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教学小妙招

语文教学小妙招

自从新课改以来,对于如何上好语文课,教育界很多专家、学者及学校一线教师们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改革。

创造出了如中科院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教学模式”、黎世发的“六因素(课型)教学模式”、上海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模式”、还有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等等,使传统课堂面貌焕然一新。

中学很多教师认真研究和借鉴了这些先进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恰当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极大的提高了教学质量。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还有很多教师,没有遵循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和原则,忽视本地区学生的主体因素,生拉硬套现有教学模式,使课堂索然无味,或者套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讲课内容和手段千篇一律,正所谓“穿着新鞋走老路”,整个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反应冷漠。

尤其作文教学只重知识性指导,语言教条化,忽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对学生写作实践缺少必要的指导与评价,导致学生缺乏语文素养,没有自主精神,个性缺失,创新能力低下。

(一)课堂仍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接受能力
有些年老的教师为民师转正,本身语文专业知识狭窄,教育理念陈旧,运用新的工具、新的理念比较困难,虽然有的也跃跃欲试,但受自身条件限制,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堂课已完成教学计划为目的,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还是凭着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本教参走上讲台开始传统的辛苦的讲授,直到45分钟结束,有的还嫌时间不够用。

所讲内容全面繁杂,从生字的音形义到新词的解释,从句子的含义到修辞的妙用,从划分层次总结段意到中心思想的概括分析,还不能放过精彩段落、精彩语词长篇大论的“赏析”,学生被动的接收学习;或者有的教师只窥到教改的一隅,进行所谓的“师生对话”,整堂课提问,表面上看,学生不断的举手,课堂热热闹闹,似乎很和谐,但实际上提问的作用不过是疏导课文而已,学生的思维容量小,缺乏深度。

对于学生的回答,符合教师的设定就给予肯定,超出自己的计划或预向之外,就给予否定。

在课堂上学生只须认真听课、认真记好笔记,就能完成作业,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由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没有体现,教师低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学习愿望与要求,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发挥,教师口若悬河的讲解,学生无所适从,抓不住重点,掌握不了要领,昏昏欲睡,致使学生对语文学科失去了兴趣。

(二)盲目追求课改,在课改大潮中迷失自我
有些年轻教师身受应试教育的毒害,对语文课程改革抱有浓厚的热情,但是他们对于新课标所倡导的教育理念知之甚少。

虽然拥有改革的勇气和强烈的求知欲创造欲,但是他们教学任务繁重,工作量大,往往带着两个班级的课并且兼着班主任工作,再加上领导安排的其他事情,整天忙的不亦乐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教育理论、学习新的教育方法。

纵然是上级部门对新课程进行一些培训,也是重理论讲解轻实践指导,往往听几场报告完事。

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全部走出去观摩,学习他人之长。

他们很难落实新课标精神,他们有勇气打破破旧的教学模式,但是破了以后怎样立,却又感到很迷茫。

(三)备课形式化,教学方法单一
不少教师写教案大多是千篇一律,所以大多是教参或往年的翻版。

有的甚至直接带上教参,凭着经验照本宣科。

有个别教师写教案,纯粹是为了应付检查,等要检查了,夜以继日的补写,教案大多没有实用价值。

这些形式主义的备课,必然会导致教师上课只有任务,没有目标,讲完了事,不计效果,不论什么课都是千篇一律:作者生平、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等。

并且教学手段落后于时代发展,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先进的电教设备、多媒体设备,长期被封在室内,无人问津。

(四)教师以“讲”代“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差
目前对学校、教师的评价标准,仍然是以升学率,教学成绩为尺度,这就迫使学校加班补课,教师和学生都在超负荷工作、学习。

有一些老教师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指导,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应付应试教育的“法宝”,课堂上以分析考点内容为主,按照题型
作详细的讲解,忽略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身处农村的学生,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又不能达到新课标要求的阅读量,有的甚至还没有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

由于教师在课堂上以分数为中心,重教材的范文的讲解,不关心学生生活及学生主体情感体验,忽视对话文本时学生的独立思考、感悟、表达,不能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导致学生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文教学重知识性指导,忽视对学生实践的引导与讲评
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语文教师要大规模提高教学质量、要精品,要升学率(这是学校、社会评价教师的硬性指标),教师不能不靠繁琐的讲授频繁的练习来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以至有时把作文课拿来讲课文,搞基础训练,搞阅读训练,作文则给予一个题目,被当作作业布置到课下完成。

即使是上作文课,教师在写作之前,主要的工作是指导学生审题,或使学生进入写作情景,或构思启发乃至“训练”。

也就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对“怎么写”只有原则性指导和要求。

大多数语文老师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只是给予学生写作时间,写作过程,老师很少顾及,更缺乏有效的指导。

在写之后,教师对学生作文缺少必要的讲评,或展示一下好的作文,或介绍一下观后感,或解释一下考试时作文打分标准。

大多数学生写作水平很低,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写得平平淡淡,个别学生的作文根本不能称其为作文,字数不足,错别字连篇,没有标点或“一‘逗’到底”,甚至生搬硬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