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兽医复习资料

中兽医复习资料


第三篇 中药及方剂
中药炮制的目的:1.清除杂质及非用药部分,保证药物的纯净清洁 2.减少或消除药物的毒性、烈性、或副作用
3.增强药物的疗效或转变药物的性能和作用
4.便于制剂、服用和贮藏 5.改变药物作用趋向,引药入经
6.矫位、矫臭
炮制方法: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
中药的性能:性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头:诸阳之会,胸:诸阴之会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1.气血由中焦水谷精气化生,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2.经脉在中焦受气后,上注于肺,自前肢太阴肺经开始,逐经依次相传,至后肢厥阴肝经,
再复注于肺,首尾相贯,如环无端,构成十二经脉循环。
3.营气在脉中运行的一条分支,由前肢太阴肺经开始,传注于任脉,上行通连督脉。
舌苔由胃气熏蒸而成. 白苔 主表证、寒证,是卫分病的主要特征 黄苔 主里证、热证,为气分病的象征 灰苔 主热证、湿证的重症,多由黄苔转化而来 黑苔 病情较重的表现
舌苔的有无,表示病情的进退和胃气的复衰; 舌苔的厚薄可知邪气的深浅和病情的进退; 舌苔的润燥可知津液的存亡; 舌苔的腐腻可知脾胃的湿浊。 浮脉主表证,沉脉主里证,迟脉主寒证,数脉主热证,虚脉主虚证,实脉主实证。
经络在病理方面的作用:传导病邪、反映病变
经络在生理方面的作用:运行气血,温养全身、协调脏腑,联系周身、保卫体表,抗御外邪
第五章 第五章病因病机
病因,即引起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中兽医学称之为“病源”或“邪气”
外感致病因素是指来源与自然界,多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而引发疾病的致病因素,包括六淫和疫疠。
六淫致病,具有下列共同特点 外感性、季节性、兼挟性、转化性
(1)表邪入里 (2)里邪出表:病邪由里外透肌表,里证转化为表证抵抗力增强,邪气衰退,病情好转 (二)表里同病:表证和里证同时在同一个畜体上出现 脏腑辩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对疾病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病因病机,判断病位、病性和 正邪盛衰等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肺与大肠的辩证:肺气虚、肺阴虚、痰饮阻肺、风寒束肺、风热犯肺、燥热伤肺、肺热咳喘、大肠液亏、食积大肠、 大肠湿热、大肠冷泻 肺与大肠的辨证施治要点: 1.肺的病证,从病因上讲分为外感与内伤两种,临床辨证上不外虚实两类。 2.肺主肃降,治肺病以清肃肺气为主,虽有宣肺、肃肺、温肺、清肺、润肺之别,但务使肺气肃降,邪不干犯,其病乃愈。 3.大肠主传导糟粕,其病变主要反映在粪便方面。 4.肺与大肠互为表里,故肺经实证、热证可泻大肠,使肺热从大肠下泻而气得肃降。
辛凉解表药 升麻 甘,辛,微寒
入肺、脾、胃、大肠经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葛根 甘,咸,寒
入肺,肝经
散风热,退目翳,定惊痫
清热泻火药 清热燥湿药 清热解毒药
石膏 知母 黄连 黄芩 黄柏 金银花 连翘
辛,甘,大寒 苦,寒 苦,寒 苦,寒 苦,寒 甘、寒 苦,微寒
入肺、胃经 入肺、胃、肾经 入心、肝、胃、大肠经 入肺、胆、大肠经 入肺,膀胱、大肠经。 入肺、胃、心,大肠经 入心、肺、小肠经
第六章诊法
口色:正色:各种家畜正常的口色
病色: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口色的变化
绝色:疾病垂危时的口色表现
正色:舌质鲜明光润,淡红色 舌体不肥不瘦,灵活自如 微有薄白苔,稀疏均匀 干湿得中,不滑不燥 口温适中 舌如莲色鲜明润,唇似桃花色更辉
病色:白色 主虚证,为气血不足之兆 赤色 主热证,为气血趋向于外的反映 黑色 主寒极和热极 青色 主寒、痛、风证,多为感受寒邪和疼痛 黄色 主湿证,为肝、胆、脾的湿热或寒湿引起
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前肢三阴经,从胸部开始,循行于前肢内侧,止于前肢末端。
前肢三阳经,从前肢末端开始,循行于前肢外侧,抵达头部。
后肢三阳经,由头部开始,经背腰部,循行于后肢外侧,止于后肢末端。
后肢三阴经,由后肢末端开始,循行于后肢内侧,经腹达胸。
性味:四气:寒、凉、温、热 无味:辛、甘、酸、苦、咸
归经:指中药对机体的某部分的选择作用,即主要对某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小,
或没有作用。
药物七情: 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相须、相使 当用 相恶、相反 勿用 相畏、相杀 有毒制宜
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 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
功效: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热邪出入营分。证见高热,口渴或不渴,烦躁或有时神昏,舌红口干,或见斑疹隐现,脉细数。 清瘟败毒饮:组成:石膏 120g 知母 30g 犀角 6g 生地 30g 丹皮 20g 玄参 25g 赤芍 25g 黄连 20g 栀子 30g 黄芩 25g 连
翘 30g 桔梗 25g 竹叶 25g 甘草 15g
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子,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荆三
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麻黄汤:组成:麻黄 45g,桂枝 45g,杏仁 60g,炙甘草 20g。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证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喘,苔薄白,脉浮紧。
2. 第一章 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以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及消长变化来认识自然、解释自然、探求自然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
法论。 2、阴阳的基本内容
