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最新《季氏将伐颛臾》精品课件mmppt课件
最新《季氏将伐颛臾》精品课件mmppt课件
责
第二次对话: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 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 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 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 过与?”
驳
第三次对话: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 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 为之辞。
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 《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 使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检测字音:
①论语(lún) ②颛臾(zhuānyú) ③社稷(jì) ④虎兕(sì) ⑤ 出于柙(xiá) ⑥焉用彼相矣(xiàng) ⑦干戈(gē) ⑧冉有( rǎn ) ⑨椟( dú )
3、古今异义
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义:把……当作 今义:认为
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古义:诸侯的封地叫国 王的封地 卿大夫的封地叫家 叫朝
今义:国家,家庭。
4、一词多义
是谁之过与 代词,这
是
无乃尔是过与 复指“尔”,用作代词,提宾标 自以为是 对志的,正确的,形容词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与“故”连用,构成“是
《季氏将伐颛臾》精品课件mm
学习目的:
1、了解孔子及此文的背景。 2、把握关键的文言词及文言句式。 3、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孔子的思想。
简介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 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 者,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幼年丧父,少时家境衰落。成年 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山” (管畜牧)等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 都宰升任司寇。后罢官,曾周游列国, 终不再仕。
教师引导更正:
1.对于“将伐颛臾”一事,孔子是什么态 度,理由是什么?体现他怎样的思想理 念?
孔子态度:坚决反对讨伐,对二人当面斥责。 反对理由:
先王以为东蒙主 ———— 不可 且在邦域之中矣 ————不伐必伐 是社稷之臣也 ————不当伐
依礼治国,反对战争的和之思想
2、在第二次Leabharlann 话中,孔子是怎样 责备冉求的?是以、由是
故”,表结果,翻译成 “所以、因此”
安 不患贫而患不安 安定,形容词 既来之,则安之 使……生活安定
4、一词多义
是谁之过与 责备,动词 无乃尔是过与 责备,动词 且尔言过矣 错误,形容词 过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经过 过犹不及 超过 过故人庄 拜访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停止 止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阻止
6、翻译句子
•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 社稷之臣也。
颛臾,过去先代的国君让他做主管祭祀蒙山的人, 而且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
•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君子厌恶那些回避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 借口的人。
•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依照这个,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整治 文教和德政来使他们前来。
君有疾在腠理 病
烈”
5、特殊句式
• 是社稷之臣也 判断句
•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省略句,以(之)为
•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状语后置 • 虎兕出【于柙 】状语后置 • 无乃~尔~是~过与 宾语前置
固定用法,无乃…与,表示推测语气,恐怕……吧
• 何~ 以伐为 宾语前置
固定用法,何……为,表示反问语气,为 什么……呢
自学指导二:
1、孔子与冉求的每次对话,体现了一个老 师怎样育人的思想理念?
2、想想本文的主题应当是什么?
学生自学 教师巡视 引导更正
教师引导更正:孔子育人的思想理念
冉有
第一次对话
第二次对话 第三次对话
孔子
无乃尔是过与
晓
先王以为东蒙 主——不可伐
之
且在邦域之中矣——不必伐
以
是社稷之臣也——不当伐
5)成语积累
虎兕出柙:比喻恶人逃脱或作事不尽责,主管者应 负责任。
既来之,则安之:原指使他们吸引来以后,就要使 他们安定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 来。
大动干戈:发生战争,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 做事。
分崩离析:指集团、国家等分裂瓦解。 祸起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1.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语气词,用在
句末表推测,可译为“吧”、 2.“是吗谁”之过与
表疑问,可译为“呢”
1、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 而不能来(之)
使动用法:使……来、 归顺
2.“既来之,则安之。” 使动用法,使……安定。
3、①后世必为子孙忧 ②吾恐季孙之忧
指忧患的事。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引证: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类比:危而不持,颠而不
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喻证: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3、文中孔子具体论述了怎样的治国 主张?并依此指责了冉求的几点错?
•孔子的治国主张: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 文德以来之;即来之,则安 之。
指责了冉求三点错误: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①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无德) ②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无能) ③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行乱)
斥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领会孔子“仁”思想。 2、学习孔子的治国主张。
自学指导一:
朗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对于“将伐颛臾”一事,孔子是什么态度,理 由是什么?体现他怎样的思想理念?
2、在第二次对话中,孔子是怎样责备冉求的? 3、文中孔子具体论述了怎样的治国主张?并依
此指责了冉求的几点错?
学生自学 教师巡视 引导更正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仅仅
则将焉用彼相矣 辅助盲人走路的人,名词 相 相夫子 辅佐,动词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引出对象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对 于 虎兕出于柙 从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在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痛恨,讨厌
疾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快,急速引申 为“洪亮”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 快,急速引申为“猛
自学指导二:
1、文中涉及了几个人物? 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2、孔子与冉求有几次对话?每次的态度是 怎样的?请用一个字概括。
学生自学 教师巡视 引导更正
文中涉及了几个人物? 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力伐争利
文德治国
第一次对话: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 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 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