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人教版新版七年级下册语文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基础训练及答案

【七】人教版新版七年级下册语文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基础训练及答案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基础训练基础训练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ké sòu( ) 轻jié( ) ān dùn( )调gēng( ) yōu yù( ) shēn wù tòng jué( )不jì( ) kāi( )桌子yōu( )然mǒ( )杀gē da( )2.结合课文内容或自己对鲁迅的了解,补充对联。

上联:俭朴热忱甘于奉献下联:__________________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①看着拥挤的人群,我的心情越来越焦燥,本来不满的情绪,也越想发泻出来。

于是乎,我疯狂地跑向山顶,想要脱离这个纷嚣的世界。

②她把四叶草固定在卧室的墙上,以此作为自己最大的动力,但竞选的结果还是不理想,仅管发挥很出色,但在强手面前仍然略逊一酬。

班长没有选上,只捞到一个课代表。

4.积累词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请分别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开头各写一个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欣赏孤独的老乡夏阳①我不知道他叫什么,暂且叫他小吴吧。

②第一次盘问小吴,真不能确定他在我眼皮底下多久了。

偌大的天安门广场,游客络绎不绝,人流涌动如潮。

大家背对巍峨的城楼,无不在忙着摄影留念。

小吴不是这样。

他到处转悠,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总是撵在人家身后,时不时还支棱起耳朵,偷听人家在讲些什么,形迹可疑。

21教育网③我作为广场的巡逻人员,截住小吴,问:“你干吗?”他捏着衣角,嗫嚅道:“我在丰台那边打工。

”④“我是问你来天安门广场想干吗?”⑤“没干吗呀。

”⑥“老实点,我注意你不是一回两回了,你老盯着人家游客干吗?”⑦“我……我在找人。

”⑧“找谁?”⑨“找老乡。

我来北京三年,还没遇到过一个老乡。

”⑩我鼻子一酸,拍了拍小吴的肩,叮嘱道:“注意点形象,别太露骨,更不准妨碍人家。

”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⑪天安门广场,草原一样广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群,河流一般朝这里涌来。

黄昏时候,夕阳之下,人流涌得愈加湍急。

小吴迎着无数面孔走去,仔细辨别暮色下的每一张脸、每一句方言。

⑫夜深了,广场上游客稀疏,灯火慵懒,小吴拖着疲惫的身躯,追上了20路公交车。

公交车从我跟前一闪而过时,我看见小吴抓着吊环,挤在一群人中间,眼里满是恋恋不舍。

⑬小吴来的时间很固定。

每个星期天早上,换乘三趟公交车来,晚上又换乘三趟车回去。

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他:“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⑭有一次,我发现他神情大异,跟着一个旅行团很久,最后还是悄悄地离开了。

我问他:“不是吗?”他失望地答道:“不是,是相邻那个县的。

”⑮“相邻那个县也是老乡啊。

”⑯他摇了摇头,固执地说:“连一个县的都不是,能算是老乡吗?”我安慰他说:“实在想家了,就回去看看吧。

”他笑道:“回家?我爹在山上打石头被炸死了,那个女人改嫁去了外省,哪有什么家?”说完,撇开两条瘦腿,消失在人海中。

⑰小吴找到按照他的标准定义的老乡,是在一个下午。

远远地,看见他和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在国旗下拉扯。

我立即赶了过去。

小吴看见我,激动地说:“他是我老乡,绝对的老乡!”那中年男人甩开小吴的手,整了整领带,呵斥道:“老乡?谁和你是老乡,老子是北京人!”小吴说:“你耍赖,你刚才打电话说家乡话,我听出来了,你是我们县的。

”中年男人厌恶地挥了挥手,骂道:“神经病。

”听了这话,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⑱这件事后,很长时间没有看见小吴在我眼皮底下转悠了。

我心中不禁想:是死心了还是离开北京了?这孩子,挺好的,时间长了没见,还真让人心里有点挂念。

⑲小吴再一次出现,是带一对老人来看升国旗。

这对老人脸色凄苦,衣衫褴褛。

我问他:“你找到老乡了?”小吴说:“没呢。

他们是一对聋哑夫妇,东北的,也没有老乡,我就对他们说,我们做老乡吧。

”⑳我欣慰地笑了,说:“那加我一个吧。

”小吴狐疑地问:“你?”我看着远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在这里巡逻快三年了,也没遇见一个老乡。

”(选自《2015中国年度小小说》,漓江出版社,有删改)56.填空。

怀疑→()→()→认同7.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他:“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⑰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联系全文,说说小说结尾有哪些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课外拓展为人大须学问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

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

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

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

古人云:‘不学业,墙面,莅事惟烦。

’不徒言也。

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向( ) (2)暇 ( ) (3)比( ) (4)四海(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躬亲戎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徒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唐太宗认为不读书的后果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链接萧红简介萧红萧红,1911年6月2日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府(今哈尔滨市呼兰区)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运动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的影响,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30年,萧红因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报社的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

萧红一生受尽白眼冷遇,她的作品中最有成就的是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被誉为“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个人特色的作家。

她一生拒绝给定、拒绝平庸,这不仅体现在她对传统社会的抗争和对爱情自由的追求,更体现在她的文学创作中。

不管是从题材选取还是手法运用,萧红都拒绝已有成法,另辟蹊径,坚持自己别致而独特的风格。

在中国文学史上,萧红将北方乡村特有的荒凉旷野下人们的生存状态、风俗文化,第一次如此逼真地带入文坛,使文坛既陌生又无限新奇。

参考答案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1.咳嗽捷安顿羹忧郁深恶痛绝济揩悠抹疙瘩2.示例一:清廉贤达不辞劳苦示例二:奢侈冷漠精于索求示例三:横眉铁肩正义凛然示例四:呐喊疾呼不怕牺牲示例五:无私宽广不求回报示例六:低调冷静乐于付出3.燥—躁泻—泄仅—尽酬—筹(点拨:“燥”的意思是缺少水分,所以应写作“焦躁”;“泻”的意思是液体很快地流,所以应写作“发泄”;“仅”的意思是仅仅、只,所以应写作“尽管”;“酬”的意思是报酬,所以应写作“略逊一筹”。

)4.示例:一鼓作气、二龙戏珠、三顾茅庐、四平八稳、五湖四海、六亲不认、七嘴八舌、八面玲珑、九死一生、十全十美(其他符合要求的成语也可)5.(1)小吴找到了邻县人,但不认为是老乡。

(2)小吴找到了同县老乡,却遭到对方的拒绝和辱骂。

6.理解关心(或:关爱、挂念)7.(1)“汪”字极言小吴眼中蓄满了泪水,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小吴因“我”的理解而深受感动的情态。

(2)“黯然”写出小吴情绪低落的神情,表现出他没找到老乡时的极度失望。

8.运用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表现了小吴惊愕、尴尬、痛苦、绝望等心理(答到两点心理即可)。

9.收到出人意料、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深化了主题——以小吴为代表的孤独者们面对孤独、不甘孤独的积极人生态度。

(言之成理即可)10.(1)早先(2)空闲(3)近(4)全国11.(1)(我)亲自参加战争。

(2)(这)不是空话啊。

(3)但是回想(我)年轻时的行为处事,觉得很是不对。

12.不学业,墙面,莅事惟烦。

【参考译文】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应该学习与求问。

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参与战争,没有空闲来读书。

近来天下太平,(我)人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

做国君、做臣子及做父亲、做儿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书中。

古人说:‘不学习,一无所知,处理事情只会感到麻烦。

’(这)不是空话啊。

但是回想(我)年轻时的行为处事,觉得很是不对。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