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雨花区优化投资环境的调研与思考发表时间: 2009-05-11 稿件来源:龚景顺中共雨花区委副书记龚景顺值此全区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际,我们组织这次投资环境专题调研,既是对雨花优化发展环境的一次审视,也是对我区践行科学发展的一种促进。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建设中部强区的奋斗目标,大胆解放思想,致力改革开放,推进创业富民,全区各项事业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实现了较大突破。
一、总体概况与主要做法雨花区是1996年长沙市区划调整成立的新区(前身为长沙市郊区),地处长沙东南部,辖7街1乡1镇1园(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全区面积114.1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2.1万。
近年来,我区高度重视优化发展环境,着力打造“开放、文明、友善、诚信”的投资环境,取得了可喜成绩。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坚持抓科学发展。
综合经济方面。
2008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5亿元,同比增长9.6%,实现每平方公里单位面积产出3.81亿元;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01亿元,同比增长26.3%;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8亿元,同比增长20%;全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9054元、11636元,同比分别增长12.75%、18.5%,GDP总量、人均GDP、一般预算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发展指标,稳居中部39个省会城区前列。
基础成本方面。
2008年,全区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1695元,其中企业员工年平均工资为29515元;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43.4万平方米,商品房年销售额为51.6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和增值税(含中烟不含高开)分别达510亿元、57.3亿元,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营业收入和增值税分别达206.1亿元、5.04亿元。
政策环境方面。
制定并实施了《关于大力推进创业富民加快建设中部强区的若干意见》、《雨花区产业发展扶植和奖励办法》和《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从2008年起,每年举办“金融产品洽谈会”,搭建了银政企多元化合作平台,并与多家银行、担保公司、证券公司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在全市最早创建成为金融安全区。
行政效能方面。
出台了《雨花区机关行政效能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开设重大投资项目、创业富民项目的“绿色通道”,拍摄优化行政效能暗访片,在一定范围内轮映,对存在问题的人员和部门严格问责,起到了很好的惩戒警示作用,各部门行政执法、政务服务态度明显好转,办事效率进一步提升。
配套设施方面。
雨花区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南有长沙汽车南站,北靠长沙火车站,机场高速公路直通黄花国际机场。
武广、沪昆高速铁路客运站、长株潭汽车客运总站和长沙城市地铁起始站落户我区黎托并已启动建设,具有商务功能的交通枢纽型城市副中心即将崛起。
商贸物流欣欣向荣,已逐步形成了东塘、红星、高桥三大商圈和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生态休闲三大板块,以全洲物流、中烟物流和高桥市场物流为代表的市场物流体系逐步成型。
会展产业渐成规模,成功承办了十届湖南(国际)农博会,红星国际会展中心自2002年以来承办各类大型会展200多个。
宜居程度方面。
雨花区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成区绿化率为32%,年均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6.4%,建成区面积67.7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80%,基本构建了“六纵七横”的现代路网格局,拥有大型超市21家、商业卖场50家、限额以上餐饮单位51家,居民和企业负责人对社会治安满意程度较高,基础教育品牌不断强化,全民创业氛围日益浓厚,社会诚信程度进一步提高,尊商富商观念进一步增强。
2、突出抓环境优化。
一是着力优化政策环境。
进一步完善有关工作制度、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从政策层面积极引导和全面促进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
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意见》,修改完善了《雨花区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
按照“合法、合理、效能、责任、监督”的原则,已进入政务服务大厅的许可类项目87项、服务类项目67项。
成立了雨花区优化投资环境办公室,专门负责全区投资环境优化和企业客商投诉工作。
二是着力优化政务环境。
成立了雨花区行政效能投诉中心和雨花区民营企业投诉处理中心,确定了首批雨花区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监测点和监督员。
全面推行行政审批“十公开”(公开“审批主体、审批内容、审批依据、审批条件、审批程序、审批时限、收费标准、工作纪律、投诉渠道、责任追究”),进一步建立健全了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委托代理制和重点部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汇报制度,开展了阳光收费专项督查、千人民主测评等系列活动,加强协调联动,简化工作流程,实行“一窗口”收费、“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
三是着力优化服务环境。
坚持实行了县级领导联点项目制度和机关干部下基层工作机制,有针对性地实施对接服务、跟踪服务、协调服务。
开展了“宜居雨花·百日团购·亿元回馈”活动,举办了第二届雨花商文化节,为企业和项目搭建了服务平台。
同时,实行“首查不罚责令整改制度”,除涉及安全等重大问题,一律不予扣缴证照、不搞停业整顿。
对环科园内企业和其它重点企业试行企业“宁静日”制度,每月1-20日,除特殊情况经批准外,任何部门单位不得到企业进行检查。
