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汇报材料(定)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汇报材料(定)

济宁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情况汇报中共济宁市委济宁市人民政府(2011年11月1日)济宁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与江苏、河南接壤,素以“孔孟之乡、运河之都”著称,现辖12个县市区和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80.5万亩;总人口84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76.9万人,占68.4%。

2010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42.8亿元,财政总收入33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69.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250元。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应农民群众建设幸福生活美好家园的新期待,立足济宁实际,着眼统筹城乡发展、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在全市范围内启动实施了以农民增收致富、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危房改造、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为重点的农村六大重点工程建设。

在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意见》即鲁发…2011‟10号文件,特别是全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现场会议后,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部署要求和建设内容,对农村六大重点工程的任务目标、建设重点和实施措施进一步细化、实化和深化,把实施六大重点工程作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总抓手和突破口,坚持“大投入、大力度、大建设、大提升”,统筹谋划,精心实施,强力推进。

一、基本做法(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指挥体系。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组织召开了动员大会,研究制定了实施意见,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亲自挂帅的专门班子,从有关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了独立办公、实体运作的组织指挥机构和工程项目建设指导协调体系,各县市区也分别建立了相应的领导和办事机构。

市、县、乡三级都把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编制了三年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

全市上下形成了决策、执行、督导、考核相互衔接配套,上下贯通、左右相连、运转高效、推进有力的组织指挥体系,为各项工程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深入宣传发动,营造社会氛围。

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市、县、乡三级通过层层召开动员会、调度会和现场推进会,市、县报纸、电视台、电台等新闻媒体开辟专栏专题,进行广泛宣传、深入发动;将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各项重点工程细化量化为具体项目,明确建设目标和标准时限,制作新旧对比效果图表和声像制品,充分运用媒体、墙报、宣传栏等载体进行宣传引导,组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专题“三下乡”等活动深入乡村进行宣讲,通过美好前景展望及效益实惠分析,激发了广大群众的参与意识和热情,激活了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为各项工程建设扎实推进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

(三)强化政策扶持,构建支撑体系。

按照“大投入、大力度、大建设、大提升”的要求,一是努力增加财政投入。

从今年起,市里每年设立3亿元专项资金,采取“项目配套、先干后补、以奖代补”等形式,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进行支持和奖补;从新增地方财政收入中拿出5%、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拿出15%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各项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投入,各县市区也普遍增加了相应投入,确保每年全市财政投入总额不低于12亿元。

为使重点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尽快发挥效益,最近市里又整合筹措了1亿元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村级环境卫生保洁员工资报酬、乡镇垃圾转运站和新型农村社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奖补。

二是强化公共资源整合投入。

将市县两级涉及农村路、水、电和治安、社保、医疗、科教、文体等方面的项目资金有机整合,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投入、捆绑使用、各记其功”原则,集中用于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三是广泛吸引金融信贷投入。

通过积极培育发展镇村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合作社等各类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健全农村信贷担保抵押融资机制,引导各级各类金融机构重点支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村金融投入累计达到XX亿元,同比增长X%。

四是广泛吸引社会投入。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乘数效应,拉动吸纳社会资金投入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鼓励引导社会团体和工商资本发展现代农业、参与新农村建设。

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菱花集团,计划3—5年,完成投资27.45亿元,在全市建设100万亩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曲阜市尼山镇制定出台了鼓励支持发展规模经营的扶持政策,吸引39家工商企业转包了3000多家农户的1.3万亩承包地,用于发展高效设施、特色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

全市通过招商引资,兴建了一批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和生态旅游示范村及生态旅游度假园区。

(四)突出示范引领,创新建设模式。

为着力培育打造一批立得住、学得会、推得开的典型,依据不同条件、不同类型,在全市选择300个村(居)作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先导村,重点推进、率先突破。

同时,建立市级领导联系点制度,31位市级领导每人联系包保1个示范村;市直113个部门、单位选派229名干部,对111个市级示范先导村实行驻村帮扶,市、县、乡共选派3480名干部,对1949个村进行重点帮扶,约占全市行政村的三分之一。

(五)着眼富民惠民,突出建设重点。

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重点在抓好常规农业和结构调整的基础上,突出抓好龙头企业建设、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和以秸秆养畜、养菌、沼气建设等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在农村基础设施提升上,重点抓好河、湖、库、塘等引水工程的渠系配套建设,突出解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卡脖子”问题;同时,将农村公路“村村通”提升为“村内通”、“网络化”,将村村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等深化为“户户通”。

