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句式(公开课)讲课讲稿

文言文句式(公开课)讲课讲稿


1.主语省略
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 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名词又啰 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3)[余] 令作诗 ,[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
2.谓语省略
在文言文中,有些情况下 谓语也可以省略。
选出下列各组中不同的宾语前置的句子:(B )
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 、唯才是举。 D 、姜氏何厌之有
4、介词宾语的前置。 如:
一言以蔽之。(以一言)
(二)、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 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
在中心词之后。
1、“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发出铿锵的声音的石头,到处的石头都是这样的)
3.用介词“于”放在动词后, 并引出施动者。
•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说》 ) • (2)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
4.没有表示被动词语的被动句,
这是一种意念上的被动句,可以根据上 下文的意思补出。
• 樯倾楫摧。(《岳阳楼记》) • 王之弊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
特点: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即: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
2、在否定句中,疑问代词(安、 何、谁等)作宾语,一般提前到 动词(或介词)前。
常见的否定词:不、莫、勿、弗、未 常见的代词:之、余、吾、已、自、 汝、尔
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C)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时人莫之许也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定语后置)
•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在文言文中,省略宾语是比较普遍的, 所省多是代词“之”。我们要注意动词谓 语,就能分析被省略的宾语。
•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 (3)屠惧,投(狼)以骨,一狼得骨止,
2、“……,……也”式。主语后面不用 “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 表示判断。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鱼,我所欲也
3.用“为”、“乃”、“则”、“悉”、“皆 “本” 等词表示。
•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 环滁皆山也。 • 臣本布衣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 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
l.用“为……所……”、“为 所”表示被动。
• (1)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 (2)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一狼仍从(屠)。(《狼》)
4.介词省略
古汉语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 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 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 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略。
•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 • (3)口技人坐[于]屏障中。(《口技》)
1、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①微斯人,我谁与归?“谁与” “与谁”
②宋何罪之有? “何罪之
“有何
③问:“何以战?有”“”何以” “以罪何””
特点: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 宾语前置。(即:疑问代词+宾语+动词)
1、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安、 何、谁等)作宾语,一般提前到 动词(或介词)前。
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倒装句
文言文在语意表达中,常常改 变词序或句序,形成倒装句式, 而这里的倒装主要是针对现代汉
语的表意语序而言的。 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主谓倒装。
(一)、宾语前置
宾语一般是在动词(介词)的后面, 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 就把它放在动词(介词)的前面。
D、然而不王者,未之闻也
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
等词的帮助,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 动词前。“之”和“是”是宾语前 置的标志,不译。
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谓我也 《秋水》
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何陋
《陋室铭》
宋何罪之有? 有何罪
《公输》
唯命是听 (唯听命)
唯你是问 唯利是图
(唯问你) (唯图利)
疑问代词有
“何、谁、胡、恶、安、奚”等
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C ) A、豫州今欲何至?
B、童子何知?
C、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判断句) D、大王来何操?
E、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2、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①忌不自信。 “不自信” “不信自” ②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之怠” “弗怠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 “不之欺”余”
文言文句式(公开课)
文 言
判断句;


被动句;
见 的
省略句;
句 式
倒装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 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 叫判断句。
文言文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式。主语后面用 “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 表示判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 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注意:并非所有用了“者、也”
的都表判断。有时它们表句中停顿 或舒缓语气。
如: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余闻之也久。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 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4、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 中也有,但起义较晚并且少见。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 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这”,作判断 句的主语。
如:是进亦忧,退亦忧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5、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 的判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