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五常的学术贡献

张五常的学术贡献

张五常的学术贡献*姜建强(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200433)本文是为五常教授70岁生日而作,意图概要地回顾教授近40年来在经济学上做出的主要贡献。

写这篇文章不容易,原因有两个:一是教授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二是本人学术功力有限,恐难以全面准确地领会教授的学术思想。

在此抱着野人献曝的心理,求教于方家,愿与那些致力于走教授选取的学术道路的同仁共勉。

根据我的阅读,教授的学术贡献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1)对帕累托最优做出重新认识;(2)合约理论;(3)企业理论;(4)租值消散理论。

下面将分为四节对它们进行讨论。

不过,需要申明的是,教授的学术贡献不止于此,只因篇幅所限,不能尽述。

一、交易费用与帕累托最优局限条件下的最大化,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分析传统。

自边际主义革命开始,故老相传,这个传统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由于新古典经济学通常只考虑价格和收入这两个维度的局限条件,其研究的最大化问题与真实世界相去甚远,因此时常遭后人诟病是一件在所难免的事情。

但是,诟病归诟病,如果偏离了上述这个传统,无论什么样的‚新‛理论,尽管哗众取宠可能会盛极一时,但要想盛极一世,势必困难重重。

科斯在1937年和1960年提出的交易费用概念之所以在理论上受到如此的重视,主要还是因为他在保留了新古典分析传统的同时,开始将交易费用作为一个局限条件纳入到经济分析中来。

似乎是一种历史的潮流,就在科斯1960年发表《社会成本问题》的同时,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陆续将这种新的分析方法运用到非市场领域,包括那些本不属于经济学分析领域的法学、历史学、社会学以及政治学等。

在新制度经济学这面大旗下,法和经济学、新历史经济学、新社会经济学以及公共选择理论应运而生。

自此,经济学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无论是好是坏,‚经济学帝国主义‛已经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代名词了。

正如许多经济学家指出的,交易费用分析方法是革命性的,这不仅体现在它使得传统的经济学分析更加逼进真实世界,而且还表现在它已经或者正在改变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向。

大约自上个世纪30年代始,在萨缪尔森、阿罗、德布鲁等人的影响下,凭借数学工具,传统的局限条件最大化分析被发挥及至,并衍生出所谓的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证明了竞争性均衡满足帕累托最优,也即所谓的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可以说,这个定理即是对斯密的‚看不见手‛原理的一个形式化。

但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大多数经济学家均认为,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建立在许多假定之上,因而如果放松这些假定,该定理就不会成立。

考虑到现实中各种与这些假定不符的事实,也就不难明白人们为什么那么容易接受众多稀奇古怪的‚市场失灵”理论了。

在这种思维定式下,经济学家的工作似乎变得异常简单,他们只需研究现实中的资源配臵状况,并将它与帕累托最优状态相对比。

只要实际中的资源配臵状况不满足帕累托最优的条件,都属于非效率。

因此,一个假想的、无所不能的政府通过干预市场以实现帕累托最优,便成为必不可少的‚政策含义‛了。

可以说,在帕累托最优标准这杆标尺下,经济学分析在基础上似乎已经逐渐蜕变为一个纯粹的规范分析了。

*本文写作之初,曾与李俊慧有过讨论,在此表示感谢。

当然,文中可能存在的错误,与她无关。

德姆塞茨(Demsetz, 1969)曾将这种分析方法戏称为‚天堂经济学‛(Nirvana Economics)。

要知道,德姆塞茨‚戏弄‛的不是别人,正是鼎鼎大名的肯尼斯〃阿罗。

阿罗曾写过一篇名气很大的关于知识创新的论文(Arrow, 1962),其引用率至今依然很高。

简单来说,这篇文章是讲,由于不确定性、不可分性以及不可得性,知识的生产和消费如果任由市场引导会背离帕累托最优,而政府的介入可以解决这一无效局面,并最终实现帕累托最优。

