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英寒暄语的差异

汉英寒暄语的差异

汉英寒暄语的差异□毕继万 两人第一次见面相互认识以后,或朋友、同事、相识者相见并有一定的时间在一起时,不能相对无言,总要讨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以表示热情礼貌。

因事会晤或拜访人时,一般也要寒暄几句再转入正题,以使气氛自然,易于引起正式话题。

这是世界各种语言寒暄语的共同特点。

寒暄的基本形式也往往大同小异。

以汉英寒暄语为例,两种语言都有问候式、询问式、漫谈式(或称评论式)和回顾式。

当然,汉语还有一种嘱咐(或称劝慰)式。

但是,不同语言间寒暄语的出发点和内容也不尽相同。

汉语的询问式和嘱咐式在对外交往中就常会引起西方人的误会甚至反感。

有些初学外语和缺乏对外交往经验的人由于不太了解寒暄语的文化差异,常常照搬汉语寒暄语或将汉语寒暄语盲目地直译成外语,引起许多尴尬的误会甚至发生不愉快的文化冲突。

汉英寒暄语的差异及其所反映出的文化冲突就十分明显。

一、从英语国家的人的反映谈起11认为中国人喜欢探听和干涉别人的私事。

英语国家的人反映最为强烈的是中国人喜欢询问他们个人私事,如年龄、收入、所购物品的价格、婚姻和家庭、个人健康情况等。

一位英国女教师第一次走进中国某大学课堂时首先这样自我介绍:我的名字叫×××,是英国人,今年三十二岁,还没有结婚。

但是,我可以告诉你们我父母和姐姐是怎么恋爱和结婚的。

……笔者正好听了这节课,课后问她为什么要一上课就主动讲述这些个人私事。

她说:“我知道中国人对别人个人情况很感兴趣,所以干脆自己先主动讲清楚,免得他们以后再没完没了地询问这类问题。

”更有甚者,有的美国人认为,中国人爱问别人的私事是因为“所有这些情况在中国等级社会中关系到个人的地位,需要了解清楚以后才能恰当地处理与他们的关系”。

21认为中国人爱问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或讲一些毫无意义的大实话。

例如,会见新来工作的外国人时喜欢问“你一定很累了吧”“您一路辛苦了”“你对这儿的生活还习惯吗”“你很会用筷子”。

有的人说:这些话“都不切题,都是完成任务式的大实话,引不起交谈的话题,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只会使人感到厌烦”。

