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作者简介曹操,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以慷慨悲壮见称。
二、了解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三、内容简介:汉代乐府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关系。
诗的正文可以分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观”字总领全篇,是诗的线索。
第二层(水何澹澹——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全是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看出来的。
四、这首诗的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五、思想感情:这是一首借景抒情诗,作者以饱满的激情,描绘了大海宏伟壮丽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六、重点语句赏析:1、“水何澹澹——洪波涌起”这六句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茫茫苍苍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生姿。
2、名句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里”①星汉:指银河。
②翻译:日月的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的辉煌灿烂,仿佛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间。
③“若”字有什么好处?“若”表明了诗句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是诗人的想象,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④赏析这四句诗:作者借助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二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一、作者简介:唐代诗人。
二、题解:次,停泊,次北固山下,即乘船停泊在北固山下。
三、体裁:从形式上看是一首五言律诗,内容上看是一首思乡诗。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四、思想感情:这首诗写诗人沿江东游,泊舟北固山下而触景生情,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五、内容分析:首联:点题,青山即北固山。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
写出了江水浩渺开阔,清风和顺,大惊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象。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既暗示了时光的飞逝,又蕴含生活的哲理:光明驱尽黑暗,暖春赶走严冬。
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尾联:写诗人想到要大雁来给他传递家书,抒发思乡之情。
六、名句赏析1、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是怎样的情景?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相平;江风和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一叶小舟,帆端端正正地悬挂着,行驶在这青山绿水间。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描绘什么样的景象(或者诗句大意)?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3、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①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了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②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③把“日”“春”作为新生事物的象征,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④“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⑤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被明人(胡应麟)称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一是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怀,二是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
三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一、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唐代诗人。
二、体裁:从形式上看是一首七言律诗,从内容上看是一首写景诗。
三、主要内容:诗中描绘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抒发诗人喜悦的心情。
四、内容分析:首联:交代了踏青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衔泥的动态场面,使画面充满了生机。
一个“争”字,描绘了早春时节,莺争先恐后飞上向阳枝头,跳跃鸣唱的热闹景象,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写活了。
颈联:写花草,用“乱花”“浅草”写出西湖早春的美景。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之情。
五、重点语句赏析①诗中最能突出诗人感情的一个词语是:最爱。
②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见内容简介颔联。
③颔联中“几处”“谁家”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为什么?“几处”“谁家”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现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喜悦之情,而换作“处处”“家家”则不符早春时节,没有这种效果。
④请从用词上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
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早春时节草木的生长态势,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⑤诗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请选择其中的几个词语加以评析。
例如:A、“初平”写出了春水初涨,几与岸平的情景。
B、“争暖树”,“暖树”,就是向阳的树,春寒未退,所以早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上。
“啄春泥”,燕子初来,刚开始衔泥筑巢C、“浅草”“才能”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
D、“几处”“谁家”,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
⑥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颔联主要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颈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如果从动物的变化、植物的变化回答也可)。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作者简介:马致远,元代著名戏曲作家。
二、体裁简介:天净沙,曲牌名。
秋思,题目三、思想感情:这首曲表现了天涯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感情。
四、内容分析前三句:写景。
“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等词语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冷清的景象,为下文抒情作下铺垫。
后两句:抒情。
点明主旨,直接抒发了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五、艺术特点: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
”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这就是它在艺术的动人之处。
六、重点语句赏析:①“小桥流水人家”是一幅令人神往的美景,它被穿插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以乐景写哀景,反衬离人思乡的愁绪。
②这首小令最后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直抒胸臆,点明主旨,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五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一、思想感情:这首诗写在暮春时节闻听友人被贬远离,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深切的同情、思念、关切之情。
二、内容分析:第一句:写景。
“杨花落尽”“子规”哀啼,既能表明暮春景象,又创设了一种飘零离恨之感。
第二句:叙事。
叙述王昌龄被贬湖南龙标,“过五溪”可见龙标被贬之地极偏远。
第三、四句:抒情。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和关怀。
四、重点语句赏析:1、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被贬之地极偏远?闻道龙标过五溪。
随风直到夜郎西。
2、对本诗后两句作简要赏析。
这两句采用拟人手法,将月亮人格化。
在诗人笔下,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她带去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牵挂之情。
诗句想象丰富,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六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作者简介:杜甫,唐代诗人。
二、思想感情:这首诗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的雄心气魄。
三、内容赏析:第一联:“岱宗”,指泰山,“未了”是绵绵不尽的意思。
这句诗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泰山那苍翠的山色绵绵无尽,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地。
这一联是远望,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
第二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是近望,写泰山的神奇秀丽和高大巍峨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一句中,“造化”意思是:大自然,钟:聚集。
本句采用虚写,写出了泰山的秀美。
“阴阳割昏晓”一句中“割”字用的好,从山的北面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用词准确生动。
第三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是细望,表达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蕴含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这两句描绘了这样的一幅画面: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脚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
第四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写诗人的愿望,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七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作者:杜甫二、写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想去灵武投奔刚即位的肃宗。
途中被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因他官职低微,未被囚禁。
第二年4月,诗人在历尽千辛万苦后终于逃离长安。
这首诗就是他在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三、主题思想:这首诗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四、内容赏析: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是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却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以上是这句话所描绘的画面)。
一个“破”字,诗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这句中“深”字的表达效果:“深”字表面上是写春天草木丛生的情景,实际上反映了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现实。
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之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一联可作两种解释:(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
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问:你赞成哪一种解释,为什么?例如:我赞成第一种解释。
因为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于是触景生情,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
诗人借花鸟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例如:我赞成第二种解释。
因为情哀深处,万物同悲,面对残破不堪的都城,连花也溅泪,鸟也伤心,那么人又何堪呢?这是作者移情于物的结果,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