但德姆塞茨认为,阿罗这种分析是一种典型的‚天堂经济学‛分析方法,并且犯了‚草更绿‛、‚午餐免费‛和‚人各不同‛三种逻辑错误。

他指出,正确的分析方法是比较现实中的不同替代制度安排——即所谓的比较制度分析,而不应该将现实的制度安排与一个理想的标准进行对比,因为后者的分析逻辑是建立在政府无所不能的基础之上的。

其实,科斯(Coase, 1960)的文章就已经暗含了,在交易费用不为零的世界里,经济学分析需要在市场运行成本与政府介入市场的成本之间进行权衡。

但是,阿罗在他的那篇文章中似乎在不考虑政府介入市场的成本的前提下,就认为政府可以解决市场之所不能。

作为一般均衡理论的缔造者之一,他在这里仅做了一个局部均衡分析,着实令人玩味。

这个问题到了张五常手里,就变成一个经典的局限最大化问题,处理方法是地地道道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在他看来,如果考虑到所有的局限条件,帕累托最优就一定可以达到;经济学分析之所以得出非效率结论,必定是忽视了某些局限条件。

这一重要思想正式体现在他1974年的那篇《价格管制理论》中(其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他的《佃农理论》(1969)、《合约结构和非专有资源理论》(1970)),后来他在其他地方如《交易费用的范式》(1998)、《经济解释》(2002)等又做了进一步的详细解释。

在1974年的那篇论文中,教授对传统的价格管制理论提出了批评,并认为‚过剩‛或‚短缺‛无效率之说皆为胡说,且无法被证伪。

他说道,‚经济无效率提出了一个术语上的矛盾。

全部错误都可以追溯到某种约束条件上面。

如果充分描述世界的模型详细说明了它这样运行的成本和收益,世界就是有效率的。

‛(张五常,2000:第185页)说得更为清楚的是在《经济解释》(2002)中,过于精彩,不妨大段地引用一下,‚且让我们从鲁滨逊的一人世界说起吧……鲁滨逊不懂种植,大好的农地种不出产品来,是知识的局限所致,何无效率之有?鲁滨逊走路不小心,跌断了腿,不能工作,坐以待毙,但那是‘不小心’的局限,何无效率之有?无知、愚蠢、迷信、飞来横祸等,都是局限。

在局限下争取个人利益极大化的假设下,我们怎样想也想不出一人世界会有无效率这回事。

若想得出来,要不是指出的局限不够,就是逻辑矛盾……既然‘无效率’的情况在一人世界不可能想象,为什么在多人的社会中——达不到帕拉图情况——是那样容易发生呢?我的答案是:要是所有真实世界的局限条件都考虑到,达不到帕拉图情况(无效率)也是不能想象的。

在多人的社会中,‘无效率’的发生是因为我们漠视了或忽略了某些局限条件,而最通常的遗漏是交易费用‛(卷二:第157-8页)。

德姆塞茨曾说过,他教会了张五常什么叫‚天堂经济学‛。

后来我曾私下将此事向教授提及,当时他好像颇不以为然,大笑道,‚只要给我知道一点点,我可以想得很远很远……‛是的,教授的学术品味极好,一旦给他抓住一个重要的切入点,他可以想得很深、很远。

其实,在思想根源上,张五常的这种处理方法甚至可以追溯到科斯(Coase, 1960)那里。

不过,相对于科斯和德姆塞茨,我认为张五常的分析最为全面和透彻,更是折服于他对效率的认识是那么得传统和经典!因为他的这种处理方法,其实是从一般均衡视角将传统的‚非效率‛问题转换成一个经典的局限条件下最大化问题。

这样看来,许多原来认为新古典分析方法所存在的‚问题‛均可以在这一新的框架里得以很好的说明。

比如,西蒙(Simon, 1961)提出的‚有限理性‛在经济学上影响很大。

由于人们的理性是有限的,大多数人(其中包括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现实中的人们并非按照新古典的最大化方式来决策的,因此新古典分析方法没有什么用处。