31认为中国人爱给人下命令。

不少在华工作或与中国人交往的外国人常常抱怨中国同事或朋友爱以父母教训未成年的子女的口吻教训人。

一位在华工作的英语国家教师说:“冬天中国同事和朋友会着急地摸摸我的衣服说‘你穿得太少了,你休息吧’。

他们还常常提醒我‘你对这儿人生地不熟,出去要注意安全’。

”另一位在华工作过的英语国家教师说:“中国人老担心我的身体健康。

我只要有点咳嗽,或嗓子里有点什么东西,我的中国同事就都着急地问我:‘你着凉了吗’或‘你哪儿不舒服’,甚至还要说‘到医院去看看吧’。

”英语国家的人认为这些话不仅没有必要,还有点虚伪,也有损于别人的自尊心。

有的人甚至忍不住地说:“我不是小孩子,我知道怎样照顾自己!”二、汉英寒暄语对比汉英寒暄语的差异实际上是汉英应酬语话题的文化差异。

对于汉英寒暄语的差异,初学英语和初与英语国家交往的人大多不甚了了,不知道哪些题目该谈,哪些题目又应回避。

即使看了有关介绍材料也感到难以把握。

例如:钱财问题。

人们都说,对西方英语国家的人不可问及有关钱财的问题。

如:“你的工资多少?”“你买这房子花了多少钱?”“你这件衣服多少钱?”。

但是不少英美人士有时也讨论钱财问题。

例如,有的美国男士喜欢谈论投资和股票一类事情;在寻找工作时,朋友之间也可以讨论不同工作的收入,以便进行比较和挑选。

婚姻状况。

许多人都知道不可随便问英语国家的人“你结婚了吗”或“你为什么不要孩子”,但又可以问已婚夫妇“你们有孩子吗”,对已知有孩子的夫妇也可以问“你们有几个孩子”。

年龄。

人们经常听到的警告是“不能询问英语国家的人的年龄”,然而,我们也会听到英语国家的人自己之间询问小孩子的年龄,有些老年人也乐于谈论自己的年龄。

健康状况。

前文已经提及,对英语国家的人的身体健康不可显得过于关切。

但是,英语国家的人见朋友和熟人身体不适时也可以表示关心,如可以说“你好像有点感冒”(Y ou sound as though you’ve got a cold.)“你显得有些疲倦,没事儿吧?”(Y ou seem rather tired.Are you O.K.?)“你的脸色不大好,是不是有点不舒服?”(Y ou look a bit pale.Are you O.K.?),对病人也可以说“望你早日康复”(I do hope you’ll be feeling better soon.)或“多多保重”(Take good care of yourself.)。

除非我们具有长期对外交往或在国外居住的经验,要很有把握地处理交谈话题难度极大,况且说英语的西方人不见得都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

即使是英语国家的人也会因国家、地区、职业、年龄甚至个人性格特点不同而互有差异。

所以,既要了解可交谈和不可交谈的具体话题,更要从文化特性的深层弄清汉英寒暄语文化差异的特点,掌握其内在的规律。

这些差异主要表现为:寒暄语的含义和目的不尽相同、对‘privacy’的理解有别、汉英价值观念存在差异甚至冲突。

11汉英寒暄语的含义和目的不尽相同与汉语“寒暄语”相对应的英语是“small talk”。

所谓“small talk”,英语词典的释义几乎大同小异,指的都是就无关紧要的、非严肃的话题进行的非正式的、轻松的交谈。

这与汉语寒暄语似乎并无什么区别。

然而,英语注重的是不涉及个人的话题,其目的是创造轻松自在的交谈气氛;公务会谈之前的寒暄语强调的是所涉及的内容为随后正式交谈话题的内容作铺垫。

汉语‘寒暄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见面时谈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辞海》和《辞源》的解释就更具体一些。

《辞海》的解释是“问候起居寒暖的客套话”,《辞源》中指出“‘寒暄’的本意是‘指冬季和夏季’;相见时互道天气冷暖,作为应酬之词”。

所以,汉语寒暄语表达的是交谈双方相互对起居生活的关切,因而必然大量涉及个人问题;正式会晤之前的汉语寒暄语也不一定与随后的正式交谈存在必然的内容联系,而是注重感情的沟通,为正式交谈营造一种和谐友好或亲密无间的良好氛围,因此突出的是感情的铺垫。

了解了汉英寒暄语的这一区别就不难解释前文11和21中的文化误解的症结所在:大量涉及个人问题与避免触及个人问题之间的文化冲突。

21英语“privacy”与汉语“隐私”所指的内容有别英语的privacy在汉语中没有对应词。

现在我国大陆上许多人喜欢谈论“隐私权”。

1993年李行健等先生也已将这一词语收入他们主编的《新词语词典(增订本)》,并把它定义为“指公民个人有保守自己私生活或私事秘密的权利。

如:隐私权可以防止别有用心的恶意诽谤”。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隐私”和“稳私权”会约定俗成为汉语新的规范词。

