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方周末》新闻头版深度报道分析——刘阳

《南方周末》新闻头版深度报道分析——刘阳

《南方周末》新闻头版深度报道分析(大一时搜集的素材)《南方周末》可以说是新闻界数一数二的好报纸,与一般报纸不同的是,《南方周末》是每周一期而不是每天一期,所以也为其新闻的深度报道创造了条件。

而南方周末每期的头版头条基本上会是一篇专稿,深入报道一个热点新闻,彰显了其专业性的特质。

一、选题下面表格是《南方周末》2010年前三个月的头版新闻题目,从中可以看出,南方周末的选题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南方周末》会在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上选择相应的选题。

2010.01.21的海地地震报道,2010.02.11的春节故事报道,2010.03.04和2010.03.11的关于两会话题的报道都是根据当时特殊的时间点来进行的相关报道。

第二,《南方周末》会选择存在疑虑的重大新闻,进行深度报道,发掘背后的深刻原因。

读者可以在日报中了解到新闻事实,而在2010.01.14的抢尸背后的维稳逻辑聚焦内江“死而复活”案和2010.02.04前公安局长文强的“白加黑”这样的报道中,却可以看到现象背后的更富逻辑的分析和更深层次的原因。

第三,《南方周末》会报道显著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像2010.01.28的从“读书改变命运”到“求学负债累累”,2010.02.18的文化大国是否可能,如何可能等都是这样的报道。

但是《南方周末》并不会采取批判的态度,而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将现象、原因一一列举在读者面前,孰是孰非就由读者自己去判断了。

表格 1:《南方周末》2010年第一季度头版选题第四,从下表《新周刊》2010年第一季度头版选题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周刊》更爱选用的是偏向文化、精神层面的话题,更为“新潮”,也更吸引年轻人的目光。

而《南方周末》却很少会选用像《新周刊》中文化气息更为浓郁的话题作为头版,而是更加关注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话题,更加注重自身作为媒体的社会责任。

这一点也体现了《南方周末》虽然为周刊报纸,但其与杂志还并没有混为一谈,也没有忽略自身作为报纸的使命。

表格 2:《新周刊》2010年第一季度头版选题二、报道角度《南方周末》的头版新闻对事件的报道不会仅停留在表面上,而是会深度挖掘造成该时间或现象的各方面原因,这就使得《南方周末》报道角度的选取有其独特之处,下面就将以《南方周末》2010.04.01期的头版新闻“十四封贺信与一次矿难”为例,分析其报道角度。

这篇报道记者没有站在与矿难相关的任何一方进行报道,而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带领读者走进矿难现场,重新经历了矿难前后的一件件事情。

首先是援救情况,记者对援救情况的了解是多方面的。

第一,记者描述了当时现场的援救情况——无一人升井;第二,记者就以往经验,解释了为什么事故发生后救援人员没有救出一个人——透水事故的特殊性;第三,记者描述了施工队——红旗队的救援情况;第四,记者描写了政府部门也在积极进行排水救援,但效果不佳;第五,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分析了救援的情况;第六,记者采访了受困者的家属,他们很镇定且态度扔很乐观,可是他们的揣测却与专家的分析不同。

通过多方面对救援情况的描写,读者可以很清晰地了解到矿难的严重性和救援进展的情况。

对矿难这样敏感的话题,读者难免会怀疑报道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是否存在隐瞒。

多方面的报道,不需要记者多说,读者自会选择相信。

其次,对于事件发生原因的报道,记者同样从多方面分析,没有将事故的责任推给政府煤炭集团、施工团队或工人中的某一方,而是客观分析了每一方给这场事故添加的催化剂。

第一,施工方在利益的驱动和甲方的一再鼓励下,一心想提高施工速度,忽视了安全问题;第二,由于需要加快进度,矿井中有许多是建筑工人,没有经验,没有重视滴水现象;第三,中煤集团由于山西煤矿整合而面临的危机,需要通过王家岭煤矿的成绩来抢占铁路运力和市场空间,增强区域话语权;第四,政府对矿难的责任完全转移到煤炭工业厅,对于矿难的发生,官员异常超脱;第五,中国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并未勘探前方有水,而是料定50-100米内施工不会有问题。

