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7说明文阅读

7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复习指导【试题研究】(一)(2017年·无锡卷)黑白双风暴(9分)①回顾历史,一个现象显而易见:文明越发达,衰亡越彻底。

在人类大规模无节制的开发下,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文明被迫沦落他乡。

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手段“高明”了,终于短时间即酿成了大规模的自然灾害。

②19世纪,美国鼓励向半干旱的西部大草原移民开荒,认为这是既能发展西部又能解决饭碗的聪明之举。

1860—1890年,90万平方公里处女地被开垦。

孰料过度垦牧造成大面积沙化,20世纪30年代,沙尘暴渐成气候,1932年爆发14次,1933年达38次,1934年春季终于发展成灾害性的沙尘暴,扫荡了中西部大平原,使全国小麦减产1/3。

1935年,震惊世界的黑风暴降临了,裹挟着大量新耕地表层黑土的西风“长成”了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1440公里、高约3公里的“黑龙”,3天中横扫了美国2/3的地区,把3亿吨肥沃的地表土送进了大西洋。

黑风暴所经之处,农田水井道路被毁,小溪河流干涸,16万农民逃离西部地区。

当年美国农业损失惨重,粮食减产一半以上。

③可是,前苏联并没有接受美国的教训。

从1954年开始,为“让荒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在哈萨克、乌拉尔等地的半干旱草原,10年之内开垦了约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一度使前苏联粮食年产量增加了2/3。

但植被和表土结构被破坏的结果是:1960年3月和4月两次出现了大面积黑风暴,仅哈萨克新垦区农田就被毁了20万平方公里,新垦区农耕系统几乎瘫痪,连邻国罗马尼亚、匈牙利和南斯拉夫也都尘雾迷漫。

④比黑风暴波及更广、持续更长且已覆水难收的是同时发生并绵延至今的白风暴。

前苏联在土库曼斯坦卡拉库姆沙漠中修建的卡拉库姆运河,每年可从亚洲第三大湖咸海的主要水源——阿姆河调水灌溉10万平方公里的农田和草场。

这种“创造性地再造自然........”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阿姆河水被截走,使得阿姆河下游的咸海水位急剧下降,30年间湖岸线后退了10至20公里,咸海湖底盐碱裸露,周围地区沙化严重,“白风暴”(含盐尘的风暴)接踵而至,不仅使咸海附近的环境荒漠化,白风暴还永久性地毁灭了60%的新垦区,使其成为生命的禁区,导致了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

12.阅读第②自然段,请简要概括美国黑风暴具有哪些特点?(每点不超过6个字)(3分)【试题解析】此题考查对说明对象特点的理解和概括。

作答时,应逐句进行概括。

“20世纪30年代,沙尘暴渐成气候,1932年爆发14次,1933年达38次”,这两组数据鲜明地突出了美国黑风暴爆发频繁的特点,“1935年,震惊世界的黑风暴降临了,裹挟着大量新耕地表层黑土的西风“长成”了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1440公里、高约3公里的“黑龙”,3天中横扫了美国2/3的地区”这一连串巨大的数字突出了其涉及范围广的特点;“黑风暴所经之处,农田水井道路被毁,小溪河流干涸,16万农民逃离西部地区。

当年美国农业损失惨重,粮食减产一半以上”,这一系列关键词表现出其破坏力强、危害巨大的特点。

【参考答案】爆发次数多(爆发频繁)(1分)、涉及范围广(1分)、破坏力强(危害大)(1分)。

【考点定位】能筛选并整合文中的关键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C。

13.通读全文,请简要说明第④自然段中“创造性地再造自然”的含意。

(3分)【试题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语句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应紧密结合文章内容,总体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来答题。

首先要明确这种“创造性地再造自然........”的行为原指的是前文中“前苏联在土库曼斯坦卡拉库姆沙漠中修建的卡拉库姆运河,每年可从亚洲第三大湖咸海的主要水源”——阿姆河调水灌溉10万平方公里的田农和草场。

”;而根据后文这一行为“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可以揣度作者在此使用双引号是表明否定讽刺的态度;通过阅读全文,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对这一行为的真正定义就出现在第一自然段,“在人类大规模无节制的开发下,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手段“高明”了,终于短时间即酿成了大规模的自然灾害。

”【参考答案】指人为地(人工的、人造的)、(1分)大规模地(过度地、无节制地)(1分)改变(破坏)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生态恶化、导致生态灾难)的行为(1分),含有否定意味(1分)。

答对任意的三个方面即可。

【考点定位】能领会关键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能力层级为分析C、综合应用D。

14.第④自然段划线句中“永久性”一词不能删去,请说明理由。

(3分)【试题解析】此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把握。

可按以下步骤完成,第一,解释词语含义;第二,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第三,加上套话(如果去掉,就与实际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参考答案】“永久性”表示永远长久(1分),该句表明了被白风暴毁灭的新垦区成为生命的禁区,或突出了白风暴危害的严重性(1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考点定位】抓住限制性词语,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能力层级为分析C。

(二)(2016年·扬州卷)丝绸之路上穿行千年的植物(12分)①丝绸之路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一条古代中国腹地连接亚非欧商业贸易的通道。

