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中西文化有所不同:中国人信奉儒教, 讲顺从孝顺。

而西方人就有所不同了!他们讲民族自由.个人权力。

中国人民与外国人的吃饭习惯也有所不同:中国人常常围着一大桌,同吃一盘菜,虽然热闹,但一点儿也不卫生。

西方人自己吃自己的,这就是自助餐,既卫生又方便;中西方教育也大不相同,中国人教育学生,大多是一种封闭教育,得遵守校规,西方教育完全是一种开拓自由思维的空间,他们是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

中西方文化在请客吃饭方面的差异,如:中餐通常先上菜,后上汤,西餐相反;中餐主人一般多次向客人敬酒、敬莱,而西餐主人通常只敬一次;西餐主人通常不会坚持要客人非吃非喝不可,而是希望客人自己动手(Help yourself),不要拘谨,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筷子与刀叉折射中西文化差异暗藏科学原理提起筷子大家再熟悉不过了,每天吃饭的家伙什,一双在手方便实用,除了汤以外,保您可以席卷全桌。

很多用惯了筷子的国人对老外的刀叉很不以为然,就是吃个饭嘛,还要刀子、叉子、勺子一长排,一不小心遇到大块的食物还要双手启动,实在是麻烦。

每每想到此处,心中便禁不住生发出很多自豪感来。

也许你猜不到,其实这简简单单的两根小棍里,可是大有学问。

筷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之所以得名与江南民间忌讳有关说起为人类饮食服务的历史,这筷子可以算得上刀叉的老祖宗。

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茹毛饮血",主要靠手抓吃食物,自从"人猿相揖别"之后,人们发现把食物做熟了吃更有滋味。

先秦时代,人们吃饭一般不用筷子。

根据《礼记》中的记载推测,当时人是用手把饭送入口内的。

后来由于人们在烧烤食物时,不可能直接用手操作,需借助竹枝一类的工具来放置和翻动食物,在炊具中烧煮肉块和蔬菜的羹汤,也要用它们来取食,久而久之,聪明的先民逐渐学会用竹条来夹取,这就是筷子最早的雏形。

筷子古时候单叫箸,箸的起源可追溯到周代,《礼记》、《荀子》、《史记》都提到箸,在《韩非子》特别提到以荒淫奢侈闻名的纣王,使用"象箸"进餐。

浙江大学游修龄教授认为:东西方出现进食工具筷子和刀叉的不同,和环境有关系,筷子要发源于有竹子的地方。

而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箸从竹声。

"则恰好验证了这样的结论。

不过《札记》上说:"羹之有菜者用祛,其无菜者不用梜。

"而从造字法来看,"梜从木"被有些学者认为是木头筷子。

回想我国北方多木,南方多竹,祖先就地取材,竹木均成为我国最原始的筷箸原料还是可能的。

研究表明大约到了汉代以后,才普遍使用筷子。

后来,"箸"又演变为"筷",与我国古代江南水乡民俗讳言有关。

民间行船时讳言"住",而船家行船又偏偏在吃饭时离不开箸,二者同音,索性改成"快",后来为了和常说的"快"区分开来,便加上了竹子头。

中西文化的差异〈一〉、价值标准的差异在众多的文化因素中,价值观是核心内容之一,价值观表现为某些符合社会文化,具有持久性、稳定性,为社会成员所普遍接受的信念。

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无私奉献与自我为中心,谦虚谨慎与个人奋斗,安于现状与冒险精神。

英文中的“indivduilism”和privacy”在英语文化中受到高度的尊重,汉语中很难找到相应的词,尽管这两个词常常被翻译成“个人主义”和“隐私”,但在汉语中“个人主义”是个贬义词,常常与“自私”、“自利”联系在一起,而“隐私”常常给人以不好的联想。

〈二〉、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词汇的文化内涵一般指其感情色彩、风格意义和比喻意义等。

如学生对母语词语简单地从字面附会,认为汉语的“哪里”一词的英语的对应词是“where”结果闹出了人人皆知的受到外国人赞扬时用“where?where?”回答的笑话。

在用英语进行交际会话中,朋友新婚,我们说:“Congratulations!”这对新郎可用,但对新娘来说却不能用。

因为此词表示对努力而获得成功的人来说的,若用来祝贺新娘,无疑是说:“经多方努力,总算是被子你抓住了一个男人,我们祝贺你有这种成功”。

所以我们该对新娘说:“I hope yo u will be happy.””I wish you every happyiness.”(三)、社会文化习俗差异语言是文化环境中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作为记录人类历史和人类思想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

如中国人在听到别人称赞时常表示谦逊,说“惭愧”、“哪里”等,而西方人总是回答“Thank you.”中国人见面总喜欢问“你吃饭了没有?”“你到哪里去?”而西方人则理解为你想邀请他吃饭。

而“Where are going?”则认为是在打探他的隐私。

西方人对婚否、工资、年龄等方面更是只字不提。

见面打招呼时,说汉语的人一般可以根据对方的具体情况问话,如“吃了吗?”“去哪儿?”“在看书啊?”或“看什么书啊?”而英美人通常只说一句“Hi”或“Hello”之类的问候。

