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长传优秀课件
徐渭介绍
•
徐渭(公元15211593),初字文清,改 字文长,号天池山人、 青藤居士,或署田水 月,山阴(今浙江省 绍兴)人。天资聪颖, 20岁考取山阴秀才, 然而后来连应八次乡 试都名落孙山,终身 不得志于功名。
•
徐渭青年时还充满积极用世的进取精 神,一度被兵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胡宗宪 看中,招至任浙、闽总督幕僚军师,但后 来胡宗宪被逮自杀,徐渭深受刺激,一度 发狂,竟然先后九次自杀未遂,还怀疑妻 子张氏不贞,杀死张氏,度过七年牢狱生 活。出狱后已53岁,晚年更是潦倒不堪, 穷困交加。常"忍饥月下独徘徊",闭门谢 客,最后在"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 调人" 的境遇中结束了一生。
•
石篑曰:“此余乡先辈 徐天池先生书也。先生名渭, 字文长,嘉(嘉靖)、隆 (隆庆)间人,前五六年方 卒。今卷轴题额上有田水月 者,即其人也。”
•
余始(才)悟(醒悟)前后 所疑(疑惑 ),皆即(都是) 文长一人。又当(正当)诗道 荒秽(诗歌创作非常低迷)之 时,获此奇秘(稀奇的秘本), 如魇(恶梦)得醒。两人跃起, 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童 仆睡者皆惊起。
•
是时公督数(数镇) 边兵(边防军),威振东 南,介胄之士(帐下将 领),膝(跪下)语蛇 (像蛇一样爬着)行,不 敢举头;
•
而文长以(凭……身份) 部下一诸生(秀才)傲(敖 视)之,信心(随心所欲) 而行(行动),恣臆(任意) 戏谑(开玩笑),了(一点) 无忌惮(顾忌)。
•
会(恰好碰上)得(捕获) 白鹿,属(叮嘱)文长代作 表(奏章)表上,永陵喜甚。 公以是(因此)益(更加) 重(倚重)之,一切疏记 (奏疏等公文 ),皆出其手。
•
有沙门(和尚)负资(倚 仗有钱)而秽(行为肮脏), 酒间偶言于(向)公,公后 以他事杖杀之(后来,胡公 找了个其他理由把那僧人处 死了 )。其信任多如此。
•
胡公既怜(爱惜)文长之才, 哀其数困(同情他多次参加考 试均遭受挫折 ),时方省试 (这时正好赶上省试)凡入帘 者(凡是担任考官的人 ),公 密属曰:“徐子,天下才,若 在本房(如果他的试卷在你的 阅卷房里),幸(希望)勿脱 失(漏选)。”
• 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 生矣。独(只是)身(他自身) 未贵(未做官)耳(罢了)。 先生诗文崛起(突出而起), 一扫(扫荡)近代芜秽之习 (习气),百世而下(百代以 后),自有定论,胡为(怎么 能说 )不遇(怀才不遇)哉!
