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生产单位中,可以采用对象专业化原则布局的是()。
A 铸造车间B 发动机车间C 机械加工车间D 热处理车间2. 对于大量生产方式而言,其生产单位布置应采用()原则。
A 工艺专业化B 产品专业化C 混合专业化D 定位布置3. 下列关于网络技术中关键线路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各项活动的总时差大于0B 各项活动的总时差小于0C 线路持续时间最短D 线路持续时间最长4. 对于体积小、单件加工时间短、批量小的零件,可选择()。
A 顺序移动方式B 平行移动方式C 平行顺序移动方式D 三者均可5. 大量生产类型的企业,编制生产作业计划可采用()。
A 在制品定额法B 累计编号法C 生产周期图表法D 定货点法6. 采用经济批量法确定的批量,是指()。
A 最大批量B 最小批量C 总费用最低的批量D 上述说法都不准确7. 节拍是指()。
A 流水线上连续投入两件制品的时间间隔B 流水线上连续出产两件相同制品的时间间隔C 相邻两批制品投入或出产的时间间隔D 相邻两批相同制品投入或出产的时间间隔8. 依据各车间关系密切程度进行车间布局的方法是()。
A 物料运量图法B 从至表法C 作业相关图法D 线性规划法9. 工序间流动在制品是指()。
A 正在各工序加工的在制品B 正在各工序加工、检验、装配的在制品C 由于各工序生产效率不等而在各工作地期初或期未存放的在制品D 正在各工序间运输途中的在制品10. 随着全球化市场、个性化需求特征的日益明显,最直接、最具竞争力的生产组织方式应该选择()。
A 大量生产B 成批生产C 单件生产D 批量客户化定制生产一、多项选择(每题2分,共20分)1.设备选择的原则是等。
A.技术先进B.生产适用C.便于维修D.结构简单2.下列各种生产方式,属于按工作地专业化程度划分的是。
A.大量生产B.单件生产C.存货生产D.定货生产3.下列属于坐标时间。
A.活动的最早开始时间B.活动的作业时间C.活动的最大可能时间D.最迟结束时间4.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具有以下特点。
A.生产率难以测定B.质量标准难以建立C.与客户接触度高D.可以通过库存来调节需求E.提供无形产品5.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基本问题包括。
A.战略管理B.进度管理C.成本管理D.质量管理E.人事管理6.下列运作系统中,与客户接触度较高的有。
A.汽车制造业B.咨询业C.零售业D.批发商E.电子产品加工业7.制造业企业生产过程一般由构成。
A.基本生产过程B.辅助生产过程C.生产技术准备过程D.生产服务过程E.附属生产过程8.影响企业生产能力的因素有。
A.职工人数B.固定资产数量C.固定资产有效工作时间D.固定资产生产效率E.管理与技术水平9.在网络时间——费用优化中,压缩活动的优先原则有。
A.非关键线路上的活动优先B.关键线路上的活动优先C.费用变化率高的活动优先D.费用变化率低的活动优先E.总时差是最大的活动优先10.工作设计的主要理论包括。
A.工作专业化B.社会技术理论C.行为理论D.团队工作方式 E 工作流程重构二、多项选择题1. 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具有以下特点()。
A 生产率难以测定B 质量标准难以建立C 与客户接触度高D 可以通过库存来调节需求E 提供无形产品2. 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基本问题包括()。
A 战略管理B 进度管理C 成本管理D 质量管理E 人事管理3. 下列运作系统中,与客户接触度较高的有()。
A 汽车制造业B 咨询业C 零售业D 批发商E 电子产品加工业4. 市场竞争的要素可分为四大类,分别是()。
A 成本 B质量 C 产量D时间 E 柔性5. 制造业企业生产过程一般由()构成。
A 基本生产过程B 辅助生产过程C 生产技术准备过程D 生产服务过程E 附属生产过程6. 影响企业生产能力的因素有()。
A 职工人数B 固定资产数量C 固定资产有效工作时间D 固定资产生产效率E 管理与技术水平7. 在网络时间——费用优化中,压缩活动的优先原则有()。
A 非关键线路上的活动优先B 关键线路上的活动优先C 费用变化率高的活动优先D 费用变化率低的活动优先E 总时差是最大的活动优先8. 生产计划指标体系包括()。
A 品种B 质量C 产量D 产值E 时间9. 工作设计的主要理论包括()。
A 工作专业化B 社会技术理论C 行为理论D 团队工作方式E 工作流程重构10. 库存控制中的定期控制模型法具有以下特点()。
A 每次订货点不同B 每次订货量不同C 每次订货间隔期相同D 每次订货间隔期不同E 每次订货提前期不同三、判断题1. 流水生产实质上是大量生产类型的一种表现形式。
()2. 按顾客需求特征可将生产运作系统分为定货型和备料型两种。
()3. 当各工序时间相等时,一批零件采用平行移动方式与平行顺序方式下的加工周期相等。
()4. 生产与运作管理是研究制造业生产系统设计、运行与控制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5. 生产运作策略的基本任务是面对5P要素的管理活动。
()6. 企业在编制年度生产计划时依据的是设计生产能力。
()7. 在产品结构与工艺相似的成批生产中,可选假定产品作为查定企业生产能力计量单位。
()8. 在制品指正在加工的零部件,正在检验的零部件不应计在。
()9. 工作研究包括方法研究和时间研究两项容。
()10. 标准件、通用件的产品或零部件均可按大量生产方式组织生产。
