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子学发展的历史

电子学发展的历史

節目錄
3.電晶體時期(1947年~或稱第二代) 成功地研究出雙極性接面電晶體(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簡稱BJT)與製造出金屬 氧化物半導體場效電晶體(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簡稱 MOSFET)。MOSFET與BJT相比較, MOSFET體積小,製程簡單,目前大多數的超 大型積體電路(VLSI)皆使用MOS技術。 1947:美國物理學家布拉登和巴定發現點觸式 電晶體的電流放大作用(鍺質)。
(2)正弦波之標準式:
v(t) = Em sin (2πft ± θ) = Em sin (ωt ± θ)
振幅 頻率 相位
振幅
E
:表示正弦波的幅度大小。
m
頻率 f:每秒鐘所產生之週期數,單位為赫芝。
公式:T = 1 或f = 1
f
T
週期 T:週期性交流訊號完成一週變化所需的時間,單位為秒。
角速度:每秒旋轉的角度,以ω表示,ω=2πf。
節目錄
1965:中型積體電路時期(medium scale integration,簡寫MSI,指每晶片含100 ~ 1000個零件)
(1)該年由於蝕刻技術及包裝方式的改進,由飛捷 公司領先推出MSI。
(2) 1966年德州儀器公司也開始生產MSI。 (3) 1968年IBM公司利用MSI做成第三代電子計算
應則決定下降時間 t f。源自公式低頻響應fL
=
1 tp
高頻響應
fH
=
1 2t f
(5)平均值Va:v
1
Vav = T
T
1
v(t)dt=
0
T
T 0
Vm T
tdt=
Vm T2
t2 2
|T0
=
Vm T2
T2 2
=
Vm 2
節目錄
(6)有效值Vrm:s
Vrms =
1 T v2 (t)dt = T0
1 T ( Vm t)2dt =
Vrms
Irms
(7)波形因數(form factor)F.F.:
F.F.= Vrms =1.11(或 Irms =1.11)
Vav
Iav
節目錄
4.脈波
節目錄
節目錄
(1)理想脈波:電壓由 0 轉移到 V 瞬時發生,同 樣電壓由 V 轉移到 0 亦是瞬時發生。
(2)脈波的第一個邊緣(A→B)稱為前緣,下一 個邊緣(C → D)稱為後緣。
節目錄
1950:貝爾實驗室的狄耳做出了第一個接合式電 晶體,其增益頻帶寬與雜音方面均有很大 的改善。
1951:電晶體開始商業化生產(諸如西方電氣、 RCA、西屋公司及通用電氣等)。
1952:美國軍事基金會撥出經費從事半導體研究, 將這些裝置應用到飛彈上,因為電晶體體 積小、重量輕、低功率、性能優,並且可 靠。固態裝置完全取代了真空管。
計算(computation)-數位計算機電子學
(2)電子學之發展史
真空管的發明→無線電與電視→電子工業→ 雙極接面電晶體(BJT) →積體電路→場效 電晶體(FET) →電荷耦合裝置(CCD) →微電子學→半導體記憶裝置→積體注入式 邏輯(I2L或IIL) →通訊工業與控制工業→ 計算機工業。
節目錄
=
0.707Vm
1 Ieff = Irms = 2 Im = 0.707Im
節目錄
(5)平均值:指一週間正半週之平均值而言。
Vav
=
2Vm π
= 0.636Vm
Iav
=
2Im π
= 0.636Im
(6)波峰因數(crest factor) C.F.:
C.F.= Vm = 2 =1.414(或 Im = 2)
空間寬度(SW):兩個脈波之間的間隔。
工作週期(duty cycle):
公式:工作週期 PW 100%= PW 100%
T
PW+SW
平均值 Va:v
公式:Vav =
波形總面積 週期
V1
t1 +V2
t2 + +Vn T
tn
有效值 Vrm:s
公式:Vrms =
V12 t1+V22 t2 + +Vn2 tn T
(1)該年Intel公司推出64位元的微處理器 (IA-64 Merced)。
(2) AMD公司也推出64位元的微處理器 (K7)。
節目錄
6.積體電路依零件數、邏輯閘數來分類(1個邏 輯閘約使用10個零件)
節目錄
7.電子工業的分類及電子學的發展史
元件(component)-積體電子學
(1)4C
通訊(communication)-通訊電子學 控制(control)-工業電子學
