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棱县职业技术学校弟子规总结论文杨国亮2014 年5月27日目录一引言1.1《弟子规》内容概括二弟子规对现代社会的积极作用2.1弟子规的研究意义2.2弟子规对现代社会的积极作用2.3《弟子规》对当代学生的人格养成具有重要意义三弟子规在当代社会的局限性四我的《弟子规》躬行录五结束语摘要何谓《弟子规》“弟子”的意思有两个:一是指孩子;一是指学生;“规”就是规范。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
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
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教育孺子的最佳读物。
《弟子规》共1080个字,分别介绍了113件事,言简意丰,易于传诵,其中的很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对今天仍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是我们打开传统经典文化的一把钥匙,是炎黄子孙需要重新读诵的一部优秀作品。
一引言1.1、《弟子规》内容概括《弟子规》系统的介绍了做人做事、洒扫应对、进退之礼,专门教导做人首要以“孝”为本。
具体列举出为人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对现代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
成为教育子弟忠厚仁义、孝敬感恩、修身行礼、启蒙养正和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开篇一节《总序》为全文的纲要,介绍了《弟子规》的创作依据及全文概要。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解释为:“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
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强调“孝”、“悌”思想,以及儒家“仁”的核心价值。
从中不难看出古人认为教育的首要目标是“育德”,当学生具有一定品德之后接下来才是“教习”阶段,这体现的是古人的教育理念。
《弟子规》主体内容共分七章,分别是《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
《入则孝》教导子弟在家要孝顺父母,尊重父母,虚心听从父母的教诲,时时为父母着想,作为儿女要为父母分忧解难;《出则弟》教导子弟在外要尊敬长辈,友爱兄弟姐妹谦恭有礼,懂得尊重别人,融入团体,为大家所接纳;《谨》告诫子弟日常中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生活习惯,做到恭谨有礼、举止大方;《信》则告诫子弟要讲究信用,不说欺诈不实的言语,奸邪巧辩的言语,及无赖之徒通俗的口气,都要切实戒除掉,正确对待他人的优缺点、扬长避短;《泛爱众》对于大众有关怀爱护的心,知恩图报、不骄不媚,《亲仁》则教导子弟要亲近有德之人,并努力向其学习,这样自己的品格才能得到提高,《余力学文》具体讲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及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引导弟子要学习儒家经典。
《弟子规》虽只有短短的1080字,却概括了儒家思想的精华,尤其是它将精微的道理寓于浅显的语言之中,可以让弟子受益终生。
二弟子规对现代社会的积极作用2.1弟子规的研究意义《弟子规》作为一篇中国古代的启蒙读物,书中所包含的许多伦理内容,诸如孝敬父母、敬爱兄长、与人为善、爱众亲仁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当代社会道德教育缺失的问题。
首先,《弟子规》强调道德品行的教育,把修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作为首要的任务,强调学习知识技能,也只有在道德品行已经学有所成的前提下才进行,甚至学习知识技能的最终目的还是提高道德品质,并将其具体的化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规范,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其次,《弟子规》注重家庭教育,对于儿童青少年而言,家庭是他们最早的学校,父母则是第一任老师,因此,家庭教育在品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三,《弟子规》重视早期教育,儿童时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都十分强,并且小时候养成的言行习惯对一个人的毕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四,缓解人际矛盾,《弟子规》强调孝敬父母,顺从长辈,爱护少年,关心儿童,这是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不少家庭内部矛盾重重,问题丛生,社会成员之间情感淡漠,关系紧张,乃至反目成仇。
故《弟子规》所强调的道德教育思想,无论对于维护亲情伦理,还是对于建构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2 弟子规对现代社会的积极作用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被誉为礼仪之邦。
中华民族有许多优良的传统文化被流传至今,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弟子规》和《三字经》一样被现代人通过不同的方式诠释得淋漓尽致。
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儒家的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为方面做了规范。
尽管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然而在现代却有很多成人在吸取其中的精华,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特约教授钱文忠教授更是在《百家讲坛》栏目中系统而有深入的挖掘其中的内涵,并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从中不难看出现代社会对它的重视。
《弟子规》不是横空出世的,它本身就是对传统既继承又发展的好例子。
很多的孩子却不知道什么是应有的规矩,孩子了解规矩的渠道就不那么多,也不那么便利,社会和家长也未必很在意。