四是着力优化施工环境。
加强了联合执法工作,进一步加大对阻工闹事、强揽工程、非法填土、乱倒渣土等非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切实为发展保驾护航。
3、注重抓招商引资。
一是多角度打造招商平台。
重点推出了“一册一网一报”工作,即“招商手册”、“招商网”、“招商简报”,主要介绍区情概况、优惠政策、重点项目等,加强沟通联系,实行网上招商。
同时,建立了重点客商资源库,及时联络客商,掌握企业动态,开展洽谈活动,目前,进入我区资源库的客商已达4093名。
二是全方位提供优质服务。
建立了签约项目交办制度、重点项目全程跟踪服务制度、重点签约项目区领导联点工作制度等,实行日常性服务和集中征求意见相结合、专业性机构服务和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相结合,大力推行“循环服务”,把服务内容延伸到提高项目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层面,真正做到项目审批“一条龙”服务、项目建设“全方位”服务、项目达产“经常性”服务。
三是专业化开展招商活动。
从全局发展的高度、产业提质的深度和要素集聚的广度,科学整合项目资源,共同做好项目策划,统筹进行项目谈判,围绕武广片区、“四圈两园”、旧城改造、“城中村”开发等发展重点,精心策划包装了一批在全市、全省都有一定影响力的大项目、好项目。
同时,通过开展小分队招商、参与重点商务活动、举办大型招商节会、引进战略投资商等形式,进一步提高了雨花的知名度、美誉度,吸引了更多资金、项目和企业汇聚我区。
二、薄弱环节与突出问题近年来,我区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加快发展的一个突破口来抓,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加大了工作力度,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和提升,有力地推动了建设和发展。
但在实际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1、面临着新的情况和问题。
一是效能意识不强。
过去,经济发展环境不优反映最多的是一些执法人员的“索、拿、卡、要”行为。
现在经过整治,这类行为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高、低、拖、拉”现象。
“高”,就是高门槛,“门易进”却“事难办”;“低”,就是低效率,一张批文一路“章”,一件小事腿跑酸;“拖”,就是故意拖拉,不说不能办,就是不给办;“拉”,就是滥用权力拉赞助、巧立名目乱收费。
这种现象更具隐蔽性、迷惑性,危害更大。
二是社会信用不高。
有些地方市场秩序比较混乱,假冒伪劣商品还比较多,尤其是食品方面,不合格,不达标,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群众反映强烈;有些中介组织很不规范,坑蒙拐骗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合同意识淡薄、信用观念缺失,采取违约、欺诈等手段,逃废金融债务。
三是社会环境不好。
有些地方投资环境还不宽松,保护投资者的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有的项目未开工争施工,达不到目的就鼓动老百姓去闹事干扰;有的在拆迁上超出政策规定,要高价,提出不合理要求,阻碍拆迁,影响了项目的实施;有的地方地痞恶霸猖獗,欺行霸市。
2、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国际资本加快流动,世界市场加快开放,全球产业加快转移,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长株潭一体化加快推进,为我们集聚生产要素、谋求发展跨越,提供了良好机遇。
同时,周边地区发展你追我赶,生产要素争夺日趋激烈,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度影响,无论是客商来访数量,还是签约项目个数,同期对比都明显减少,进出口企业不同程度地出现订单减少、利润下滑的情况,进口指标出现负增长,外经外贸企业经营困难。
此外,由于投资商资金紧缩、规划审批、项目拆迁等因素制约,投资行为明显谨慎,一些项目迟迟不能落地,项目建设速度放慢,更无法进行二次招商。
尤其是外资项目审批程序繁杂,使得外资企业难以顺利审批。
3、面临着新的体制和机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要求我们将投资主体让位于社会,将资源配置让位于市场,让各种市场主体在规范有序的经济环境中平等竞争。
同时,各级政府职能加快转变,要求我们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将主要精力放在抓观念创新、抓产业规划、抓平台建设、抓环境优化、抓协调服务上来。
但是,一些可以用市场机制替代的行政审批事项还没有交给市场运作,一些应该下放的权力还没有下放,仍然存在着审批事项过多、手续繁杂、效率低下等问题。
三、基本对策与工作建议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各地的优惠政策渐趋一致,能优惠的按照政策都优惠到了最大限度,下一步比的就是环境建设,看谁的环境优良、服务周到、效率高效。
主要可从以下六个方面着力:1、着力营造宽松开明的政策环境。
认真研究政策环境问题,发挥政策环境优势,对行之有效的政策,一以贯之地坚持、不断加以完善,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对失效、过时甚至与有关法律法规相悖的政策,及时清理、坚决废止,保持政策的时效性。
采取有力措施,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政策落实。
继续推进政务公开,实行“阳光政务”,提高政务的透明度,杜绝暗箱操作和不廉洁行为的发生。
积极推进电子政务,逐步实行网上办公,扩大企业和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2、着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
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总体要求,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规范行政许可项目,凡通过市场机制可以代替的行政审批事项,要通过市场机制运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继续改革完善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在区政务服务大厅设立“行政效能投诉中心”窗口,实施行政审批网上监察,做到“一站式办成”、“零时间停留”。
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大力推行服务承诺制、限期办结制、首问负责制和失职追究制,切实解决一些机关和部门效率低下、办事推诿、资源浪费等问题,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完善项目跟踪服务机制,确保项目签约有人跟进、项目启动有人联点、项目建设有人协调、项目动态全程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