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古诗文阅读教学充满乐趣

让古诗文阅读教学充满乐趣

让古诗文阅读教学充满乐趣随着教学改革深入发展,古诗文的权重在初中课本中越来越大。

作为初中学生,掌握一些古诗文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古文难教,古文难学。

如何提高古诗文教学效率呢?激发学生兴趣是比较有效的办法。

一、设计精彩的导语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新颖、扣人心弦的导语,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引人入胜。

如教学《三峡》,引导学生背诵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诗句,然后问:“有谁见过三峡的景象吗?”引发学生进入三峡的壮美景象中,激发学生一种向往之情。

由“一位缺乏军事才能但又是明君”这句矛盾的话引出《曹刿论战》。

好的导语设计,让学生先入为主,为学生阅读课文创造了一个前提条件,驱动和控制了学生的心理,使之更易接受知识和技能,给人以启迪,催人奋进。

二、掌握多层次诵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学习一篇古文,首先要从诵读入手,诵读分范读、齐读、分组读、个别读、交叉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

通过教师范读,使学生读准字音,分清句读。

指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达到既定目标,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在诵读过程中多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如教《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先由教师范读,读准字音、句读,然后通过学生自读、分角色朗读等,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再进一步分析课文,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读起来自然有兴趣,效果就不言而喻。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学生要具有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诵读显得尤其重要。

诵读是进入诗的意境的最直接、最感性的方法。

通过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挑起学生的朗读愿望,然后通过领读、分组读、交叉读、齐读等形式多样的诵读,这样就会很容易把学生带到诗词的意境中,初步感悟诗词的韵味。

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先让学生朗读成诵,学生很快就会悟到词中的几种意象,经过老师略加点拨,就会明白众多意象构成行旅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

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乐学语文,愿上语文课,不怕古诗文,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古诗文教学课上得生动活泼,学生兴趣盎然。

如教学《核舟记》,课前要求学生准备画具,课堂上通过记忆把“核舟”画出来。

许多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兴趣,但也有些学生说“太难了”,“让我们看看书吧”。

在学生充满求知欲时,老师允许他们看一会儿书,蓄足的势一下子变成旺盛的活力,由兴趣转化为想学,由想学转化为能学,由能学转化为会学,学生很快就感知了课文内容,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教学《扁鹊见蔡桓公》,可把课文编成课本剧让学生上台表演,教学《愚公移山》可针对愚公愚不愚开辩论会。

此外,还可以分角色朗读、背诵比赛等语文活动,使学生尝到成功的甜头,从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学生在实践中才智得到发挥,就会有快乐的情感体验。

四、竞争有利于古诗文学习生活化初中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求知欲强,有竞争意识。

基于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参与竞争是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兴趣的重要举措。

我在古诗文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更主动自觉地学习,我常有意识为学生创造一些竞争条件。

如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举行的古诗文诵读比赛,学生踊跃报名参加,通过在班中诵读赛,竞争参赛资格。

班中还举行古诗文成语、典故出处集锦比赛,给搜集得多的同学加平时素质量化得分。

还学习魏书生老师的做法,让学生自己出题互考,并通过评比方式进行,让学生多查找资料。

同学们各显神通,有一种在知识长河中遨游,其乐无穷的感觉。

他们在竞争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参与的积极状态和兴趣程度。

通过各种竞赛,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鼓励学生展开想象课要上得有趣,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也是一种办法。

即力求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或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课文,面对面与作者或文章的主人公对话,在空间和时间上缩短读者与作者、及主人公之间的距离,使远古的画面走进学生脑海,使古代人物的思想注入现代的内容,使学生觉得新奇,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如温庭筠《梦江南》的教学,抓住“独”、“倚”、“脉脉”等词,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口头描述诗的意境,学生很快就描述出这样一幅广阔、多彩的美人凭栏远眺图:一位少妇盼望丈夫归来,终日呆立楼头,仔细数着江面上来来往往的帆船,面对着江水悠悠,夕阳依依离去,总是失望惆怅。

想到这些就不难理解词人笔下的怨妇思夫的愁苦难熬之情。

通过想象联想的手法,让学生面对面跟古人对话,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拉近。

以现代人的思想去评析古人古文,使学生有话可说,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用现代的观点去想象,大大增强了阅读兴趣,既学习了文言知识,增强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真是一举多得。

之人孤独寂寞凄凉的意境,从而理解词的思想内容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策略浅谈现代文阅读要求学生要有强烈的阅读兴趣,具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养成一定的阅读习惯,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会恰到好处地运用阅读技巧。

1 营建发问型课堂这里强调的是要让学习者学会发问。

会发问实际上是对语文程序性知识掌握程度的最好的说明,我们不能总是由大人发问,爱问本来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学习的任务也不是一味的回答由大人们提出的问题,这样一来,其结果是我们的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思考能力萎缩,心智被禁锢,创新精神丧失,最终将使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乏力。

2 倡导个性化阅读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对于统一文本的兴趣,统一问题的体悟可能是不同的,学法也是各异的,表达也是有差别的,教师就应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思考,充分展示个性和智慧,能动地谋求自身发展。

