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核心边缘理论.ppt

核心边缘理论.ppt

• 一种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理论, 它试图解释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 展,再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最后 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
back
8
二、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
1、核心区域 ——城市或城市集聚区(经济发达区)
①国内都会区; ②区域的中心城市 ③亚区的中心 ④地方服务中心。
➢弗里德曼对“核心”与“边缘”没有明确 的界定, 只是形成一种相对的概念。
➢较少关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因素和社 会文化因素,忽略了知识溢出的外性,进 一步加剧地区差异。
back
21
核心边缘理论的现实意义
• 理论从产业发展和空间演变相结合的角度建 立起区域空间结构和发展阶段的关系,不仅 揭示了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空间结构的阶段 性变化规律,也揭示了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过程的一般规律。
19
• 提供了一个关于区域空间结构和形态变化 的解释模型,并且把这种区域空间结构关 系与经济发展阶段相联系,为区域规划提 供了理论工具。
• 对于我国区域差异、城乡差异显著,经济 全球化、产业国际化这一背景下,国内外 统筹发展都需要新理论思维。因此,该理 论的研究将会产生积极的政策建议作用.
20
• 缺点
2、边缘区域 ——国内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 ①过渡区域 ②资源前沿区域
9
边缘区域的划分
• 边缘区域 ——国内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 1)过渡区域
• ①上过渡区域(在核心区外围,联系密切); • ②下过渡区域(处于停滞或衰落的向下发展状态,与核心区域联系
不密切);
2)资源前沿区域 • 又称资源边疆区,可能形成次一级核心区域。(以美国东北部为例)
1
形成背景 基本内容 优点、缺点 现实意义
2


借鉴他人成果



核心边缘理论
3
形 成生 背长 景级
理 论

劳 克 斯
赫 希 曼
鲍得维尔 汉森
4


熊彼特的创新思想

景 弗里德曼在建立空间极化
理论利用熊彼特的创新思

创新往往是从大城市向 外围地区进行扩散的。
5


背 景
1966年弗里德曼在他的学术著作《区 域发展政策》中,正式提出核心-外围
理论。
1969年在《极化发展理论》中,进一
步将“核心一边缘”归纳为一种普遍适
用的,主要用于解释区际或城乡之间
非均衡发展过程的理论模式。
back
6
理论内容
一、核心边缘理论定义 二、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 三、经济增长的空间结构形态 四、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
7
一、核心-边缘理论(1966年J.R.弗里德曼)
• 解释了核心区和边缘区的空间演变。
22
核心边缘理论的现实意义
• 核心—边缘理论的研究向横向和纵向两方面的深 化, 涉及到多学科门类, 理论意义也不仅局限于地 理空间。
• 国内的研究中, 理论广泛应用于区域空间结构、 产业群组织与升级、旅游区及其规划、都市圈规 划等方面。
• 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变化能具体说明哪些地区支撑 着经济的增长,哪些地区在发展中滞后了。
10
弗里德曼的经济发展中心-外围模型,1986年 back
三、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
• (一)离散形 • 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经济活动前后向联系少
,城市化水平极低,工业不发达。
• (二)聚集型 • 城镇之间横向联系也逐步加强,中心城市逐步
形成。
12
• (三)扩散型 • 中心城市已有相当大的规模,扩散作用日
25
核心边缘理论的现实意义
• (2)边缘区域要积极响应核心区域的资源、 技术、人才扩散, 对接产业转移, 缩小核心 与边缘之间的差异, 有重点地培育新的核心 区域; 同时制定合理的空间准入原则, 提高 产业的综合效益, 巩固工业在带动区域发展 的作用。
26
• 9、春去春又回,新桃换旧符。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日子像桃子一样甜蜜。 2020/11/102020/11/10Tuesday, November 10, 2020
• 10、人的志向通常和他们的能力成正比例。2020/11/102020/11/102020/11/1011/10/2020 11:54:12 AM • 11、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2020/11/102020/11/102020/11/10Nov-2010-Nov-20 •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2020/11/102020/11/102020/11/10Tuesday, November 10, 2020 • 13、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2020/11/102020/11/102020/11/102020/11/1011/10/2020
社会经济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下,区域经济 结构以农业为主。区际之间经济联系不紧密,彼 此孤立。城镇的产生和发展速度慢,各自呈独立 的中心状态。
离散型空间结构
15
(二)工业化初期阶段 在某些位置优越地区各行业发展,出现很高的
经济增长速度,加工业和制造业发展,发展成为 核心,其他地区就是它的边缘。
聚集型空间结构
核心边缘理论的现实意义
除了以上几点意义,在处理如下几个关系方面 都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一)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二)国内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关系 (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24
核心边缘理论的意义
• (1)核心区域作为经济区发展的引擎, 未来一段 时间内仍然占主导地位。 空间结构重构要注重 以下几方面:
渐增加,周围城镇得到发展,形成新的增 长点。
• (四)均衡型 • 城市间联系密切,城市体系出现网络化、
多中心的特征。
back
13
四、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
• 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必然伴随经济空间 结构的改变。
•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空间结构的变 化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4
(一) 前工业化阶段
16
(三)工业化成熟阶段 核心-边缘区控制与依赖关系被强化,核
心区域发展快,且次一级核心区开始形成。
17
(四)空间相对均衡阶段 核心区域对边缘区域的扩散作用加强,整个区
域成为一个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城镇体系。
均衡型空间结构

back
18
• 优点:
• 解释了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 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再变为 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普遍适 用于解释区际或城乡之间非均衡发展过程 的理论模式.
• 做大中心城市的发展, 加强其影响力和辐射力; •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 加强合作交流, 促进其他经济区的
建立; • 充分发挥核心区的经济社会带动作用, 通过基础设施共
享、交通带动、产业转移、生态补偿等促进各方面合 作, 加强腹地扩展; • 各核心城市要加强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 稳步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