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深化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思考

深化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思考

核心价值 健全人格者、自主发展者、终身学习者、 幸福生活者
——摘自林崇德教授的研究报告
维度 社会参与(4条)
自主发展(3条)
文化修养(3条)
核心素养的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程方案(培养目标+课程结构+
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标准(素养+目标+内容+教学+评价)+教材编制
(目标+内容)→教学(学习方式+学习渠道+学习资源→学习经历;学问+学 思+学做;教学组织形式)→评价(核心素养→学业成绩+学习表现)。
◎“校本课程”
可以是分科课程, 也可以是综合课
◎“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是学校特
色的主要载体,是学校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组成部分。
◎课程校本实施:指各类课程的校本实施。国家课程 和校本课程都是校本实施的。
程;可以是学科
课程,也可以是 活动课程。
二、课程建设思考——校本(学校)课程的开发
校本(学校)课程的开发:问题引领完善 (1)课程要达成的核心能力(素养)是什么?这种能力
(1)丰富学习经历:如文献、问卷、考察、实验、制作、规划、
设计、服务、表达、交流、演讲、表演、示范、展示、宣传等经历。
(2)研究规格要求:针对课堂、家庭、场馆、社区、社会等各种 场所,提出数量、时间、领域、档案、评价、复核等规格要求。 ◎丰富学习经历和体现学习内涵,都需要更多资源的支持→包括 社会和社区场馆资源,学校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资源,数字化
(4)单元评价活动设计:①基于过程的真实性评价(与活动设
计规格相联系);②测量学支持下的水平等第标准制定;③高阶思维
(问题解决)的评价。(是设计指标还是设计工具或者规格表现) (标准的规定性和规格的个性化——基于标准和关注差异)
(5)单元教学资源设计:①Fra bibliotek型教学设计+典型教学片断+典型
教学微视频;②类型+结构+组织。(强化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6)教学改革结构思考:自主+合作+探究;阅读+交流+表达; 情景+问题+活动。
参与 国际理解
沟通与合作 自主 发展 生命健康 学会学习 主动适应与创新 语言符号与表达
国际视野、多元文化理解和尊重
沟通意识、合作能力、团队精神 身心素质、健康个性、生命观念 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策略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创业意识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阅读和表达能力
文化 修养
科学技术与应用
人文与审美
配→立德树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有待加强→做题时间多、做事时
间少→学习经历,尤其是实践性学习经历有待丰富。 说明:丰富实践性学习经历,促进个性化学习、控制基础共性要 求是课程改革努力的方向;充实实践性评价要求,控制基础性纸笔考
试要求,探索招生办法,是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方向。
PISA2012的结果: 问题解决能力
一、建立共同愿景——把握学习内涵
(1)建立学科要素(研究对象、知识体系、思维方式、研究方法、
发展历史等)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科技发展(现实问题)的关联。
说明:学习是人以生活和社会为背景,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
实践等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
(2)建立学科要素(研究对象、知识体系、思维方式、研究方法、
(2)单元学生活动设计:①突出学生自主性实践活动设计→阅
读+交流+表达+表现+文献+笔记+讨论+探究+设计+规划+调查;②探索 学生自主性实践活动设计的规格→程序+要求+档案+评价。
(3)单元作业活动设计:①解释性+多样性+层次性;②批改与
统计;③反馈与指导。(基于“理解内涵”+基于“问题解决”)
二、课程建设思考——国家课程校本化建设
②《中小学课程方案》。
③《课程标准》、《课程纲要》。 ①教育改革的历史变迁与时代特征。
基于文化传承
②典型的改革与优秀教师的经验。
③个人的实践与反思。 ①从困惑中发现问题。 深切感受 问题 敏锐捕捉→ 的 逻辑思考 解决
基于问题解决
②从矛盾中发现问题。
③从比较中发现问题。
时代特征:立德树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实践性经历+个性化学习→ 多样化课程+情境中学习+信息化环境→育人模式(目标+途径+评价)。
她用暂时功利性的推荐,透支了未来的生意。
启示:教育是为了孩子的今天,还是为了明天的发展? 教育质量是显性的考试成绩,还是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人格发展?