这与他们那种不愿多问私事的文化习俗不无关系。

西方妇女不喜欢别人问她的年龄,男人不喜欢别人问他的收入,主人不能执意挽留客人,西方人喜欢当面打开别人送的礼物等,这些风俗人情都与中国人有较大差异。

一次,一个代表团出访快结束时,要搞告别宴会,准备答谢一下东道主。

答谢宴会的气氛非常热烈,双方都认为,这次访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但当代表团走了以后,主人跟我讲,我跟你是老朋友,我告诉你实话,我非常讨厌这位团长。

我问你为什么讨厌他?他说这位团长和我握手的时候,眼晴却看着我后边的人,竟然还跟他讲话,这是对我人格的侮辱!在他们国家,握住谁的手,必须眼睛看着谁。

可惜这位团长没有机会,也永远不会有机会听取这个主人对他的意见随着跨国度、跨文化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中西方因在价值观念、社会规范和文化规约等方面的不同而产生的文化习俗差异,会在实际的交际中出现文化"冲突"或"碰撞"现象.这种现象直接会导致交流障碍,严重的甚至会引起交际双方的误解.因此,了解和分析这种"冲突"产生的原因,有利于克服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产生,使交际能够顺利进行.1、课堂模式:中西的不同:中国:私塾学习,教师的无上权威;背诵,戒尺;教师在教室的位置;学生的活动国外:学堂,学校,教会学校;理解和记忆;民主教育,学生为主体相关人物:辜鸿铭2、什么是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吃喝拉撒,人际交往文化传统:文化的含义(文字,文学,朱光潜),神话传说(中国的山海经,西方的三大文化传统);思想层次及价值取向3、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的差异的表现:a) 小方面:生活习俗:对吹捧的理解(故事1:“不够谦虚”)b) 中方面:语言词汇的理解:(故事2:“周末”的理解)(故事2:成语的翻译和理解)(故事3:社会习惯语言的理解:干部;爱人lover?;cowboy, hippie, 阴、阳,等等)c) 中上方面:语言词汇对应家庭及社会结构:家庭的含义(traditional family, extended family, single-parent family, blended family, same-sex family)及隐私,“背井离乡”“落叶归根”;亲属表:除了下表之外,还有诸如师父、师傅、结义兄弟、老板等的称呼刀叉因为适应欧洲人饮食习惯而出现,它和筷子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观念。

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

据游修龄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

后来走向定居生活后,欧洲以畜牧业为主,面包之类是副食,直接用手拿。

主食是牛羊肉,用刀切割肉,送进口里。

到了城市定居以后,刀叉进入家庭厨房,才不必随身带。

由此不难看出今天作为西方主要餐具的刀和筷子身份很是不同,它功能多样,既可用来宰杀、解剖、切割牛羊的肉,到了烧熟可食时,又兼作餐具。

大约15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欧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

用刀把食物送进口里不雅观,改用叉叉住肉块,送进口里显得优雅些。

叉才是严格意义上的餐具,但叉的弱点是离不开用刀切割在前,所以二者缺一不可。

直到17世纪末,英国上流社会开始使用三尖的叉,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

所以西方人刀叉并用只不过四五百年的历史。

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

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

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

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

虽然不能将不同传统的形成和餐具差异简单对应,但是它们适应和促成了这种分化则是毫无疑问的。

筷子是一种文化传统的象征。

华人去了美国、欧洲,还是用筷子,文化根深蒂固,而老外们在中国学会了用筷子,回到自己的国家依然要重拾刀叉。

筷子刀叉到底谁更先进,各家说法不同,其实各有各的智慧。

筷子的特点是"不变应万变",料想方的扁的,长的短的,硬的软的,统统可以一夹就起来,确实神奇。

这一直很让中国人骄傲,并将其视作先进的象征。

不过最近却有学者反思认为:"从真正人类学发展科学角度来看,筷子是一种极端原始的、天然的工具,多数人种在刚开始学会使用工具时,都懂得用几根树枝来取代手夹起食物。

不含任何复杂的工艺技术。

欧洲人却率先进化,以石刀替代树枝,进而发展到金属刀具,最后又发展出叉子。

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繁琐的西餐礼仪。

刀叉正是欧洲人工业文明、理性精神的一种最直接反映,自己动手,独立性强,重推理,重解析,更有利于锻炼思维能力。

而拿筷子的华夏人则是吃现成的,不必思考,一点东西你推我让,团团圆圆模棱两可,凡事爱持模糊概念,所以思维能力不发达,未能产生工业革命。

"这种声音确实有些让人振聋发聩,不过所谓率先进化的观点却有失科学了,将刀叉概括为工业文明和理性精神更是牵强。

不过有一点需要肯定,同筷子的简单相比,刀叉种类较多,属于专用工具,但由于这种"专"往往表现出"大巧若拙"而被国人忽视。

回到餐桌上,也许应对炖得稀烂的黄豆猪蹄,筷子还能游刃有余,一旦碰上牛排,恐怕筷子就要自惭形秽了,刀叉这时表现出它们的专业特长。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筷子和刀叉与思维方式的关系很难得出结论。

不过关于使用筷子更有利锻炼思维能力的说法却着实有科学依据。

科学家们曾从生理学的观点对筷子提出一项研究成果,认定用筷子进食时,要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从而刺激大脑神经系统的活动,让人动作灵活、思维敏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