在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上,集中开展以整治和改变农村“十大不文明现象”为重点的宣传教育活动,努力提升农村文明水平。

在绿化美化方面,深入推进绿化示范镇村创建活动,量化标准,提高档次,着力提升农村生态建设水平。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上,突出城中城郊村、镇中镇边村、园(区)中村、压煤搬迁村和经济强村等五个重点,连续三年,每年建设120个左右市级示范点,配套建设涵盖农民生产生活全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综合服务中心。

(六)强化推进措施,构建长效机制。

一是抓督导,建立周督查、旬调度、月通报制度。

采取定期全面检查和不定期随机暗访相结合,每次检查、暗访情况排出名次,并在媒体公开曝光通报;对工作不力、进展不快、成效不大的,通过定期交流、单独约谈等形式进行督促。

二是抓监督,开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项视察活动。

采取专项视察监督与评议相结合,视察评议结果进行记分排名并公开。

三是抓调研,探索工程建设推进新思路、新举措。

组织专门调研组,分别到江苏、浙江等省和我省沿海市县考察学习,对照先进地区找差距,研究提出系统科学推进我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决策建议。

四是抓考核,建立绩效、奖惩、责任追究制度。

将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任务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全市综合考核体系并加大权重。

同时,研究制定了专项考核的指标体系和奖惩标准。

实行日常督导、定期现场观摩、年终考核、群众满意度评测“四位一体”的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奖惩的重要依据,并与政治、经济等待遇相挂钩,努力形成“硬约束、严考核、重奖惩”激励机制。

二、主要成效我市以农村六大工程为重点的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启动实施不到一年时间,取得的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农民增收为重点的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迈出新步伐。

在全年粮食生产保持连续八年增产,肉蛋奶、果品、水产品产量稳定增加的基础上,一镇一业、一村一品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格局日益凸显。

全市特色农业专业镇、专业村分别发展到19个、668个;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767家,比上年增加151家,其中今年新上投资过亿元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5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规划建设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基地398处、35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4.8%,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试点县?个,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251处、106万亩,累计认证农业“三品”926个、375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095家,入社成员8.4万人,辐射带动农户22.9万户,覆盖率达到?%;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个,?%。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260亿元,同比增长3.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8549元,同比增长19.4%,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了4个百分点。

(二)以水电路气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了新提升。

农田水利建设,前三季度累计完成投资7.7亿元,开工建设水利项目6773个、完成5940个,新增改善灌溉面积67.3万亩,发展节水灌溉26.3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到?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

农村饮水工程,完成投资8314万元,开工建设水厂12处,新打水源井60眼,完成180个村的自来水入户、入室改造提升工程。

农村沼气建设,完成投资1100.6万元,修缮恢复户用沼气池18980个,新建完善沼气服务网点138处。

农村公路建设,按照村内通、网络化要求,完成投资4.1亿元,开工建设农村公路项目576个、1114.2公里,桥梁35座。

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和农村信息网络延伸工程全面启动,争取上级资金1.5亿元,完成投资1.27亿元,新发展农村有线电视用户96244户,累计达到164.7万户。

(三)以改善农村居住条件为重点的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稳步推进。

全市县域内村镇体系规划全面完成,全市6274个建制村,将其中的5572个村规划整合为792个农村社区,其余702个具有传统历史文化和产业特色的村,按照生态文明村的标准和田园风光、乡土风情、民俗风韵、传统风貌要求,已基本完成规划编制。

今年新开工建设农村住房10.3万户,占年度任务的128.8%,完成投资93.98亿元,其中整村迁建项目149个、9.2万户,其中启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108个、6.4万户;启动农村危房改造2.05万户,占年度任务的102.5%;启动纯农村社区污水处理项目24个,总投资2300万元,已完成投资1450万元。

2009年以来,共启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382个,涉及村庄1359个、农户30.6万户,已经或即将迁入新居的农户达到25万户。

所有农村社区按照“八有”标准配套建设了功能齐全的服务中心。

(四)以“三清五化”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今年以来,按照城乡环卫一体化要求,全市各级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总投入达到5.39亿元;145个镇街全部建立了环卫队伍,村居保洁员实际到位14772人;配备大型垃圾清运车辆1865辆,建成垃圾处理场316处、垃圾中转站695处,村级建立垃圾池40571处、配备垃圾箱40226个;累计清理“三大堆”75.2万处,垃圾98.1万吨,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机制初步形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