1.阴阳交感的相错: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交合感应、互错相融的关系。 2.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双方相互排斥、斗争和制约的关系。 3.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4.阴阳的消长平:衡对立双方在对立统一、互根互用的情况下,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此消彼长的变化过
程中,即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 5.阴阳的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双方可向其相反方向转化,即阴转化为阳,或阳转化为阴。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和“相克”的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
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五行的相互关系: 1、五行的相生、相克和制化
a.五行相生 木—生—>火—生—>土—生—>金—生—>水—生—>木 b.五行相克 木—克—>土—克—>水—克—>火—克—>金—克—>木 c.五行制化 是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关系 2、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 a.五行相乘 木—乘—>土—乘—>水—乘—>火—乘—>金—乘—>木 b.五行相侮 木—侮—>金—侮—>火—侮—>水—侮—>土—侮—>木 c.母子相及 母病及子—母行异常影响子行,导致母子均异常。
风邪的性质与致病特征: 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 ②风性善行数变
③风性主动
寒邪的性质与致病特征: ①寒性阴冷,易伤阳气 ②寒性凝滞,易致疼痛 ③寒性收引(收缩牵引)
暑邪的性质与致病特征: ①暑性炎热,易致发热 ②暑性升散,易耗气伤津③暑多挟湿,易伤脾胃
湿邪的性质与致病特征: ①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易损阳气②湿性重浊,其性趋下③湿性黏滞,缠绵难退
功效:清气凉血,泻下解毒。
主治;热毒炽盛,气血两燔。证见大热躁动,渴饮,昏狂,发斑,舌绛,脉数。
性味
归经
功效
麻黄 辛,微苦 温
入肺、膀胱经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辛温解表药 桂枝 辛,甘,温
入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荆芥 辛,温
入肺,肝经
祛风解表,止血
柴胡 苦,微寒
入肝、胆、心包、三焦经 和解退热,疏肝理气,升举阳气
1. 绪论 1 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中兽医学认为,动物体本身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生理功能上互相协调,在病理变化
上互相影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辨证论治:辨证:通过四诊将所获取的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为某种性质证的过程,即认识疾病的证候类
型,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 论治:根据证的性质,制定相应治法和拟定具体方药的过程,是解决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黄帝内经》 我国现存最早,最珍贵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兽医学最早基本理论原则导源书。 《神农本草经》汉代出现的我国最早的一部人畜通用的药物学专著。 《司牧安骥集》我国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一部中兽医学古籍。 《元亨疗马集》国内外流传最广的中兽医学典籍。
子病犯母—子行异常影响母行,导致母子均异常。 3. 第二章脏腑
脏腑学说:研究动物各脏腑器官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心的生理功能:主血脉;心藏神 心与窍液的关系:开窍于舌,在液为汗;心包络 肺的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 肺与窍液的关系:开窍于鼻,在液为涕 脾的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 脾与窍液的关系:开窍于口,外应于唇;在液为涎 肝的生理功能:藏血;主疏泄;主筋 肝与窍液的关系:开窍于目,在液为泪 肾的生理功能:藏精;主命门之火;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通于脑 肾与窍液的关系:开窍于耳,司二阴;在液为唾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邪正消长 、 升降失常 、阴阳失调
第二篇辨证论治基础
辨证,即分析、辨认证候,也就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获得的有关病情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辩清疾病的原
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最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
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第七章:辩证 八纲辨证:将四诊所获得的症状和体征,分析归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种具有普遍性的证候类型,
用于说明病位、病性、邪正力量对比及疾病类型的辨证方法。 表里是辨别疾病的病位和病位深浅的两个纲领。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虚实是概括和辨别畜体正气强弱和病邪盛衰的两个纲领。 表里证: 是辨别疾病部位、病情轻重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 表证:是指外感病的初期阶段,病位较浅,病情较轻,病期较早的病理过程。 里证: 是指发病部位较深,病情较重,病期较晚的病理过程。 表证与里证的关系:(一)表里转化
相关主题