让每个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一方面对文本进行品读、分析,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都能感受文本,读出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比如鼓励学生针对文本就自己喜欢的、擅长的或力所能及的某一方面进行品读或就文本所想到的感兴趣的某一话题作分析,发表见解。

结果发现,学生有的分析文本的语言、有的分析人物的精神思想、有的分析地区环境历史与人物特点的联系、有的对标题的内涵及文本的主题作分析、有的分析文本的结构、有的联系到了相关的文章……这样的课堂,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做,都有动力做,忙得不亦乐乎。

阅读不是做广播操,教师只有为学生搭建好平台,学生才能达到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共享、共鸣、共识、共进。

在教师的引导下,以一种师生平等和谐的对话的方式,让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震颤,进而迸发个性阅读的火花。

当然,个性化阅读,强调的不仅仅是个性,共性的理解是绝对不能丢弃的,只有阅读者尊重文本,尊重作者,才能真正“我心知他心”,才算是真正理解了文本。

3 体验式阅读体验式阅读教学,是指阅读者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用自己的情感态度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切的感悟,获得真切鲜明的感受,从而深刻理解阅读内容,培养体验能力的教学。

长期以来,少有人真正去实践“读书就是读生活”,语文阅读教学改来改去,不是侧重在材料的内容理解分析上,就是侧重在语言学习上,前者是内容学习,后者是形式学习,两者都忽略了产生材料自身内容和语言形式的本源性东西———丰富的社会实践和个性化的阅读主体,在教学方法方面根本上是一致的———灌输,即便是偶有启发,启发的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灌输,更好地完成系统的材料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灌输,整个课堂实际上是封闭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真情实感的交流,读书内化,成为虚谈。

联系生活是学生对阅读对象产生和形成间接兴趣的关键。

阅读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实践范围、生活直接经验的有限积累和储藏,让学生带着“学以致用”的心理需求去阅读。

比如:文本中有对人物“手”、“眼”刻画的分析领会,那么就让学生拓展到对生活中自己身边人物“手”、“眼”的观察刻画,在加深对文本理解的同时也对生活有了更深的认识。

让学生从文本中发现与生活、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东西,让学生感觉到阅读与生活、与自己有着紧密的联系。

语文,因生活而灿烂,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

然而,很多时候语文教学恰恰远离了学生的生活需要,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上、课堂里,没有融合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单调、乏味,失去了生活实践的情境和乐趣。

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必须和学生的生活需要、精神需要联系在一起。

4 培养专题自主拓展阅读的意识,丰富阅读的渠道和方式自主拓展阅读中,学生自己选择阅读的“权利”大了,“权利”大了往往兴趣也就高了;人常常是会做的事、能做好的事更乐意去做,阅读也是这样。

学生可以就诸如“感受真、善、美”、“走近名人”、“诗词欣赏”、“秦风汉韵”、“杂文纵横”等大专题及“走近鲁迅”、“感恩父母”等小专题进行系统的拓展阅读。

由于专题自主拓展阅读是课内外相结合,自主阅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有收集、交流、研讨推荐等环节,包括了从课本到网络、从文本的比较到点评分析的比较、从师生比较到对照名家点评等丰富广阔的阅读方式和领域。

学习形式较之单一的课堂接受学习有趣而高效———学生有了自我展示的机会,交流推荐中他们能够体会到成功展示自己阅读体会的快乐,其阅读的兴趣会大大提高。

不仅是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了,自己走进书里了,就会感到读书的乐趣,有了内驱力,学生对整个语文学科的兴趣也大大提高了。

长此以往,课堂交流或是平时交流中、讨论问题或作文、随笔时他们的知识面就会比较广,显露出一定的深度和独见性、较成熟的思想观点,展示着较成熟的语言色彩,思路清晰、表述准确到位的特点。

5 给予充足的时间,在细嚼慢咽中品味;强化语言表达的训练意识,明确表达能力的提高关系到阅读水平的提高“文贵自得”。

语文课上,既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进去,即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又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出来,即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

“读”是感受的过程,“悟”就是领会,在读中领会。

教师要有明确的语言表达训练意识。

学生无论是口头说还是书面写,都是训练语言表达。

既然是训练语言表达,都必须有内容和形式上的要求。

表达的内容与形式是统一的,学生内容“说不清楚”,怎么能说是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呢?要想把内容表达得清楚深刻,就得在语言表达上下工夫。

语言中寄寓、栖息着思想。

锤炼语言就是锤炼思想,语言流畅了就是思想舒展了,语言准确精练了就是思想精致深邃了。

要给学生充分的语言实践时间,教师要有重视学生在实践中积累和运用语言的意识。

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不断内化书面语言,不断丰富充盈自己的语言库存,学过的词汇和句子在练习表达时,能不时显于笔下或口语之中,而不是一味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即头脑里固有的语言)来表达,与吸纳书面语言脱离开来。

教师应十分了解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和表达的欲望与困惑,及时给予学生以鼓励与必要的点拨,使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由不准确到准确、不熟练到熟练,逐步到达理想的境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