而《弟子规》作为一本浅显易懂的读物可以在不知不觉指教会孩子日常生活中的规矩。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渐认知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弟子规》就是这样让孩童在不知不觉中拥有处世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
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工作中的一言一行中,如今,我们已经充分地意识到,知识和规矩的失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大问题,事关孩子的前途和命运。
比如,今天我们看到一位年高德劭、白发苍苍的老人家,你上去就直接叫人家的名字,人家肯定觉得你这个小辈粗鲁,没有教养。
还有一些称职务,比如李校长、李院长、李部长,这也是一种尊称。
这都可以的,尽量要回避直呼其名。
这个习惯现在很多年轻的孩子没有,这时候家长要提醒孩子,不要直呼尊长的名字,这种规矩实际上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特色。
《弟子规》中每一部分都时时体现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德观——即以儒家为正统的传统道德。
其精华和糟粕并存,天下为公的道德理想,忠恕之道的道德原则,中庸之道的道德规范,闪烁着礼仪之帮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辉。
儒家要求人们按照中庸之道行事做人,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平常常为之庸。
“中庸之道”的道德规范迄今为止仍然是中国人的为人处世的准则。
以及“仁”、“孝”、“悌”、“泛爱众”等无不体现出具有儒家思想的传统道德观。
2.3《弟子规》对当代学生的人格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弟子规》对当代学生的人格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培养爱亲敬长的孝悌意识;养成诚实守信的做人品性;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健康的价值观念;养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与良好的人际习惯等几个方面。
人力资源学者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在智力、体力等方面的差距将越来越小,人们之间的差距将更多体现在品性方面。
而良好品性的塑成则有赖于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伦理道德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伦理道德教育就犹如无根的浮萍,总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
所以说,人格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一味强调学生的知识智力的培养,而忽视人格与道德伦理认知与实践,结果在品性教育方面出现了大学生补小学生、幼儿园的课的现象。
从我国教育史来看,人格教育古已有之。
著名的童蒙读物《弟子规》即是很好的道德教育材料。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根据宋代朱熹的《童蒙须知》改编而成的。
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
《弟子规》通篇约一千多字,言简意赅,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为弟子们明确制定了一整套人格标准。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曾让学生熟诵《弟子规》,参与学习讲解《弟子规》,写作《弟子规》学习心得。
很多学生写道:在没读《弟子规》之前,很多事是无法明白与理解的,很多细节是没有注意到的,很多礼仪更是不懂得。
读了《弟子规》之后豁然开朗,让我懂得如何去做人了,懂得如何做到孝、尊长、勤学,明白了什么是穿着礼仪,行为举止礼仪了。
从实践效果看,《弟子规》理性而又浅显生动的论述,使其提倡的道德规范准则具体可行,有较强的操作性,不仅使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使行为建立在理性自觉的基础上,对当代中学生的人格养成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培养爱亲敬长的孝悌意识大思想家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为人之本”。
关于如何才能称为孝,孔子亦有论述。
孔子弟子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在这里,孔子指出,孝敬父母的关键不是仅仅为他们提供物质上的满足,更应该从精神上敬重、爱戴父母。
至于具体如何做才能体现这种孝的精神,孔子没有展开详细的阐述。
而《弟子规》则以浅显具体的说理展开,告诉我们为人子女,孝敬父母应体现在以下具体的行为中:首先,要从行为上敬重父母,不能傲慢无礼。
无论父母教责对错,做子女的都要敬听顺承,以示对父母的恭敬心。
《弟子规》讲,“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很多人因此则误解儒家所谓的孝敬父母就是一味地顺从,听任父母的呼唤与责骂,失去起码的判断能力和处事立场。
笔者却以为《弟子规》在此并不是要求做子女的做事一味顺从父母,不讲对错,不做争辩,成为一个听话听使唤的乖孩子,而是要求做子女的通过应、行、听、承来表现对父母的恭敬之心,表达对父母长辈的人格尊重。
在其看来,无论父母对错,要求有无问题,作为子女首先在态度上、人格上要敬重长辈,而不是无礼的不尊重的抗争与辩驳。
其次,对亲人的过错要和颜悦色地劝谏,要真诚恻达,直到对方接纳为止。
《弟子规》接着上文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作为子女在充分尊重父母的人格尊严的前提下,要明辨是非,不能因为对父母的敬重而忽视父母的过错,从而使父母走向更大的失误。
如对父母的过错不加劝谏,则是陷父母于不义的做法。
为人子女要真诚和悦地劝谏父母,使父母感觉到你对他的人格尊严是充分肯定的,你只是针对他所存在的问题而提出劝谏。
即使这样父母不能接受也不能大发雷霆,相反更要真诚用心,以诚心感动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