的确,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会犯错误,但这种错误并非是因为人们没有按照最大化方式行事,而是因为有了交易费用,所以只能在局限条件下进行最大化。

价格是一种局限,收入是一种局限,交易费用难道不也是一种局限吗?究竟是‚有限理性‛,还是交易费用局限条件下最大化,是一种可处理的分析方法呢?随意翻翻经济学文献,我们都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无效率‚理论‛。

但是,根据新古典经济学,个人局限条件下最大化,怎么就会导致社会无效率了呢?逻辑上好像说不通。

当然,搞博弈论的人会说,纳什均衡就是一个反例。

纳什均衡的一个主要结论是,个人理性会导致集体的非理性。

而非理性其实就是一种无效率的表现形式了。

在经典的古诺博弈模型中,我们知道,每个企业各自为战,最终两家产量之和小于社会最优,但大于私人最优。

要知道,这个结论是建立在完全知识以及非合作这两个假定之上的。

所谓完全知识是说,我知道你的,你知道我的,我知道你知道我的,你知道我知道你的,……。

但从逻辑上来讲,‚完全知识”假定与‚非合作‛假定不能共存。

既然知识和信息是完全的(可以视为信息费用或交易费用为零),在局部均衡中,为何两家企业不可以进行合作(交易)通过垄断定价以实现私人最优?在一般均衡中,为何两家企业不可以合而为一,生产出竞争性产出,并对消费者进行完全价格歧视以达到社会最优?在完全知识的假定条件下,逻辑上我找不到任何两人以上的博弈会导致非合作的理由。

在我看来,纳什均衡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经济数学家在完全知识的假定下,武断地规定人们不准合作(交易)!教授一直强调经济学的目的是为了解释世界,而他对效率的处理方法其实是与他这一信念是完全一致的。

既然经济学上的最优都是一种局限条件下的最优,因此一旦分析中发现无效率,那势必意味着我们忽视了某些局限条件。

考察真实世界的局限条件,以解无效率之根源,其实就是将一个规范性问题转换成实证性的解释性研究。

自助餐是教授经常提及的一个实例。

自助餐表面上大吃大喝看似浪费,违反了帕累托最优,但如果我们解释为什么会存在自助餐这种安排,‚浪费‛之说就不成立。

在非自助餐的情况下,雇主需要雇佣服务员为客人点菜、上菜并在最后按每盘菜算价等等。

如果采取自助餐的形式,这些费用显然就节省了下来,何‚浪费‛之有?再来一例,住宾馆的客人在用电、水上一般会比较浪费,是非效率的。

但为什么宾馆从来不在房间里安装电表、水表,然后向客人收取相应的费用呢?显然,宾馆要为此支付一笔较大的交易费用,如果这些费用超过客人的浪费,宾馆宁愿让客人浪费。

局部均衡中看起来的‚浪费‛,但在一般均衡中就不是‚浪费‛。

换句话说,我们所观察到的无效率其实都是一种局部均衡分析,如果采取一般均衡分析,考虑到各种局限条件,特别是那些潜在的替代选择方式所涉及到的交易费用,效率必然是可以达到的。

可以说,张五常对帕累托最优的重新阐释,是在方法论上重新回归到新古典。

而且,他身体力行,将这一方法论在他几乎所有重要的论文中贯穿始终。

二、合约理论众所周知,张五常在《佃农理论》(1969)中创立了合约理论,驳斥了传统的佃农分成合约非效率观点,对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个合约理论,可以被称之为合约形式选择的效率无关论。

多数学者一般认为,张五常的合约理论是科斯定理(即那个不变定理)的一个应用。

但就我的理解来看,这个理论和张五常后来提出的合约结构理论,其实是对科斯定理的一般化处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