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中文月刊,由英国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办。

米怜任主编,另一位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主要撰稿人,中国刻工梁发是米怜的只要助手。

作为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在宣传策略上,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

1812年12月,报纸因米怜病重无力主持编务而停刊。

2、《蜜蜂华报》: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葡萄牙文,1822年9月12日在澳门创刊、出版。

该报是当时的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创办的政府机关报,一年后因为执政党被推翻而被查封。

3、《广州纪录报》:中国第一份英文报纸,1827年11月8日在广州创刊。

该报由英国鸦片商马地臣出资创办,美国商人伍德为第一任编辑,撰稿人有马礼逊、施赖德。

是一张商业性报纸,但也广泛刊登时事新闻和平论,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关心中国新闻,曾竭力为鸦片贸易辩护,主张英国政府对中国持强硬政策。

4、《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188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创办人和主编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

是一份宗教性质报刊,但刊载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居次。

该报大量介绍西方、东南亚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

在宣传策略上,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吻合。

5、《香港公报》:即《香港钞报》,第一份在香港出版的英文报刊,1841年5月1日创刊。

6、《德臣报》:香港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德报纸,1845-1974,历史129年。

创办人兼主笔是英国出版商肖德锐,英商德臣也参与创办事宜,后独家拥有该报产权。

该报持亲政府态度,曾获得刊印香港政府公报德合同,成为官方出版机构。

7、《孖剌报》:香港最早德英文日报,1857年创刊,创办人和首任主编是美国人赖登。

该报在政治上对港英政府基本上持批评态度,1941年因日本侵占香港后停刊。

8、《遐尔贯珍》:香港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

1853年创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创办人和首任主编。

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政治上代表英国殖民主义立场。

9、《香港船头货价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的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

1857年在香港创刊,由孖剌报馆创办,实为英文《孖剌报》的中文版。

该报早期的主要编辑是广东人黄胜。

10、《字林西报》: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1864年由北华捷报馆(字林洋行)的《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改组而立。

内容上大量刊载航务、商业登方面文字,但开始重视并日益加强新闻报道工作。

重视言论,但其态度基本是为英美侵华活动辩护,反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事业。

11、《六合丛谈》:上海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宗教性质,1857年创刊,由传教士伟烈亚力主编,王韬曾参加过编辑工作,为这位中国早期杰出报人从事报刊活动之开始。

该报是一份综合的新闻性期刊,仅出版一年多即告停刊。

12、《万国公报》:上海最有影响的中文宗教性报刊,1868年创刊,美国传教士林乐知集资创办兼担任主笔。

内容以时政为主,对中国时政的评论尤为加强,极力宣传英美等国的通商、传教活动之有益于中国。

13、《上海新报》:上海最早的商业性报纸,1861年创刊,北华捷报馆创办,字林洋行出版。

主笔都是英美传教士,以商业信息为主要内容,刊登过许多有关太平天国的报道。

14、《申报》:1872年在上海创办,创办人是英商安纳斯托•美查。

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工作放在首位,真实性、时效性都很强。

《申报》的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已经成熟。

15、《新闻报》:1893年在上海创办,初为合资,解体后股权归英商丹福士所有,著名报人蔡尔康任主笔。

16、《京津泰晤士报》:1894年在天津创刊,英文,由英商天津印刷公司创办,英国人贝林汉姆任主编。

该报是一份反映天津英租界工部局观点的报纸,重视天津和北方新闻,经常评论时政,发表政见。

17、《中西见闻录》:北京乃至华北地区最早的近代化报纸,1872年创刊,由英美传教士发起而立,是“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的机关刊物。

该报在北京的出版,突破了外人从事在华办报的最后一个禁区。

第三章:民族新闻事业的产生1、《彙报》:即《汇报》、《益报》。

是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1874年创刊,创办人容闳。

该报为维护民族利益曾多次同外商办的《申报》、《字林西报》进行笔战。

2、《述报》:国人在广州创办的第一份报纸,1884年创刊,内容综合,曾详尽报道了中法战争,发表了颇有见解的评论,主张对法作战,反对“输金议和”,表现该报鲜明的爱国立场,十分重视图像新闻报道。

3、《循环日报》: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1874年在香港创刊,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王韬是该报创办人和首任主笔。

该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

在业务上,该报首创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

4、王韬:中国近代著名的报人和报刊活动家,早期的维新思想家。

1869参与《六合丛谈》的编撰。

1867旅英三年,两度访法,加深对西学与西方时政的了解,1874创办循环日报,并主持笔政十年,撰写大量评论,评论中外时事政治,鼓吹强中攘外变法自强,成为中国最早的报刊政论家,政论文体不拘一格有所创新,后形成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文坛和以后维新报人影响极大,1883王韬将其部分政论汇编成《韬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

王韬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5、《万国公报》:我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1895年在北京创刊。