而事故中水的来源到底是地下水、地下河流还是小窑老空水也无从知晓。

对于这类事件的报道,百姓难免会觉得报纸不客观,不是收了谁的钱为谁说话就是帮助政府掩盖错误。

而《南方周末》从多角度分析了事故的原因,既没有将责任推卸给其中某一方,也没有将某一方完全摘除在外,将事实原原本本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自己去判断。

这样一方面可以树立自己在读者中的公信力,一方面也引导读者采用客观地态度来看到事故发生的原因。

可以说既起到了媒体监督社会的作用,又将舆论走向引导至更健康的方向。

三、结构《南方周末》头版新闻的结构可以用层次清晰,结构规整来形容。

每篇报道都将事件分成若干部分,逐一叙述,每一部分有小标题和一句话提炼,让读者更容易了解事件的内容,以及发生的原因。

以《南方周末》2010.04.08期的头版新闻“拆出人命的地方,官员果然个个还在”为例,拆迁事故责任到底在谁,如何处理,如何问责本来就是一件很难说清楚的事情。

被拆迁者的自杀行为到底该不该由政府负责,政府在执行拆迁任务的过程中到底应该遵循怎样的规范,拆迁事故频繁发生到底该怎样处理都不是一句两句可以说得清的。

就是针对这样复杂的事情,《南方周末》头版新闻的记者便能够用清晰的结构层次来向读者表述清楚。

在这篇报道中,我们可以从题目看出,记者想要说明的主体方向是:拆出人命的地方,官员并没有受到影响。

所以在第一部分,记者开门见山,描述了最近发生的唐福珍和陶家父子的事情未对官员的任职造成太大影响的现状,又列举了近三年来,一系列拆迁事故并未对相关政府官员的前途产生负面影响。

让读者看到,事实确是如记者所说。

接下来第二部分,记者对拆迁事故的官员问责做了具体的阐述,不是完全不问责,这是问责也是表面形式,处置一些不重要的官员,或者将现任官员调职,甚至升迁。

第三部分,记者描述了另外一种情况,拆迁出事故,官员不会被问责,但是对于上级下达的拆迁任务,官员则必须按时完成。

第四部分,记者分析了官员问责难的原因,以一例曾经导致官员被问责的拆迁事故与其他拆迁事故做比较,说明了为什么官员问责难。

这样一来,把原本没有头绪,很难说清的事情拆分开来,就使得记者的叙述更加简单,读者阅读的时候也会觉得条理清晰,容易明白。

《南方周末》的每篇头版专稿几乎都会采用这样的结构方式,分析复杂的现象时,就会把事件分层,逐一阐述;分析事件的原因时,也会多方面分析或层层深入分析。

四、内容(一)少用评论,以事实说话在《南方周末》的专稿中,很难找到记者对事件的评论,记者会采访与事件有关的各方人员,将他们口中讲述的事实作为新闻的内容,会让读者感觉记者没有站在哪一方,而只是一个调查者。

比如在《南方周末》2012.04.29期的头版新闻“南平杀童案:死刑之后,大家都解脱了”中,这件事没有定论,郑民生到底有没有精神病无人知晓,可是记者所提供的种种证据都将矛头指向了郑民生有精神病,即使这样,记者也没有在此篇报道中的任何一个地方加入自己个人的评判。