汉语这一新词(更准确地说,是旧词赋予新义)实际上是英语“privacy”的借用。

然而“privacy”的含义并未被人们全面了解,汉语的“隐私”也并不与之完全对应。

当前,汉英寒暄语之间的文化冲突的核心也正在于此。

根据西方学者的研究(参见何道宽,1995),privacy在各种文化中都存在,但一般分为个体的privacy和群体的privacy两种类型。

Privacy 的含义包括四种:第一,独处(solitude),即个人自由自在不受他人干扰;第二,隐匿(anonymi2 ty),即愿意隐匿于群体之中,不冒尖,不为人们所注意;第三,亲密(intimacy),即重视自己所处的群体的亲密团结的关系,但内外有别;第四,含蓄(reserve),即感情不外露,与他人之间筑起一堵无形的心理屏障,防止他人对自己的心理干扰。

英文化属个体文化,注重的是个人独处的自由不受他人干扰;中国文化属群体文化,看重群体的依存关系而不突出个体,在中国文化中,上述含义的第二、三种特点都很突出,第四种含义中的感情不外露也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但着眼点并不在“防止他人对自己的心理干扰”。

第一点也不是根本没有,问题只在于所含内容及其所占地位有所不同。

汉语的“隐私”意为“不愿告人的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的事”(《现代汉语词典》),总有点不好意思或自己不愿告人的个人隐秘的味道。

它与英语的privacy的区别是明显的:其一,英语的privacy是维护个人自由自在的权利,保证其不受他人干扰,而汉语的“隐私”却是个人隐秘不愿告诉他人;其二,英文化的人对其privacy的维护是要求干扰者退出被干扰的个人领地范围或停止心理干扰,而汉文化维护隐私的方法是维护者自己主动回避或对自己的事秘而不宣。

正是上述文化差异决定了汉英寒暄语的话题存在着一系列差异。

为了尊重别人的个人自由和自尊,英文化的人在相互寒暄时尽量避免涉及个人问题,有关年龄、财产、家庭和健康状况的内容都是个人的私事,禁忌自然很多,不可轻易涉及;但是对不属他人私事或无损于别人自尊心的问题,或者别人乐于讨论的内容则可以涉及,但一般不可过深或过细。

掌握了这一原则,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英文化寒暄语的最佳话题是气候和休闲活动等问题了:因为这些话题既不涉及个人私事,又让交谈双方有充分的自由决定继续或中止交谈。

视朋友如亲人的中国文化的寒暄语以问寒问暖为主要话题,表达的是相互关切之情,目的是建立亲切和谐的关系和友好交往的气氛,或为严肃的公务交往做好感情铺垫。

显然,中国人的这一态度与英文化的个体独立和自由的要求直接相悖,因而也就无疑会给人以干涉他人私事或发号施令之感了。

31汉英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在相互寒暄中引起文化冲突。

文化不同,褒贬与忌讳的差异也会在礼貌寒暄之中引起文化误解甚至文化冲突。

我们不少人在对外交往中,由于不了解价值观念的文化差异,往往会遇到好心不得好报的尴尬局面。

尊老爱幼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生姜还是老的辣”也是中国人公认的道理。

人们也常用“老黄牛”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赞扬老年人。

询问老年人年龄的目的也常常是为了随之而来的恭维。

如“您可不显老,还是那么精神”。

坐车给老年人让座,旅行主动帮年长者拿东西……这些都是受人称道的中国人尊重老人的好品德、好风尚。

但是将这一套直接用来对待英语国家的人就会因被误认为嫌人年老无用而招致反感。

某大学专家楼的一位服务员待人礼貌,服务热情。

一次,她在打扫房间时与住在那里的美国女教师闲谈起来。

她问这位美国人的岁数,客人虽不高兴,但出于礼貌,就含糊地说她已六十多了。

这位服务员恭维地说:“您可不显老。

”随后,女教师想帮服务员擦窗台,这位服务员赶忙说:“您岁数大了,让我来吧。

”此时,这位美国人实在忍受不了了,就气愤地问道:“你是不是认为我真的年老无用了?!”这位服务员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英语国家的人对年龄的敏感是许多中国人所不注意的。

例如,一次一位中国人问他的美国朋友(一对夫妇):“你们还有这么小的孩子呀?”弄得对方非常不高兴,双方都感到很尴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