•
梅客生尝(曾经)寄余 书(信)曰:“文长,吾老 友,病奇于(比)人(为 人),人奇于诗,诗奇于字, 字奇于文,文奇于画。”余 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 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 也哉!悲夫
•
凄惨命运的困蹇更激发了 他的抑郁之气,加上天生不 羁的艺术秉性,悲剧的一生 造就了艺术的奇人。徐渭的 写意花卉惊世骇俗,用笔狂 放,笔墨淋漓,不拘形似, 自成一家,创水墨写意画新 风,与陈道复并称"青藤、白 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
他的杂剧《四声猿》 曾得到汤显祖等人的称 赞,在戏曲史上也占有 一席之地。
• 时携钱至酒肆(酒店),呼下 隶(地位低下的差役 )与(一 起)饮。或(有时)自持斧击 破其头,血流被面(满面), 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 (用)利锥(名词,锥子)锥 (动词,刺)其两耳,深入寸 余,竟(竟然)不死。
•
石篑言:晚岁,诗文 益奇,无刻本,集藏于家。 余所见者,《徐文长集》、 《阙编》二种而已。然文 长竟以(因为)不得志于 时,抱愤而卒。
•
第一部分(一、二、 三段):交待写作缘起及 对徐渭诗、画、杂剧的赞 赏。字里行间,既有相见 恨晚之憾,又有不胜喜悦 之情。
•
余少时过里肆(街头店铺)中, 见北杂剧有《四声猿》(徐渭创作 的一组短剧,包括《狂鼓吏》、 《玉禅师》、《雌木兰》和《女状 元》四个剧本》),意(主题)气 (风格)豪(豪放)达(旷达), 与近时书生所演传奇(用南曲演唱 的一种戏剧形式)绝(完全)异 (不同),题(署名)曰“天池 生”,疑为元人作。
•
皆曰:“如命(遵命)。” 一知县以(因为)他羁(其 他事情耽误了)后至,至期 (直到考试那天 )方(才) 谒(拜见)公,偶忘属,卷 适在房(而文长的试卷恰好 在他的阅卷房内),遂(于 是)不偶(没有考中)。
第三部分(7、8、9三段)
•
介绍、评述徐渭在诗、 文、书、画诸方面的成就, 以其杰出的才能与其坎坷 的遭遇作对比映照,哀其 不幸。
•
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 某(客,使动用法,客某, 让我受聘为幕僚 )者,当具 宾礼(应当用宾客之礼待 我),非时(不在规定的上 下班时间)辄(就)得(能 够)出入。”胡公皆许(答 应)之。
•
文长乃(就)葛衣(穿 着粗布衣衫)乌巾(戴着 黑色头巾),长揖(抱拳 打拱)就坐(入坐),纵 谈天下事,旁若无人,胡 公大喜。
•
文长自负(倚仗)才(才 学)略(谋略),好奇计, 谈兵多中(切中要害)。凡 (所有)公所以(用来)饵 (引诱)汪、徐诸虏(汪直、 徐海等海盗)者,借密相议, 然后行(施行)。
•
尝饮一酒楼,有数健儿 (士兵)亦饮其下,不肯 留 钱。文长密以数字驰公(写 了几句话派人急速送给胡 公 ),公立命缚(捆绑)健 儿至麾下(军营),皆斩之, 一军股栗(颤抖)。
•
余自是(从此)或向人 (和人交谈),或作书(给 人写信),皆首(首先)称 (称赞)文长先生。有来看 余者,即出诗与之读。一时 名公巨匠(文坛的著名人 士 ),浸浸(渐渐)知(了 解)向慕(向往爱慕)云。
第一部分小结
•
作者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 徐渭的默默无闻,连见多识广的 作者都一无所知,再写后来文坛 大家逐渐了解、向往、仰慕。 写《阙编》先写它其貌不扬, 在写自己惊跃称叹,使徐渭由 远及近,逐渐走到我们面前。
艺术特色
• 一、以情贯注 • 二、以奇立骨 • 三、以事传人
•
徐渭的书法与沉闷的明 代前期书坛对比显得格外突 出 ,最擅长气势磅礴的狂草, 但很难为常人能接受,笔墨 恣肆,满纸狼藉,他对自己 的书法极为自负,他自己认 为"吾书第一,诗二,文三, 画四"。
•
徐渭被后人称为“东方的 凡高”。 • “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 • -----郑板桥 • “青藤门下为走狗” • ——齐白石 • “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 磨墨理纸。” • ——齐白石
•
一日,饮其乡大夫(医生)家。 乡大夫指筵(酒席)上一小物求赋 (请文长作赋),阴(悄悄)令童 仆续(连接)纸丈余,欲以(来) 苦之(让文长难堪 )。文长援笔 (提笔)立就(立即写成),竟满 其纸,气韵遒逸(气韵遒劲飘 逸 ),物无遁情(对物体的描绘 详细周尽没有丝毫疏漏 ),一座 大惊。
