GPS高程测量。
2、课程内容(1)GPS测量的数据格式(2)观测成果的外业检核(3)GNSS观测数据预处理(4)GNSS网平差(5)GPS水准(6)GNSS数据处理软件3、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识记: GNSS常用数据处理软件处理模型及方法步骤;掌握基线向量解算及结果分析,GNSS网平差模型及精度分析,GPS数据处理软件操作方法。
掌握几种高程系统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掌握GPS水准的多项式曲面拟合法、重力场模型与GPS水准相结合测定法。
(2)领会:GPS水准的发展;GNSS观测数据处理、网平差的几种数据处理软件对比。
四、课程学时分配五、实验名称与学时安排六、考试与考核讲座责任制的授课模式由讲座教师、助教组成授课小组,讲座教师由专职教师或客座教授担任,助教由博士、硕士研究生组成。
讲座内容要涵盖课程的知识点,将教材中缺乏的、科研和生产实际中已经应用的最新科研成果、测绘新技术和新方法纳入到讲座中。
每个专业班级分成3-5人一组的课程学习小组,助教协助任课教师指导实验操作、上机辅导、答疑、批改实验报告与作业、安排研讨、指导读书报告的撰写、主持小组论文报告,讲座教师组织课程论文报告。
课程成绩由3部分构成,一是课程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5%,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二是课程讨论综合测评成绩,占总成绩的25%;三是教学实验,占总成绩的10%。
课程讨论综合讨论的具体办法如下:3-5人为一个小组,每班设助教一名。
要求每次发言人报告的是小组团结协作的成果;每生一次作报告机会,约6分钟左右。
助教和主讲教师共同打分作为此生的报告成绩的70%,同组其他成员的单次报告成绩的均分,占此生的报告成绩的30%。
平时成绩及实验由助教和主讲教师打分,要求此分数分布必须为正态分布,客观反映优良中及情况。
七、教材及参考书教材:李征航,黄劲松. GPS测量与数据处理(第二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参考书:1、Guochang Xu(许国昌)著,李强等译,GPS理论、算法与应用(第2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2、徐爱功,韩晓冬,崔希民等,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原理与应用. 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3、独知行,刘智敏. GPS测量实施与数据处理[M]. 北京:测绘出版社,20104、周忠谟, 易杰军, 周琪. GPS卫星测量原理与应用(修订版)[M]. 北京:测绘出版社, 19975、徐绍铨,张华海,杨志强等. GPS测量原理及应用(第三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6、党亚民,秘金钟,成英燕.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原理与应用. 北京:测绘出版社, 2007撰稿人:刘智敏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