1917:阿姆斯壯又發明了超外差式接收機,以及 防止不必要振盪的中和電路。
1928:美國軍方在三極管的柵極與屏極之間加一 簾柵極而完成了四極管,以增加對電子流 動的控制。
1929:美國軍方在四極管的屏極與簾柵極之間加 上了一個抑制柵極,消除了四極管的負電 阻特性。
1946:美國工程師伊葛特及毛奇利合力完成第一 座真空管式計算機,可說是當今電腦的基 礎。
1-2 電子學未來發展的趨勢
1.未來的電子工業將繼續朝著4C發展,彼此相 輔相成且密不可分。其發展趨勢如下:
(1)零件科學-朝向製造出體積小、功率損耗低、 精密度高、成本低、功能強、壽命長及品質 可信度高的目標來發展。
(2)通訊科學-朝向高容量及高品質與穩定性的 目標發展。
(3)自動控制科學-趨向結合微電腦系統並應用 於各種控制設備。
(3) 1971年Intel公司利用LSI做成4004微處理器。 同年,IBM公司也做成IBM 370小型電子計算 機。
節目錄
5.積體電路時期(二)
1972:超大型積體電路時期(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簡寫VLSI,指每晶片含 10000 ~ 100000 個零件)
(4)資訊科學-朝向4A方向發展,即家庭自動化 (HA)、工廠自動化(FA)、辦公室自動化 (OA)及實驗室自動化(LA)等。
節目錄
1-3 基本波形認識
1.直流
(1)直流(DC):為一循單方向之電流或電壓, 其大小穩定而不變化。
(2)脈動直流:若一週期性之電流或電壓,其瞬間 值僅有大小之變化,但其極性並不改變。
計算三步驟:平方→平均→開根號
節目錄
5.方波
(1)方波:脈波寬度(PW)與空間寬度(SW)完全相
等,又叫做矩形波。
(2)工作週期:50%
工作週期= PW 100%= t1 100%=50%
T
t1 +t 2
(3)方波通常被應用來測試放大器的反應速度。
(4)方波是由正弦波的基本波與無限個奇次諧波
(harmonics)所組成。
波形
平均值Vav
有效值V rms
波形因數 (F.F.)
波峰因數 (C.F.)
直流 正弦波 方波 鋸齒波
Vm
2 π
Vm
=0.636Vm
Vm 1 2 Vm
Vm
1 2
Vm
=0.707Vm
Vm
1 3
Vm
1
π =1.11 22
1
2 =1.155 3
1
2 =1.414
1
3 =1.732
節目錄
1000 E) 由電子工業研究所開發完成。 (6) 1982年Intel公司推出32位元的微處理器IAPX 432。 (7)此一時期又稱為微電腦時期(或稱第四代)。
節目錄
1985:極大型積體電路時期(ultra large scale integration,簡寫ULSI,指每晶片含 100000個以上零件)
T0 T
Vm2
T3
T t2dt
0
=
Vm2 T3
t3 3
|T0
=
Vm2 = Vm 33
(7)波峰因數(C.F.): Vm
Vrms
=
Vm Vm
=
3
3
Vm
(8)波形因數(F.F.): Vrms = 3 = 2
Vav Vm
3
2
(9)鋸齒波是由正弦波基本波、奇次諧波與偶次諧
波所組成。
節目錄
7.直流、正弦波、方波和鋸齒波之比較
相位:表示正弦波之位移角度。
節目錄
(3)瞬時值,最大值與峰對峰值
標準式:e = Emsinθ
e為電壓瞬間值,E
為電壓之最大值(峰值)。
m
峰對峰值Vp-p = Vmax-Vmin = 2Em
(4)有效值:表示一交流和一直流通過同值之電
阻時,發生之熱效應相等。
Veff = Vrms =
1 2
Vm
(3)脈波在基準線以上稱為正向脈波,基準線以 下稱為負向脈波。
節目錄
(4)脈波的特性
脈波週期:一個週波所經過的時間,單位為秒。 脈波重複頻率(PRF):一秒鐘內重複的週波
數,單位為Hz(赫芝)。
公式:PRF= 1 T
脈波波幅:由基準線到脈波上端之電壓值。
節目錄
脈波寬度(PW):脈波所出現的時間。
機IBM 360。
節目錄
1969:大型積體電路時期(large scale integration, 簡寫LSI,指每晶片含1000 ~ 10000個零 件)
(1)該年飛捷公司利用顯微鏡及MOS的特性,首 先推出LSI。
(2) 1970年飛捷公司與Intel公司合作製造出可儲 存1000位元的RAM。
第1章 概論
1-1 電子學發展的歷史 1-2 電子學未來發展的趨勢 1-3 基本波形認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