• 文长喜作书(创作书法),笔意奔放如其 诗,苍劲中姿媚跃出(骨力苍劲又不失妩 媚 )。余不能书,而谬谓(胡乱评论)文 长书决(肯定)当(应该)在王雅宜、文 征中之上。不论书法(不太讲究字的法 度 ),而论书神(而注重其中的神采风 韵 ),先生者,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 客也(真可说是书法艺术家中豪放不羁的 游侠,自成一家的圣手 )。间以其余(有 时凭借他的余力),旁溢(又喜爱)为 (创作)花鸟竹石,皆超逸有致(都高远 飘逸,富有情致 )。
•
后适(到了)越(浙江), 见人家单幅上署(署名)“田 水月”者,强心铁骨(骨力苍 劲),与(加上)夫一种磊块 不平之气(胸中积郁的愤懑不 平之气),字画之中,宛宛 (仿佛)可见,意(心中)甚 骇(惊讶)之,而不知田水月 为何人。
•
一夕,坐陶编修楼,随意取架 上书,得(拿到)《阙编》诗一帙 (册)。恶楮(纸质低劣)毛书 (装订粗糙 ),烟煤败黑(印刷 质量很差 ),微有字形(字迹模 糊不清),稍就(靠近)灯间读之, 读未数首,不觉惊跃,急呼石篑: “《阙编》何人作者?今耶,古 耶?”
第二部分(4、5、6三段)
•
写徐渭的仕途和科 举,其的非凡才略及豪放 个性深为胡宗宪倚重和喜 爱,深得信任,但一再失 意于科场。
•
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即 乡试,一省组织的考取举人的 统一考试)辄(每次)不利 (没有考取),豪荡(豪迈放 荡)不羁(不受拘束)。总督 胡梅林公知(了解)之,聘为 幕宾(幕府宾客,相当于参谋、 秘书一类)。
•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文长既 然在考官手里一再失意 ),遂乃 (于是就)放浪曲蘖(纵情饮酒), 恣情山水(尽情游山玩水 ),走 齐鲁燕赵之地,穷览(饱览)朔漠 (北方沙漠风光)。其所见山奔海 立(群山如奔,大海如立),沙起 (沙尘飞扬)云行(白云飘荡), 风鸣(风声呼啸)树到(树木倒 伏),
• 幽谷大都(幽深的峡谷,繁闹 的都市),人物鱼鸟,一切可 惊可愕之状(一切令人惊奇的 景物 ),一一皆达之于诗(在 诗歌中都一一地表达出来)。 其胸中又有一段不可磨灭之气, 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 (他胸中又有一股不可磨灭的 豪气和英雄失意、无处安身的 悲愤 )
徐文长传
作者简介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 公,兄宗道,字伯修,弟 中道,字小修,时称“三 袁”。 • 万历二十年进士, 任吴县县令,在任仅 二年,就使“一县大 治”,“吴民大悦”。 辞去县令后,“为人 贷得百金”,作妻室及其文学主张
• 公安派: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 为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 (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 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 北),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 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 • 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 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 露。
内容述评
•
本文作者以简捷明快的笔调 生动地描述了传主横放杰出的 才能、豪放不羁的个性、屡试 屡蹶的遭遇和在文艺创作上所 取得的多方面成就,表露出对 徐渭才气性情的钦佩激赏和对 其遭际境遇的怜悯同情。
•
作者的旨意主要着落于徐渭 “才奇”与“数奇”之间的矛盾这 个重心 ,感慨徐渭之所以命途多 舛,是因为他的才能过于杰出 , 这就委婉地揭明了徐渭“数奇”的 原因在于“有司”的不明不公,在 于当时的世俗不能容人 。徐渭 “独立一时”的才气与他数困于科 场的遭际,还从侧面昭示了当时科 举制度的腐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