一、建立共同愿景——树立科学的质量观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学生社会责 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 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个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各测试国家或地区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成绩”与“预测问题解决成绩”
(通过阅读、数学、科学三个主要测试领域的成绩预测得到的)之间的差 值。根据PISA报告,上海有86%的学生,实际问题解决成绩低于其预测值。
30/09/2018
一、建立共同愿景——学校改革的依据和基础
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于政策理解 依 据 和 基 础
类+模块主题+案例+限制性说明。(行为动词的提炼至关重要)
二、课程建设思考——课程标准/编制要点
(1)立德树人,用学科核心素养贯穿课程标准各要素,呈现学
科育人价值。(国际趋势,国家要求,学科德育)
(2)优化结构,精选内容,控制要求,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在 内容与要求中,提高课程标准的结构化和操作性。(现状针对) (3)设计学习经历,强化文献、问卷、考察、实验、制作、规 划、设计、服务、表达、交流、演讲、表演、示范、展示、宣传等实
情景资源。
◎学校实验室(专用教室)建设,需要更多考虑促进学生体验感 受、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果展示的需要。
二、课程建设思考——课程方案(计划)
(1)体现国家要求与国际趋势: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融入课程 方案的理念、目标、实施、评价、管理等课程要素。
(2)体现上海教育综合改革方案要求:将立德树人要求,转化
二、课程建设思考——国家课程校本化建设
《学科教学指南》基本定位:①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针对
学生实际;②导向自主性和个性化学习,促进核心素养形成;③以主
题单元为单位,有重点的教学设计(抓住关键)。 (1)单元教学目标设计:①把握重点+明晰能力+挖掘意义;② 区分新授课和复习课;③增加测量学视角。(三维+素养+大观念)
理想、信念、责任 自信和自尊 兴趣、态度、习惯 身心健康 学习经历 学业成绩 学业负担
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
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 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 引领风尚。
一、建立共同愿景——关注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 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 键能力。
力+学习习惯+德美融合。
二、课程建设思考——课程标准
(1)指导思想:坚持“育人为本、能力为重、丰富经历、关注创
新”;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定学科核心素养。
(2)编制目标:实现“三个突出”(育人价值+核心素养+学习经 历)、“两个提高”(结构化+操作性)。 (3)修改策略:处理好“整体性与学科性”、“周密性与关键 性”、“概括性与操作性”、“改革性与稳妥性”四个关系。 (4)基本思路:三个维度阐述核心素养→明确课程定位+课程目 标→采用一般描述(知识与技能)+重点强化过程与方法(核心能力、 研究方法、过程体验)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描述内容与要求→水平分
为形成德育、美育、体育课程体系,加强课程横向贯通和纵向衔接。 (3)借鉴国际课程经验:优化内容结构、变革学习方式、丰富 实践性学习经历(文献+问卷+考察+实验+制作+规划+设计+服务+表达 +交流+表演+展示——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学习伙伴+思维方式)、密
切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科技发展联系、推进信息技术应用。
学校的一项研究任务:把学校课程安排表改为《学校课程计划(规划)》。
教研组一项研究任务:把学科教学进度表改为《学科教学指南(大纲》》。
二、课程建设思考——作业属性表和活动属性表案例
作业目标
内容维度
能力维度 作业难度
学习水平
作业类型 作业时间
作业答案
活动名称 活动目标 活动过程 活动资源 活动时空 活动水平 填写教材具体目标的编号 体验;实践;合作;表达;记录;分析 资源类型;资源功能 课堂活动;专用教室活动;场馆活动;活动时间 是什么; 为什么; 如何做; 做得如何
◎中学地理课程的核心价值
在于培养学生的人地关系意 识。区域知识、地图技能、
空间思维能力是支撑人地关
系意识形成的基础。 ◎中学地理课程在实施国情 国策,培育国家主权意识,促 进地域文化认同,培养可持续 发展观念以及实施人口、资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示意图 ——摘自上海中学地理课程标准 源、环境等的教育方面有着 独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课程建设思考——校本课程与课程校本实施概念
课程分类
课程 管理 国 家 地 方 学 校 基 础 课程 功能 拓 展 研 究 内容 组织 分 科 综 合
◎“校本课程” 指管理层面的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