()一、单项选择题1. B2. B3. D4. A5. A6. C7.D8. C9.C 10. D二、多项选择题1. A B C E2. BCD3. B C D4. A B DE5. A BCDE6. B C D7. B D8. AB C D9.AB CDE 10. BCE三、判断题1. 错2. 错3. 对4. 对5. 对6.错7. 错8. 错9. 对 10. 对生产运作管理试题及答案(二)大学生试题一、名词解释(20分)1、生产与运作管理:是指实现经营目标,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对企业生产与运作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控制,生产、运作出满足社会需要、市场需要的产品或服务的管理活动总称。
2、网络计划技术:是指在项目网络模型基础上,利用有关信息进行分析计算,通过对时间、费用、资源等要素的不断调整,寻求实现项目目标的最优计划方法。
3、企业战略:企业的行动的总规则以及为实现总体目标而作的重点部署与资源安排。
4、定置管理:是对生产现场物品的定置进行设计、组织实施、调整、协调与控制的全部过程的管理,是工作研究方法的具体应用。
5、企业流程再造: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作根本性的思考和重新设计,其目的是在成本、质量、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使得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改变”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
6、工序同期化:是指调整各工序的时间定额,使之等于流水线节拍或与节拍成整数倍关系的过程。
二、简答(30分)1、简述制定计划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答:(1)承诺原则(2)弹性原则(3)滚动原则2、简述学习生产运作管理的目的。
答:(1)作为构成赎回基本单位的企业,其生产与运作活动室企业创造价值、服务社会和获取利润的主要环节。
(2)生产与运作时组织的三个基本职能之一,这对于理解组织职能是必不可少的。
(3)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充分理解生产与运作管理者的职责和作用,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真正掌握一个管理者所必须掌握的决策技巧。
(4)生产与运作管理师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源泉,有效的生产与运作职能会给企业和有关的管理者带来高额回报。
3、简述现场管理的特点有哪些。
答:(1)综合性(2)基础性(3)动态性(4)直观性(5)全员性4、简述生产运作控制的类型有哪些。
答:(1)前馈控制(2)同期控制(3)反馈控制5、简述流程再造实施中员工心态变化经历的四个阶段。
答:(1)积极支持阶段。
(2)抵触阶段。
(3)抱怨和磨合阶段。
(4)形成团队阶段。
6、简述流程再造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答:(1)始终着眼于企业流程(2)关键是改变现有流程,而不是固定和加强它。
(3)设计再造方案时,要系统地考虑与流程相关的各种因素。
(4)高层管理人员必须建立和培育新的价值观念,并自上而下推行。
(5)协调好流程再造项目于企业其他经营改善项目之间的关系。
(6)重视流程再造项目的后续管理。
1.组织的三项基本职能:生产运作、理财、营销。
2.生产运作:生产运作是一切社会组织将对它的输入转化、增值为输出的过程。
3.生产运作管理的目标:高效、灵活、准时、清洁的生产合格的产品和提供满意的服务。
4生产运作分为两大类:制造性生产和服务性运作。
5.制造性生产是通过物理和化学作用将有型输入转化为有形输出的过程。
制造性生产按工艺特点分为连续性生产和离散性生产,离散性生产时吧物料离散的按一定的工艺顺序运动,在运动中不断地改变形态和性能最后形成产品如汽车制造。
连续性生产是指物料均匀连续的按一定的工艺顺序运动在运动中不断地改变形态和性能,最后形成产品的生产。
6.按企业组织特点将制造性生产分为备货和订货生产,备货性生产MTS是预测驱动的,指在没有接到用户订单时,经过市场预测按已有的标准产品和产品体系进行的生产,生产的直接目的是补充成品库存,通过维持一定量的成品库存来即时满足用户的需要。
订货性生产MTO 是以顾客的订单为依据按用户的要求进行生产。
7.服务性运作的基本特征是,提供劳务,而不是制造有形产品,但是不制造有形产品不代表不提供有形产品。
8.服务性运作的特征:服务运作的生产效率难以预定、质量标准难以建立、与顾客接触是他的一个重要容、不能通过库存来调节。
9.生产类型的划分:大量生产运作、单件生产运作、成批生产运作。
10.提高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运作的效率途径:减少零件的变化(途径:推行三化产品系列化、零部件标准化、通用化、推行成组技术和变化减少方法)、提高生产系统柔性。
11.SWOT分析、宏观环境(政治、经济、技术、社会)、五力竞争模型(需方对行业影响、供方对行业影响、替代品威胁、新进入者威胁、行业企业竞争)。
12.纵向一体化优点:可以提高新竞争者的进入障碍、提高专用资产投资小率、保证产品质量、便于加强计划与控制。
缺点:成本劣势、缺乏适应技术变化能力、需求不稳定时协调困难。
13.经营战略:波特三种竞争战略(成本领先、差异化、集中一点)、快速响应战略。
14.新产品开发的重要性: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适应个性化定制生产需要、产品更新换代需要。
15.新产品分类:改进型、换代产品、创新产品。
16产品构思来源:对市场需求的分析、技术推动、竞争对手的产品服务。
17.产品设计原则:设计用户需求的产品、设计可制造性强的产品、设计鲁棒性强的产品、设计绿色产品。
18.生产流程分类:按产品、按加工路线、按项目。
19.并行工程是对产品及其相关过程,包括制造过程和支持过程,进行并行、一体化设计的一种系统化方法,考虑到产品全生命周期从概念形成到报废的所有因素,包括质量、成本、进度和用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