关于郑民生到底是不是精神病这件事,依据《南方周末》的这篇报道可以说是疑点重重,记者写这篇报道的目的似乎也在意图说明郑民生是否是精神病这件事被有意地隐瞒了下来。

但是这些话并没有从记者的笔下写出来,而是从多方采访者的口中说了出来。

首先是南平市延平区马站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魏永蒙的缄口不言,郑民生的二审辩护律师、福州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忠钦对记者避而不见,郑民生的家属不愿意接受采访等情况让读者感受到郑民生的事情似乎疑点重重。

紧接着,记者给出了法院一审和二审的判决书,上面给出的杀人原因确实让人觉得牵强可笑。

而此时记者也只是用“‘残杀无辜’前表示惊讶和不解的一个‘竟’字,仍反映出此说法逻辑上的牵强。

”这样一句话在阐述客观事实的同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紧接着,记者用对无锡精神病专家刘锡伟的采访进一步说明了对郑民生有精神病的猜测并不是无端的。

记者选用的刘锡伟关于郑民生有精神病的分析并不是刘锡伟的无端揣测,而是刘锡伟反复观看郑民生审判时陈述的视频而做出的有依据的分析。

郑民生所说的被害有可能会转移读者的视线,让读者觉得是不是真的有人想陷害他,而记者前后两次说明已经查明并无陷害直说,再次将矛头指向了郑民生有精神病是非常有可能的。

之后,记者又用了邻居们的描述,认识他的孩子的描述,医院工作人员的描述来进一步加深郑民生有精神病的可能性。

最后,记者通过媒体和官方的改口来阐述事情的可疑。

新华社先是公布了南平市委宣传部的消息,称郑民生疑似有精神病,可是宣传部却在通报案情时否认,之后又否认了《羊城晚报》报道的郑明生去做司法精神鉴定,而新华社最后也改口称郑民生无精神病史。

记者依旧没有加入自己的任何观点,可是将这样的事实摆在眼前,任谁不会怀疑呢?这篇报道,很明显记者有自己的立场,记者不相信政府和其他媒体口中说的郑民生没有精神病,但是记者也没有将自己的看法赤裸裸地说出来,而是采用了一系列的采访去让读者自己相信郑民生有精神病。

从读者角度来看,单方面的法院的判决书、郑民生自己的陈述、精神病专家的分析、邻居的叙述或者官方的通告都不足以让人判断郑民生到底有没有精神病。

可是当记者将多方面的采访一同列举在读者面前时,自然也不用记者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读者自会怀疑郑民生有精神病。

并且也不会对记者产生反感、不相信等负面情绪。

(二)于无形中定下情感基调之前说到《南方周末》的头版专稿几乎不会用记者的评论,但是每个媒体都有自己报道的价值取向,每篇报道记者也有自己想要着重体现的方面。

而如果记者能够处理好个人情感与客观真实之间的关系,便不会让读者感到厌烦,也不会被批评倾注了过多的个人情感了。

《南方周末》2010.04.21期的头版新闻“当一个国家失去总统”就是一篇带有很明显的情感色彩的报道,很明显,记者对这个国家是赞誉的,对这个民族是赞誉的。

可是作为一家中国媒体,向中国人赞扬一个基督教国家并不是容易被大众接受的,况且这并不是一个人们熟知的,与中国有密切关系的国家。

这样,如何抒发情感,如何让读者接受这种情感变得至关重要。

这篇报道将感性与理性结合,从而隐藏了个人情感的痕迹。

第一,这篇报道的不同之处在于每一部分的开头都有一段诗作为总起。

诗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叙述方式,同时,诗又并非记者自己所作。

当记者借用诗来抒发了自己的感情时,读者或多或少会减少“情感来源于记者”这样的想法。

第二,虽然每段都以抒情开头,但记者内容部分的叙事依旧依照《南方周末》的一贯特点,以大量的、多方面的采访作为事实的依据,让读者自己去判断波兰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第三,很幸运,波兰是一个理性的国家,有着理性的民众,恰巧这位逝去的总统在平时并不大得民心而此时却得到波兰人民的缅怀。

大量的采访来自于波兰民众,来自于大众的话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