经过这条通道,中西方互通有无。

一些具有传奇色彩的植物,就通过这条通道传入了中国。

②黄瓜名称的改变就具有传奇色彩。

黄瓜最初叫“胡瓜”,公元6世纪前传入中国。

“胡瓜”为什么改叫“黄瓜”呢?原来隋炀帝因为有鲜卑血统而“讳胡”,所以将涉“胡”的字眼一律更换。

按照五行学说,黄为土色,位在中央,因此黄色属于中央之色。

隋朝以鲜卑血统入主中原,为了宣示隋皇室统治的正统性,才无视“黄瓜”之绿色而改为黄色。

③小麦的原产地是西亚和北非地区的两河流域,而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小麦,出土于距今约四千年前的新疆小河墓地。

大约一千年之后,小麦的身影又出现于小河墓地以东的吐鲁番地区。

能证明小麦是外来植物的事例还有很多。

比如出土于中原黄河流域的甲骨文中有“来”和“麦”这两个汉字,就保存了小麦由西向东传入中原地区这一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信息。

“来”的繁体字是“来”,甲骨文字形之一,很明显是一个象形字,像一株小麦的形状,中间是直立的麦秆,上面是左右对生的麦叶,下面是麦根。

“来”的甲骨文字形之二,上面的斜撇像成熟后下垂的麦穗。

后来甲骨文被金文取代,“来”的金文字形将下垂的麦穗之形变为一横,而且表示麦秆的一竖还穿透了这一横,这就为字形的“讹变”埋下了伏笔。

据此看来,“来”的本义是外来的小麦,引申为来去的“来”。

“麦”的繁体字是“麥”,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来”,即麦子;下面是“夂”,像一只脚趾朝下的脚。

甲骨文中的脚都是有方向性的,脚趾朝下就表示从外而来,因此整个字形会意为:麦子是从外地引进而来的作物。

你看,这其中是不是充满了传奇性?④其实,具有传奇色彩的植物还不止这些呢。

大蒜的原产地是西亚和中亚,最迟在汉代传入中国。

它的最初用途是和西方一样作为药用的,后来又变成了辟邪之物。

原产于印度的甘蔗传入中国南方后,唐朝向印度学习熬糖法制作出了红糖。

唐代宗年间四川一带人探索出了制作白糖的方法,然后再次传回到了印度。

⑤丝绸之路上穿行的植物还有很多。

在这些植物传奇变化的背后,还有很多文化遗产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

⑥丝绸之路正以它博大的胸怀向世人述说着它的历史……(选自2015年7月第8期《科学大众》,有删改)14.结合全文,分析本文标题包含了哪些信息。

(4分)【试题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结合文本内容,分析题目所包含信息。

特别是第一段首括句中的关键信息“丝绸之路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和“中西方互通有无。

一些具有传奇色彩的植物,就通过这条通道传入了中国。

”,首先点明了说明对象:丝绸之路上的植物。

“穿行”突出了中西方之间植物的传播、变迁和作物间的交流;“千年”表明有历史厚重感。

【参考答案】指出说明对象,丝绸之路上的植物(1分);突出植物的变迁(1分);写出了不同地区间物种(作物)的交流(1分);有历史厚重感(1分)。

【考点定位】能领会关键词句在全文中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

能力层级为分析C。

15.文章分别从哪些角度说明了这几种植物的“传奇色彩”?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分)【试题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要点的能力。

示例黄瓜:是名称的改变。

示例小麦,是字体的转变;示例大蒜,是用途的改变。

示例甘蔗,是方法的交流等。

【参考答案】名称的改变,字形的演变,用途的转变,方法的交流。

(共4分,每点1分)【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关键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C。

16.请指出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4分)【试题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作用的理解和分析。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引用等,熟练掌握其作用后,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举例子(1分),举了甲骨文中“来”和“麦”的例子,具体有力地(1分)说明了小麦是外来物种(作物)(1分),为丝绸之路上植物的传奇性增加了文化色彩(1分)。

【考点定位】辨别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能力层级为分析C。

(三)(2017年·连云港卷)高速公路上的弯道(9分)①《诗经》里记载:“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这句话形容周代的路况非常好,就像磨刀石那样平整,像离弦之箭那样笔直。

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就希望道路平坦笔直,觉得这样行驶车辆才能安全快捷。

②然而,现代许多国家修建高速公路时,对高速公路的直线路段长度加以限制,一般规定直线段跨段不超过设计时速的140﹣120.如一段高速公路的设计时速为每小时120公里,它的直线路段长度不能超过3公里﹣6公里。

我国北京至天津塘沽高速公路全长152公里,弯道有33处之多,其中有十几处弯道是故意设置的。

有些国外高速公路弯道设置更多,美国加州的一段200公里的高速公路,竟然有50多处弯道。

③研究表明,在过于平坦笔直的路面上高速行车极易发生车祸。

首先,发动机的声调一成不变,驾驶员会因缺乏感官刺激逐渐产生精神疲劳,速度感和快速反应能力会大大减弱,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再者,从眼睛的视觉特性来看,如果汽车司机长时间地注视着无限远方,会产生一种视差,把近处的东西看成是远方的东西,医学上谓之“空虚近视”,对安全行车极为不利。

同时从心理角度看,过于平坦笔直的道路,也会让人产生心里懈怠,诱发“飙车”欲望。

你也许已注意到,车辆从高速公路下来都一律经过一段弯路,车辆缓慢地沿着弯道顺从而下,这段弯道就是对驾驶人员的安全引导,防止车辆下高速路后车速过快而诱发安全事故。

(选自《百科探索》2016年第11期,有删改)13.请给“空虚近视”下一个定义。

(2分)【试题解析】此题既是“信息筛选”题,又考查了学生对说明方法的理解掌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