康有为、陈炽等负责筹募经费,梁启超、麦孟华等担任编辑。

该报内容讲论洋务为主,后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内容上增加了外电、外报选译和国内各报摘录。

该报是康、梁宣传维新变法大的主要阵地。

6、《中外纪闻》:同上。

7、《强学报》:上海强学会机关报,1896年初创,由康有为的弟子徐勤、何树龄任主编。

该报旗帜鲜明地倡导维新。

“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是该报办报宗旨。

8、梁启超:清末最杰出的报刊政论家,宣传鼓动家。

1895主编《外国公报》、《中外纪闻》,在舆论界初露锋芒。

1896年3月至1897年10月主持《时务报》笔政一年3个月,1897赴长沙参与《湘报》筹办和撰稿工作。

1902在日本横滨创办《新民从报》、《新小说》;1907在日本东京创办《政论》;1910在日本东京创办《国风报》;1910在檀香山创办《新中国报》;191 2在天津创办《庸言》;1915在上海创办《大中华》;1919在北京创办《解放与改造》。

梁启超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他为《时务报》撰写的评论不拘一格、浅显流畅、新颖生动、感情充沛,被称为“时务文体”,对后来我国的政论文体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他的代表作是发表在《时务报》上的《变法通仪》,全面阐述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是一篇代表当时维新派政治主张的纲领性文献。

9、《知新报》: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1897年在澳门创刊。

康有为亲自策划创办的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派报刊。

该报与上海《时务报》的编辑方针基本相同,但在宣传报道上更为大胆。

历史意义:自政变发生后,全国维新派报刊纷纷停刊,《知新报》还能继续出版,成为同封建顽固派作斗争的唯一报刊。

10、《湘学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

初名《湘学新报》,18 97年创刊于长沙,是一份以讲求实学、新学为主的旬刊。

以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为宗旨。

唐才常、陈为镒先后担任主编。

11、《湘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

1898年在长沙创刊,以开风气、拓见闻为宗旨。

由唐才常任主编,内容有论说、奏疏等,发行对象主要是南学会各州县分会和新式学童。

该报发表大量政论,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明确提出变法维新的一系列主张。

12、《国闻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

1897年创刊于天津,主要创办人是严复。

该报设有电传、上谕、路透电讯、各种新闻、广告等栏。

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办报目的,帮助读者学习民主和西学,以求中国的富强。

13、唐才常:维新派富有斗争精神的政论家。

先后于1897、1898年任《湘学报》、《湘报》主笔。

他在两报上发表大量文章,如《民主表》、《辩惑》等鼓吹变法、宣传民权,批判封建专制制度。

14、严复:清代著名思想家、翻译家、报刊政论家。

1895在天津外人办的《直报》上发表了《论世变之亟》等文章,猛烈评击科举制度和封建君主制度,要求“开民智”、“厚民力”、“明民德”,评击了封建专制政体,反对顽固守旧主张向西方学习、变法自强。

1897与友人创办《国闻报》主张变法革新、但言行谨慎。

他在《国闻汇编》上署名发表了《天演论》等译作,呼吁国人思想救亡在思想界引起震动,为维新变法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系统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文化,译书以“信、达、雅”为标准,亦为人所称道,辛亥革命后政论态度过于保守,提倡尊孔读经,晚年反对民主厌倦科学诋毁五四运动。

15、《官书局报》:16、时务文体:17、《韬圆文录外编》: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收录了王韬的部分政论文章,主要是选自《循环日报》、《近事汇编》等报上发表的文章,评述时政宣传变法自强。

写作上提出了“记事述情、自舒胸臆”的原则,影响广泛,部分文章由当时的《万国公报》首予转载。

王韬的政论反帝爱国、提倡变法,真实思想内容而不拘泥于形式,对后来时务文体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

第四章清末民初时期1、《清议报》: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梁等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宣传机关。

1898年创刊于日本横滨,梁启超为该报第一撰稿人。

该报形式略同于《时务报》,但编辑水平明显提高,栏目丰富,内容有评论、新闻、小说等。

其中,《国闻短评》栏是中文报刊最早时事短评专栏。

该报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为宗旨,一方面要求“尊皇攘后”,归政光绪,另一方面继续宣传维新,倡导民权,更明确提出君主立宪主张。

后因失火停刊。

总体上,该报主张改良,反对革命,但在介绍西方政治思想学说和提高民族素质方面客观上起到一定作用。

2、《新民丛报》:康梁保皇会最主要的言论阵地。

1902年创刊于日本横滨,梁启超为实际主编,撰稿人。

该报宗旨在于“开民智”,“造新民”,政治倾向总体上是保皇立宪。

虽曾一度倾向于民主共和,但最终回到改良老路,攻击民主革命,为当时青年所厌弃。

该报虽未站在时代前列,但该报对西方政治学说的介绍和提高民族素质的倡导,客观上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