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校本课程《国学·弟子规》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国学·弟子规》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国学·弟子规》实施方案
一、课程开设的需求
我们开设《弟子规》校本课程,以传授《弟子规》为平台,以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心灵塑造为宗旨,从习惯抓起,促动学生养成教育的进一步升华。

引导学生诵读中华经典,主动吸收传统文化中博大厚重的精华,提升道德修养。

感受五千年文明智慧的熏陶,成为有经典、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有希望的合格学生,承担起弘扬中华文明的历史重任。

1.德行定终身,人生的起点从《弟子规》开始
《弟子规》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

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是教育子弟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俗语说:“教儿婴孩,教妇初来”,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长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须在幼小时培养;若幼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无能为力矣!所以,一年级开始让学生开始诵读《弟子规》是非常必要的。

2.百善孝为先,良好的品德从孝悌开始
自古以来,“孝”是中国人的第一美德。

“父母教,需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弟子规》头两篇便是针对孝顺父母、尊重长辈而作。

难以想像一个父母不爱、兄长不亲的人长大后如何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

学校德育工作从《弟子规》入手,以孝心教育为核心,通过诵读经典激发学生感恩意识。

针对经典中承载的传统道德对于当前独生子女的思想、行为都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就是诚信经济。

人无信不立,企无信难存,如果一个人连做人的基本信用都没有,是无法立足于社会的。

学校有义务、有责任来强化学生的诚信教育。

《弟子规》第三、四部分讲对自己谨慎约束,对他人诚实守信。

毫无疑问,高尚的品德须从小培养。

在孩子刚刚懂事就深入浅出地实
行道德启蒙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

由此可见在《弟子规》进校园无疑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二、课程的目标
总目标——《弟子规》校本课程通过诵读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实行文学、思想的积累和熏陶。

所谓积累,即积累丰厚文化底蕴,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所谓熏陶,即陶冶思想情操,形成健全人格,学会做人,为终身发展奠基。

阶段目标——一、二年级以诵读《弟子规》为主;中、高年级在诵读《弟子规》的基础上,实行联系生活实际的理解、感悟、辩论,加深理解;对水平强的学生,引导阅读原文。

三、课程教学理念
《弟子规》课堂教学必须打破沉闷无趣的气氛,改变一成不变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解词释句────串讲全诗────背诵默写”的教学方法。

《课程标准》的理念理应在教学中得以体现。

1.直面经典,真心接触:“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增强诵读,引导想象:“凡物各自有根本,风云万变不离宗。

《弟子规》校本课程也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采用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

3.课堂开放,学科融合:“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课程标准》)《弟子规》校本课程的课堂当然也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

如教师尝试走下讲台,把讲台让给学生;允许鼓励有不同的理解、见地。

此外,教学中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增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

引导学生联系地理、历史、自然等知识读懂文意,用绘画表达理解,用音乐配合诵吟,用表演再现情景等。

4.纵横联系,指导使用:教学贵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使学生学有所得,能“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

”(朱熹)。

《弟子规》校本课程,除了指导学生掌握一般的学习步骤,学习方法外,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实行知识、方法横向的迁移使用。

四、实施建议
根据《弟子规》校本课程的学习规律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基本方法可确立为“四化”教学方法,即诵读化、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

1.诵读化,即诵读为主,理解为辅,这是讲授《弟子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其做法基于以下三方面思考。

2.情境化,情境化就是用优美的古典音乐,色彩鲜明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创设氛围把学生引入国学的情境,使学生身处古典文化的韵律和氛围里,诵国学,学国学,身心受到陶冶,激发他们对国学的热爱。

3.故事化,就是用精典的小故事来诠释古文深奥的哲理,协助学生理解原文的主旨
4.生活化,是指《弟子规》校本课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五、评价建议
从学生《弟子规》校本课程学习的评价来说,主要应体现以下几点:
1.评价主体多维化:首先是改变当前占主流的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指导学生自评、互评。

因为《弟子规》的学习还常常在课余实行,还可请家长共同参与,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交互的活动。

2.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但评价课内所学,还要评价课外的阅读;不但评价学生对《弟子规》的理解掌握情况,还应“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

”(《课程标准》)以及学生学习《弟子规》的兴趣、习惯、态度和方法等。

3.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不但注重学生会背多少《弟子规》,更应注重学生发展的过程。

《课程标准》关于古诗文阅读评价有这样的建议:“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近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

”古诗文素养的提升是建立在存量基础之上的,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应该注重平时的、过程的评价。

4.评价形式多样化:除常规的解释、背诵、默写,还可采用朗诵、猜谜、赛诗会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高段还可尝试采用主题研究汇报的形式,使评价更具综合性。

自我评价。

通过反思,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对经文内容的初步感悟,让学生来讲讲《弟子规》在生活中的使用;夸夸自已哪些规范做得好,找出自身哪些不足需加以改进。

小组间评价。

同学之间互夸,互助,共同进步。

对以后的行为提出积极的改进措施,共同确定努力方向。

师生之间互相评价,《弟子规》作为校本课程,不单单是学生的事,老师更应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受到学生的监督。

这样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

还能够通过演讲德育故事、现身说法、经典诵读、课本剧、相声、吟唱《弟子规》、《弟子规》书法比赛等形式检验《弟子规》的教学成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